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背景下的北京市会展业研究
- 来源:中外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北京市,会展经济,奥运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1 14:17
【摘要】目前,北京市会展业发展已经卓有成效,本文主要对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存在问题的探讨、未来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三个板块进行了阐述,希望在首都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背景下,北京市会展业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谋求会展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国际交往;北京市;会展业;研究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市会展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首都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背景下,北京市会展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与国内外会展中心城市以及首都发展的新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未来北京应继续加快会展业的高端化发展,为首都城市功能建设提供支撑和促进作用。
1.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1.1 会展经济发展快速,规模不断壮大
2013年,北京市会展业实现年收入226亿元,比2004年的50.79亿元增长了3.5倍,年均增速达18.04%;共接待会议26.9万场,接待会议总人数1714.6万人次,实现会议收入119.22亿元,占当年会展总收入的52.76%,比2004年增长3.68倍,年均增速达18.70%。展览业接待展览观众达556.3万人次,累计展览面积775.3万平方米,实现收入97.04亿元,比2004年上升4.57倍,年均增速达21.03%。会展业实现了以高于GDP增长的倍增速度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1.2 会展活动的国际化和品牌化不断提升,全球影响力日渐增强
2013年,北京市接待国际会议7000余个,接待国际会议人数68.3万人次;国际会议收入达10.87亿元,比2004年上升467.7%,年均增速为18.7%,占总会议收入的9.1%。2013年举办国际展览283个,其中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的中型国际展览157个,超过5万平方米的大型展览25个。国际展览收入达48.4亿元,比2004年上升728.6%,年均增速达24.7%,占总展览收入的49.8%。会展业中的国际收入占比为47.8%,接近总收入的一半。北京市会展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近10年来,奥运会、APEC会议、世界种子大会、世界葡萄大会、中国国际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北京国际斯诺克赛等大型国际会展赛事活动的举办使北京市会展业的国际知名度显著提升。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图书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一些国际会展活动已逐步形成品牌。经过多年的资源积累和品牌培育,在京举办的国际汽车、机床工具、工程机械、服装服饰、冶金铸造、石油石化、制冷设备、信息通信、建筑材料、灯光音响乐器展等一批专业技术展览会业已成为亚洲或全球的行业名展。经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展会数量由2004年的10个增长到2013年的26个。举办ICCA国际会议105个,位居全世界各大城市第18位,北京市会展业的全球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
1.3 会展设施不断完善,空间集聚日趋明显
从会议设施上看,2013年,北京市拥有会议室5604个,与2004年相比,会议室数十年间增加62.77%。其中,规模超过500座席的大型会议室有204个,比2004年增加了124个,比重也由2004年的2.33%上升3.64%。2013年北京市接待场所会议室使用面积已经达81.7万平方米,比2008年增加6.7万平方米;2013年接待场所会议室可容纳人数为48.2万人,比2008年增长2.9万人,会议设施的大型化特征十分明显。
从展览设施上看,2012年北京市展览场馆使用面积达到了671047平方米,是2004年展览场馆面积的2.57倍;其中室内展厅面积达398993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272054平方米,分别是2004年的2.1和3.81倍,增长也十分显著。
从会展业的空间分布来看,根据《北京市会展业报告(2011)》显示,北京市有2/3的专业展览场馆集中于朝阳区,2010年该区接待展览数量占全市77.3%。而会议业主要集中于朝阳、昌平、海淀、西城四城区,2010年接待会议数量占全市58.8%,四城区集中了全市83.6%的会展服务单位,实现会展服务收入占全市的91.9%。新国展、奥体、国展、农展馆等地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的集聚区。以新国展为核心的顺义国展产业园已经吸引了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北京中展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临空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70余家国外著名企业。会展业的集聚特征十分突出。
1.4 会展活动的城市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2005年以来,通过一系列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会展赛事活动的举办,北京市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重大会展服务保障模式。在组织领导机制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由高规格的城市运行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协调,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相关专业单位参与的信息互通,联系紧密,整体联动的体制格局;在社会动员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以青年志愿者、专业志愿者、社会志愿者、治安志愿者等为主体,提供多种志愿服务的志愿服务体系;以奥运会为契机,结合国家和北京的实际,研究编制了涉及交通、市政、环保、环卫、气象、防汛、旅游、景观等30多个领域的《城市运行纲要》,并转化为各单位的180余项具体任务,形成了较为完备并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运行规范体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已经建成了有效的城市运行监测系统和全覆盖的安保服务体系。北京及周边省市在安全保卫、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联防联控、区域协同保障机制也已初步建立。一套多层次、同参与、跨部门、跨区域的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已经形成,大型会展活动的整体组织协调能力显著提高。
