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主战场 国际视角的中国抗战影像史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东方主战场,国际视角,中国抗战影像史
  • 发布时间:2015-12-29 11:58

  纪录片《东方主战场》剧组的“据点”在位于西四环的央视“影视之家”的一间办公室里。推开大门,房间里到处堆砌着各种资料文本。“来看看,这是我们修改了20多稿的电视解说词”,《东方主战场》总导演闫东从房间的角落里推出一个纸箱,展示宝贝般,把一本本装订成册的厚文稿摞在《综艺报》记者面前。

  《东方主战场》由中央电视台、军事科学院政治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陕西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是一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拍摄的8集大型献礼纪录片。

  2015年8月25日,《东方主战场》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科教频道开播;26日起,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及5个外语频道同步播出;此后,陆续在30余个卫视和多个地面频道播出。成就大型纪录片重播频次、播出台数量的新高峰。《东方主战场》前6集在央视综合频道、科教频道首轮播出的观众累计1.08亿人次,专题网页独立访问人数超2300万人,微博话题量超过138万个。目前,该片仍在各台持续热播。

  3年酝酿,7个月拍摄,近600人参与,8个摄制组分赴各地,行程遍及全国22个省(直辖市),拍摄了5000多分钟磁带及近30T数据素材,采访当事人、见证者、老兵近百人,采访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权威专家学者数十人,拍摄抗战遗址和遗迹187处,总行程2.5万多公里……这一组组数据给这部格局开阔、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做出了最好的脚注。

  “我们努力追求思想性、国际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使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了解70多年前这段历史,了解中国这片土地所承受的苦难,了解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的重要贡献。这是纪录片人的责任和担当。”闫东表示。

  大历史 新表达

  早在2012年,闫东就萌生了要做一部全景式解读中国抗战大历史作品的想法,“每隔10年,国家都要推出一两部大部头的纪录片作品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有《让历史告诉未来》,50周年有《胜利》《砥柱中流》,60周年有《抗战》等。每部片子都代表了当时所处的特定历史节点。随着时代迁移,纪录片人反复面对这个重大题材,视角也变得更加深入和广阔。”

  到了70周年,在闫东和他的团队为这部纪录片寻找更高的提升空间时,发现揭秘历史、结构故事、拍摄手段和视觉操作层面已不具绝对优势,“我们创作的发力点应该是对历史进行一次充满敬意的解读和独具新意的叙述。”“东方主战场”这个近年来才出现在中国和国际抗战史学界的新提法进入了闫东和团队的视野。

  2015年8月,中国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正在有序演练;2015年5月,英、法、美、德、波、俄等国举行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盛大活动……《东方主战场》第一集《东方危急》甫一开篇,中国抗日战争就被鲜明地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进行表述。“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东方主战场》铺垫了很好的国际氛围,第一可以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二表达我们对这场战争的思考,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有了这样的格局,片子的叙事空间和理念就传递出来了。”闫东说。这组镜头代表了《东方主战场》“此时此刻”的电视叙述方式,即展示重要历史节点上多个方向交集在一起的大故事,以突显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联系。

  “大兵团” 拼硬仗

  “拍这部片子,真是打了一场硬仗。”闫东感叹道。

  2014年初,《东方主战场》在广电总局重大题材立项。闫东和团队首先要面对的是学术脚本撰写,以及向电视语言的转换问题。为确保对“东方主战场”概念解读的准确性与权威性,该片的学术文本由军事科学院组织党史、军事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方面权威专家历时两年撰写,期间历经文本修改近20次,大小研讨数十次。

  此外,《东方主战场》团队都是来自央视科教频道和军事节目中心,以及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陕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领域的精兵强将。除了曾执导《大鲁艺》《旗帜》《1937,南京记忆》等纪录片的闫东之外,执行总导演刘岳参加过《砥柱中流》《驻马太行》等抗战纪录片摄制,摄影赵阳曾拍摄过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驻马太行》,制片王建彤曾在《旗帜》《科学发展铸辉煌》中出任制片主任,视觉指导国雯也是身经百战……这支训练有素的“大兵团”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拍摄中。

  团队由编导组、撰稿组、资料组、外拍组、视觉制作组、音乐组、制片组等构成,每个组平行交织、相互配合。其中,按照不同分集组成的8个编导组集中在影视之家的“大本营”,平日各自运作,需要时开会交流碰撞。为保证整个编导团队科学有效运作,闫东费尽心思在人员构成上进行调配,不同专业、不同资历、不同年龄段的都组在一起,“我们经常开大组会,各种成熟经验和新鲜理念就会发生碰撞,大家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借力。”