2.北京市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2.1 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以国际会议为例,2013年,北京举办的ICCA认证国际会议为105个,在全球排名第18位,仅为巴黎的一半左右。排名也位于同处亚洲的新加坡和首尔之后。从办展情况看,2013年北京举办国际展览283个,展览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大型国际展只有25次;而根据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2011年发布的报告,2010年德国共举办大型贸易展157次,展出面积为683万平方米,场均展出面积为北京4倍多。按照国际展览联盟(UFI)标准,以“国际”冠名的展会应有不低于20%的国外(境外)参展商和不低于4%的海外观众,而北京很多“国际”展会根本达不到这一水平。同纽约、巴黎、伦敦等城市相比,北京市会展业在覆盖面、层次、规模、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行业会展品牌建设上,也很难达到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巴黎时装周、东京动漫展等全球知名品牌会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2 会展设施瓶颈还有待进一步破解
目前北京市的会展场馆设施规模偏小,多属3万平方以下的中小型场馆,大部分场馆建成时间久远,设施陈旧且高负荷运转。缺乏现代化、成规模、配套齐全的单体场馆。
新建的新国展室内展厅面积为10万平方米,即便在国内也很难进入前十位,更难与世界上最大的展览馆汉诺威展览中心49.8万平方米相匹敌。北京市富民展厅面积分别只有上海和广州的1/3和1/2。展馆面积不足使得北京的一些大型会展不得不寻求多馆办展或流失到其他城市。近年来北京培育的40余个轻工业展已有2/3流失到上海、宁波、大连等地。会展设施瓶颈亟待破解。
2.3 国际化与专业化的会展机构与专业人才相对不足
据《中国展览年鉴》显示,在京注册并具有经营会展业务服务的公司超过2000家,具备举办大型国际展览资质的有130多家,具有承接会议服务的酒店达700多家。截至2010年,国际展览业联盟(UFI)在全世界共有551个组展机构会员,其中北京有17家,虽然在组展商认证会员数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法兰克福、慕尼黑、米兰等知名会展业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上,资金雄厚、专业化水平高、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的大型专业会展服务公司数量不足。
与此同时,会展人才的缺乏也值得关注。2007年,北京会展从业人员中展会举办单位及服务单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1.9%,场馆、会展服务单位及住宿业单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2.1%和4.9%。既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同时又懂专业策划与运作的高素质会展人才更为缺乏。
2.4 管理服务体制还有待改善
近年来,北京在会展业服务保障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许多国内和国际重大会议和活动仍然采用“一事一议、临时统筹、即时保障”式的服务模式。能够整合接待、交通、气象、赛事服务、住宿、膳食、广电转播、旅游、信息通讯、医疗康体、大型社会活动、安全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重大活动协调联动的服务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会展业管理职能分散在商委、贸促会、旅游委等不同的政府部门,缺乏一个权威统一的管理机构。相比于上海颁布实施了会展行业的地方性法规一《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北京在会展业的地方立法方面进展也较缓慢。在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的管理服务保障方面,规范化、标准化有待提升。
3.北京市会展业面临的形势
3.1 大国首都优势将进一步强化
首先,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北京是中央机关和国务院部委办局及所属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使馆领事馆、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跨国公司总部作为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中央机关、部委及所属事业单位众多,拥有各类高等学校179所,在校师生120余万人。各类研究机构近3000所,研究人员50余万人。157个大使馆,两个名誉领事馆,25个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共计39个国家240家境外驻华媒体进驻北京,每年约接待国宾、党宾一百多批,其中国家元首或首脑数十人次。截至2014年,北京市已经与全世界51个城市结成国际友好城市。2012年外国企业及华侨、港澳地区企业驻京代表机构数达8911家。至2014年底,北京市拥有世界500强企业52家,占我国大陆入选企业总数的56.5%,在全球城市中位居首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153家。北京也是全国行业性协会最集中的城市。相比于其他城市,首都所拥有的这些国内外高端总部机构是北京会展业发展的独有的主体优势。等国际化、高端化会展活动潜在的主办主体最多、最密集的城市。伴随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推进和一路一带、亚投行、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国力和全球地位将进一步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活动也将更加频繁,具有国际和全球运筹能力的上述高端化主体将进一步集聚,高端化、国际化的会展需求也将更为强劲。
第二,首都的国际国内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增强。会展业发展要求具备优越的可进入性。北京是我国对外对内的交通中心。2014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612.83万人次,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机场。现已开通20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通航54个国家和地区的111个航点,国内通航133个航点,已构建成遍布全球的航线网络。待2018年第二机场投入使用,远期年旅客吞吐量预计1.3亿人次以上,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场。与此同时,北京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我国即将建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八小时高速铁路交通网。届时,除乌鲁木齐、拉萨等个别城市外,北京到全国各省会城市时间都将控制在8小时以内。首都的国际门户作用和国内中心地位都将进一步增强。
第三,北京拥有古都风貌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北京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在世界76个国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中,只有耶路撒冷、大马士革、贝鲁特、雅典等几个古都建城时间比北京早。北京市有故宫、十三陵、长城、天坛、颐和园和周口店猿人遗址等6处文化遗产,位居各大城市之首,还保留着7300余项文物、9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地方文物保护单位。古都风貌与文化遗产为北京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吸引物优势。
3.2京津冀一体化的机遇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京津冀地区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三地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将进一步明确,未来北京的功能定位将以“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宜居城市”为主,非首都核心功能将向外疏解。首都新机场、北京到滨海新区城际、北京大外环等一系列的重大区域交通基础的建设将形成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2小时交通圈”,北京的可进入性和拓展性将进一步增强。2014年底,三地贸促会共同签署了《京津冀贸易促进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推动三地国际性经贸交流活动和会议展览的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促进三地会展业的产业对接和资源整合,有利于缓解北京市会展场馆设施、交通及生态环境及会展成本等因素对会展业发展的制约,促进首都会展业的高端转型升级。
3.3 会展业的政策利好仍将持续
会展业作为一个平台性产业,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和国家产业转型中鼓励发展的产业,未来的产业政策利好也将持续体现。
从北京层面来看,一直以来,北京市政府对会展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早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就提出了将会展业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服务业,明确了把北京建设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城市的目标。“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旅游会展业也一直是积极培育、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之一。《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亚洲会展之都、全球国际会议五强举办地之一、亚洲排名领先的会奖旅游目的地、中国会展行业的引领者,力争实现会展业以高于全市GDP增长的倍增速度发展。“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要进一步巩固会展业的发展地位,调整发展定位,坚持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坚持“控、优、拓、补”的发展思路,破解瓶颈制约,扭转发展颓势,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从国家层面来看,2015年4月19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了展览业促进市场体系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功能,把展览业和国家的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这样的大背景结合起来,并提高到更好的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并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展览业市场化进程。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理念,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展览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我国从展览业大国向展览业强国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
3.4 国内外竞争更为激烈
从国际上看,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欧美等传统会展强国和亚太新兴会展国家都将十分重视会展业的发展。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不断催生出新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在此背景下,北京会展业不仅面临着追赶传统会展强国的任务,同时也面临着首尔、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亚太地区城市的强烈竞争。这些城市的会展业发展迅速,如新加坡,会展业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尤其是国际会议的发展,ICCA排名中已连续5年占据世界前6。此外,新加坡、首尔、泰国都设有会议局,对外宣传推广、扩展会展市场,为本地申办国际会议和展览提供支持,有效的提高了地区竞争力,深受国际大会和展会的青睐。
从国内看,伴随会展经济不断升温,越来越多政府将会展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培育和发展。我国已有几十个城市将自身定位为“展览中心城市”和“会展名城”,并在会展业发展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植力度,加强旨在推进会展业发展的立法保障、场馆基础设施建设、会展软环境以及品牌展会培植等,会展城市之间“争会”现象也开始显现。近年来在北京批展、在外地办展日益增多,已经出现“北展南移”现象。受制于场馆和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北京在计划经济时期先于全国发展起来的会展业优势正在被削弱。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已经提出了更高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发展速度很快,甚至超过了北京。厦门、成都等二线国内著名会展城市也一直是北京会展业的有力竞争对手。近年来北京培育的40余个轻工业展已有2/3流失到上海、宁波、大连等京外城市就是例证。