  外拍采访团队分成6个摄制组、1个航拍组和1个应急采访组,分别奔赴全国22个省、区市进行前期采访拍摄。期间遇到的困难和辛苦,不胜枚举。野外作业的各种挑战不需多言,更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因为距离70年前的历史太过久远,很多亲历者陆续“凋零”,有的采访对象几个月前还健在,等摄制组赶去时,发现老人已经去世,历史的细节就此遗失;资深制片白家光在拍摄途中遭遇车祸,颈部受伤仍坚持工作,等一切结束后到了医院,等待他的是9个小时的手术和6块钢板、24根钢钉……

  大史料 保真实

  闫东介绍,《东方主战场》作为国家重点项目,无论是在资源整合还是资金保障上,央视都为其提供了最大支持,这让该片在素材搜集和拍摄等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片中影像资料占比60-70%,外拍影像占比20-25%,每集出现的航拍、动画特效占比5-7%,保证了《东方主战场》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东方主战场》的拍摄运用了刚刚兴起的小型无人机航拍技术,航拍组导演兼摄像孙培强介绍说,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航拍覆盖了10个省的28个市县,总行程约2.5万公里。同时,为接近当代观众观赏习惯、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央视还组成了近百人的三维动画制作团队,为《东方主战场》制作了总时长近3000秒的动画。

  除了硬件升级,剧组对各类史料素材也提出更高要求。闫东强调,在《东方主战场》中,“着重突出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决不出现间接人物;对学者的采访不仅限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而是突出其以国际视角对战争的深度思考和分析”。为此,摄制组走访了众多战争亲历者、老兵和国外专家学者,并在片中形成80多个故事点,让历史更趋细节、鲜活、丰满、生动。

  为最大可能地搜集历史资料,剧组成立了由50人组成的资料编辑组,从影像、档案图片资料、原声资料、版权4方面为《东方主战场》提供保障。剧组还与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单位反复沟通,分别成立专门联络组。据不完全统计,《东方主战场》搜集了180余部相关的专题片以及数量众多的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关于二战的影像和图片资料。

  此外,剧组充分发挥央视驻外分台(站)的优势,分别在美、英、日、俄采访拍摄权威专家学者数十人。“让他们谈会更具说服力和客观性。他们的答案某种意义代表着明天的走向。”这种国际化的思维一直深藏在闫东的意识中,在选择《东方主战场》主题音乐演奏乐团时,他将目光投向了英国伦敦交响乐团,“不仅考虑到这是国际顶尖的乐队,还因为英国在二战时与中国是同盟国,此番中英共同创作意义重大。”下一步,闫东还想把《东方主战场》推广到全世界,“我认为对于一些适合走向世界的题材,中国的纪录片人应该多做一些努力,只有完成文化意义上的这种自觉的表述,中国纪录片才能在国际领域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对话闫东:这是电视人用影像对抗战的再思考

  《综艺报》:此次是“东方主战场”概念第一次在纪录片领域提出,你如何理解其意义所在?

  闫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上,中国战场开始得最早,结束得最晚。不仅以一国之力,用毛泽东“持久战”的军事思想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更是牵制住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所以,中国战场是不容质疑的“东方主战场”。此番是第一次将中国抗日战争定位在世界格局中去回顾那段历史,它是我们中国电视人用影像对中国抗战的再思考,再追索。

  《综艺报》:《东方主战场》在电视叙述中使用了“此时此刻”的方式,为什么?

  闫东:“此时此刻”就是展示重要历史节点上多个方向交集在一起的大故事。以往的同题材作品多是纵向描写,对战线、战场、战争态势做相对独立的叙述,《东方主战场》则是横向展开:中国战场、欧洲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4条主线交织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此时此刻”的各方作为相互关联,牵一发动全身。这种方式让我们叙述的重点不再仅仅囿于历史事件本身,而是在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中发现意义,拓展历史叙述的张力,客观、真实、有力地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

  《综艺报》:此次拍摄,剧组搜集到很多珍贵的史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

  闫东:是1945年中国接受日本投降的史料。对那段历史影像观众是有盲点的,所以它们显得尤为重要。这批珍贵的影像出现在第8集《伟大胜利》中,我们要告诉年轻的观众,中国是如何在这场正义之战中迎来胜利的。

  《综艺报》:据说《东方主战场》国际版正在制作中,现在进展到哪一步了?

  闫东:“国际版”暂定上下两集,它不简单是这8集的浓缩,而是用国际化的语言对“东方主战场”这一主题的再深化。

  文/王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