3.5 城市品质与治理水平的提升挑战较大
从城市品质上来看,交通与环境问题较为突出。2013年,北京全路网工作日平均交通拥堵指数达到了5.5。机动车总量为531.2万辆,但停车位仅为276.3万个,供需矛盾突出。进入2013年以来,雾霾频袭北京,全年优良天数共计176天,仅占全年总天数的48.2%,不足一半,平均每周一天重污染,PM2.5年均浓度值为89.5微克/立方米,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标准值35微克/立方米约1.5倍。与已有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相比,北京市在基础设施配套、国际化的软硬环境和城市治理水平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
4.对北京市未来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继续提升北京市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
第一,在继续办好京交会、科博会、文博会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做好世界园艺博览会、冬奥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亚信非政府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建国70周年、篮球世界杯、世界休闲大会等国内外重大活动的筹备、承办和配套服务工作。积极鼓励本土大型展会通过扩大办展规模和提升办展质量、申请注册商标保护、通过国际认证等提升展会的影响力和品牌优势,逐步培育一批本土品牌展会发展成为国家级国际经贸展览会。通过实施档期保护管理办法等,扶持和培育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品牌展会。通过政策引导,发展和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国际专业展会。
第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活动。围绕政治、经济、社会、体育、文化等领域,充分利用已有国际活动对接平台,配合中央相关部门,加强与世界各国各类组织机构广泛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与联合国及附属机构、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国际展览联盟(UFI)等全球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协作,积极申办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等联合国及附属机构和其它重要国际组织的年度大会;加强与国际网球联合会、国际马术联合会(FEI)、国际旅游联盟(AIT)、国际设计协会(IDA)、国际种子联合会(ISF)、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等非政府组织的沟通与交流,大力吸引行业性国际会展活动在京举办。
第三,自主创办一批定时定址的主题论坛,培育“中国服务业交易大会与展览会”等与居民生活关联密切、影响力大的商贸服务型品牌展会,以及若干依托特色产业的专业品牌展会,并鼓励国内会展企业以融资的方式直接整合国外展览品牌资源,鼓励本市会展企业与国际知名会展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鼓励展会之间强强合作,联合打造中外合作的展览品牌,做大做强,提升国际化水平。
第四,结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教育和培训类、文化创意类、科技创新类、新兴产业类、国际间政府和非政府会议类、高端消费品类、医疗类、生态环保类等为重点,抓大提质,重点发展高精尖端的会展项目。
4.2 加快会展机构与专业人才集聚
一是加大专项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和壮大一批服务重大会议、展览、赛事等国际性活动的专业机构,不断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同时,要大力引导其与国际知名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引入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经验,为参会者、参展商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大力吸引国际会展行业组织和国际知名会展企业落户北京。
二是鼓励本市大型会展企业通过市场化模式兼并重组、合作办展等多种形式,打造会展业航母企业,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办展能力较强、国际化程度较高、国际竞争力较强的本土品牌会展企业。鼓励本市中小型会展企业开展合并、重组,走联合发展道路,提高办展能力和经营能力。
三是充分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专业平台的自律作用,加强行业标准建设和会员认定工作,营造公平有序的行业环境,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专业服务机构入驻,促进专业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与会展业配套的服务企业。建立会展业服务配套体系,大力发展为会展提供服务的会展信息服务、咨询评估、装潢设计、场馆管理、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企业。
五是建立健全会展人才培养机制与体系。积极发展会展高等教育,形成会展高等教育与会展职业教育、会展职业短训相结合的会展教育与会展人才培养基地,定期选派会展业相关管理部门公务员到香港、新加坡、欧美等会展业发达国家或地区进修学习,开展会展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形成各个级别和层次的会展管理和会展技术人才评估机制和专业人员聘用体系。
4.3 消除会展设施瓶颈,推进会展设施空间优化布局
一是集中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功能性设施。加快推进通州环球影城主体工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零售、餐饮、娱乐、休闲度假等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完善周边区域的道路路网、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设施,打造亚洲最大的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依托国际航空港优势,在大兴和顺义规划建设大型文化类和体育类功能性设施,如世界一流的文化博览中心、由体育设施群组成的大型体育中心等,为聚集更多的国际性活动提供载体支撑。完善雁栖湖国际会都配套设施完善工程。
二是对于中心城区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老场馆,引导其进行原地改造或易地重建,在促进设施品质提升的同时,促进一些展览功能外移。合理利用大剧院、体育场、音乐厅、博物馆、使馆、历史街区等室内外空间,开发规模与类型适合的会展活动。
三是根据会展设施承载人口数量,在周边区域配建一定规模、档次结构合理的商务设施,如国际性饭店、国际商务酒店、经济型酒店等,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住宿餐饮需求。此外,无论新建或改建的会展项目,要适当提高停车设施配置标准,推进地上停车楼、地下立体停车场等大型停车设施,缓解停车压力。
四是着力培育和建设“四核六板块”会展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四大会展业综合发展核心功能区,即:顺义新国展片区、奥体会展片区、国展、农展馆片区、首都会展片区(大兴);六大会议业主导的会展产业集聚板块,即:密云龙湾水乡板块、怀柔雁栖湖板块、昌平小汤山板块、海淀稻香湖板块、石景山首钢板块、丰台青龙湖板块。
五是在空间上构建会展场馆圈层布局,促进差异发展。第一圈层以中心城区、海淀区和朝阳区为区域,整合现有展馆资源,重点突出其专业化特点。第二圈层以近郊区域为主,以建设国际会展城市为目标,在土地、交通等条件允许的区域规划新建大型的会展场馆。第三圈层则以远郊区县为主要区域,依托各区县资源,以会议为主,建设专题性会展场馆,举办主题性强的会议会展。
4.4 积极推进会展业的科技化与绿色化发展
积极推进会展业的科技化发展,推进新材料和新技术在会展业中的应用水平。引导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展览业态。举办网络虚拟展览会,形成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新模式。推动新材料、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在展览业的应用。大力推进和积极探索“互联网+会展业”的发展新模式。打造全国领先、功能齐全、服务水平一流的网上会展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交易平台、大宗商品市场以及专业市场等的建设,促进国家级品牌展会的网上推广。加速会展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会展统计制度的完善,构筑科学、完整、可比的会展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与网上平台。推进会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国家级会展平台。探索建立会展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北京会展设施硬件及配套水平,完善“网上会展”平台建设,开展会展信息发布,鼓励会展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大力推进会展的绿色化发展。以“3R”即Reduce、Reuse、Recycles为原则,多途径实现绿色会展。一是保障功能性要求的基础上,简化装饰性功能,节省非必要的材料和做工。二是加强展具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开发可多次使用的展览系统,鼓励展具的可循环和重复使用率,提高效率,节省前期工耗。三是增加天然材料,还包括了人工生产的生物降解材料、循环与再生材料、净化材料等环保材料的使用。四是鼓励和推动展具租赁业务及相关的平台建设。五是在制度层面,会展业主管单位和会展行业协会应制定《绿色会议指南》,对会展各个实施环节减少环境污染提出宏观要求;对会展所涉及到的展厅搭建规模(如高度、面积)、装饰材料的环保标准、展览设备及材料循环利用、禁用涂料和粘合剂的种类、能耗和噪音标准等制定微观的管理细则或行为指南。
4.5 进一步优化会展行业的发展环境
第一,设立专门的会展管理机构,完善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北京应尽快成立会展业专门的管理机构,可以参照上海市的做法,由旅游局专门管理会展业,或成立专门的政府权威机构(如会展办公室)对会展业进行管理,或由发改委下设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监管。管理部门成立后,要加快建立会展业与中央部门及其他各部门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积极落实国务院2015(15号)《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加快制定《北京市展览业管理办法》,出台北京市展会评估标准和会展业的行业标准,推进会展行业的规范化、法治化与标准化。
第二,加强联动,全面推进会展业与多行业融合发展。加强中央单位与北京市之间以及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北京会展品牌服务体系。加强与行业协会相互配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由行业协会负责建立会展业统一的统计标准,由行业协会配合有关部门对在京举办会展的主办单位资质条件、项目类别、所属行业、报关要求以及时间、场所、规模、配套服务的单位等实行初审登记制,减少重复办展,避免恶性竞争,完善行业规范和自律规则等。加强会展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会议、展览、旅游、商务等联动机制,延长会展产业链,放大会展经济的效应。整合政府、办展机构、会展中心、会展协会和驻外机构等各方资源,加强会展业整体宣传推广,全面提高北京国际会展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京津冀会展业的统筹协作,重点加强与天津市会展合作,在场馆建设、会展项目、布展安排等方面加强沟通协调,共享会展资源,共同向外拓展会展市场。促进河北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等重要节点城市会展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会展互补格局。
第三,推进国际会展便利化措施落实,巩固并扩大会展便利化实施效果。积极与海关、检验检疫、公安出入境管理等部门合作,推动成立北京国际展览品监管服务中心,试点“海关监管指定展馆”国际展品免于担保及展会期间办理口岸签证商务备案等。未来将选择一些优质展会,推广便利化措施,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管理服务。与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合作推出国际展会口岸签证便利化试点,针对参展外籍人士和参加国际会议人员,持续提升国际展会和会议出入境便利化水平。
第四,探索场馆建设新模式,优化运营管理体制。北京可以鼓励各种资本如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采用参股、期权等资本运作方式,参与到大型场馆的建设和投资上来;可以采用政府建设、企业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建立委托代理的关系,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政府可以通过参股,给予土地、资金等相关支持政策扶持场馆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经营上,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模式来降低会展场馆的运营成本;在京津冀层面探索和建立场馆整合运营的区域平台和协作机制。
作者:李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