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清:与“恶魔”搏斗

  • 来源:创业家
  • 关键字:叶大清,融360
  • 发布时间:2016-01-07 15:01

  他是一个矛盾综合体,他始终在冒险与安全中寻找平衡,这样一位互联网金融创业者,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吗?

  个人简介

  叶大清,融360联合创始人、CEO;积累了15年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和运营经验,在2011年成立融360——一个在线金融搜索平台,提供贷款、信用卡、理财等金融产品的搜索比价及申请服务,该公司目前估值10亿美元。

  融360创始人叶大清,在媒体面前鲜少谈自己的个人经历。他谈行业,谈金融,总是作为专家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不为人知的细节是,他曾买过P2P,最终亏损,因此对互联网金融十分谨慎;他也曾开过一家电商,卖过可穿戴式设备,却因为不够聚焦而失败。他称自己是一个矛盾体,拥有两种极端的性格:有时喜欢冒险,决断惊人;有时却又谨小慎微,绝不妄动。

  他试图寻找激情与克制、冒险与安全的平衡点。而创业的过程,就像一场与“恶魔”、与诱惑的搏斗。融360,就是他打造的,极为符合他性格的作品。

  美国之行

  几个月前,在一个世界互联网金融的大会上,43岁的叶大清遇到了Prosper的总裁Ron Suber。Prosper是美国排名第二的P2P公司,也是美国P2P行业的鼻祖。而此时的融360,即将完成D轮融资,估值达10亿美金。

  席间,两个互联网金融大佬谈笑风生,叶大清还重新激活了多年前的Prosper账号。2006年,Prosper刚建立没多久,叶大清出于好奇,尝试接触P2P。他拿出5000美元,出借给100个人,3年下来没挣钱,反而亏了200美元。

  叶大清把账号信息给对方看,-3.89%,果然是亏损的。

  “你看,P2P就是有风险嘛”,尽管叶大清是与对方调侃,但这却是他多年来对P2P万分警惕的原因。这个十年前的投资举动,影响了叶大清一生的经营理念。

  叶大清早年在美国的经历,积淀了他大部分风格,也对他日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正在热播《北京人在纽约》,留学潮、出国潮刚刚兴起,叶大清也有了出国留学的想法。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准备留学。

  那时能出国的人毕竟少,叶大清的老家湖南甚至没有英语GMAT考点。他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前往武汉参加考试。当时出国留学的人,多是申请了全额奖学金。叶大清只申请到半额奖学金,这就意味着,他需在国外打工才能读完学业。

  一个未知的世界,一个并非万全的准备,1995年,他就如此前往美国,攻读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金融学硕士。他为此吃了不少苦,端过盘子洗过碗。这只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冒险,叶大清骨子里有股“不安分”,他称自己沉淀了湖南人的“敢为天下先”。

  毕业后,叶大清进入Capital One(第一资本金融公司,美国第五大零售银行)做风险战略数据分析师。在金融行业的摸爬滚打,让他稀释了这种冒险因子,变得谨慎起来。

  “说起来,我还真有点超前,十年前就做过跨境电商,卖MP3眼镜,现在叫可穿戴式设备。”在美国期间,叶大清和妻子做起了电商生意,把中国制造的MP3眼镜等物件卖给美国人,挣了几万美元。后来,他甚至在购物中心开了一家实体店。但是,项目最终失败。叶大清分析原因是:他当时还在AOL(美国在线)工作,兼职做电商,不够聚焦;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寻求资本市场的支持。

  此时,美国已经开始出现互联网金融产品,Prosper就是美国第一家P2P公司。叶大清注册了账号,兴致勃勃研究这种全新模式。对于最终的亏损,他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但更为关键的是,P2P这种模型,当时还没有被验证。

  激情与冒险

  2009年,他带着家人回国,在PayPal工作了两年。在此期间,他和几个小伙伴开始研究各种金融模式,准备创业。他将备选项目按风险从高到底排序:最高的是P2P;其次是理财产品的平台,比如保险平台、金融搜索推荐平台等;风险最小的,就是开个广告公司,主要做金融产品的营销。

  叶大清最终折中选择。他觉得中国金融市场巨大,金融在线化、移动互联网化又是必然趋势,可以从贷款搜索为切口,再深入零售金融产业链,提供纵深数据、风控和服务。

  他再次选择冒险与安全的中间点,开始搭建一个金融产品的在线搜索平台。

  2011年,融360成立。当时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处于萌芽状态,直到2013年才全面爆发。他选择了两个搭档,一个来自传统银行,一个来自互联网搜索。金融与互联网两种基因,开始在公司融合。

  70后的叶大清,身上有很多时代的烙印。他在留学大潮刚刚兴起的年代出国求学,在中国金融业崛起的节点,回到了中国。他身上有一股新兴企业家的冲劲和决断,愿意一赌的魄力,也有那个时代人特有的稳重和克制。

  他觉得互联网和金融是两个极端的产品,一个自由开放,虚幻不实;一个沉稳内敛,谨小慎微。这两个极端产品在组合时,必然激烈迸发。

  叶大清觉得,自己也是走了两个极端的人,矛盾也在他的体内碰撞。在国外,叶大清过着“高大上”的生活,但创业后,他变得屌丝起来。他曾是奢华的喜达屋酒店白金会员,如今却成了汉庭的白金会员。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只有一个工位。他天天穿着牛仔裤与员工坐在一起,员工可以对他直呼其名,但他也会穿上笔挺的西装,出席各种论坛。

  他在30岁而立之年,听说AOL总裁Ted给自己制定了“100个人生应该完成的目标”。Ted的果敢、冒险,对叶大清影响极大。叶大清参照Ted,也给自己定了“100个目标”。这些目标大部分都是冒险的,有赌的成分。比如,他希望自己每年都去一个新的国家,或去做一些极限运动。而如今,这“100个目标”中,已有70多条打上了钩。

  他也是一个德州扑克的爱好者。在创业的头两年,他不拿工资,全靠德州扑克养家糊口。他也时刻保持着“all in”的激情。在他的工作记录本上,每天都计算,如果自己活到80岁,还剩下多少天?

  这个倒计时牌,每天都在提醒他:人太渺小,尽力活好。

  与恶魔搏斗

  “创业过程,一直与恶魔、与诱惑在搏斗。”这句话,叶大清说了4遍。

  有所不为,就是抵制诱惑。他几乎每天都在和自己说,不要做风险很高的事,在战略上不能做任何致命的决定。

  对于叶大清来说,他面临太多诱惑。他游弋在金钱中,离金钱如此之近,几乎唾手可得。中国有三万个金融机构,几十万种金融产品——各种P2P产品、五花八门的金融模式,这些全是诱惑。就连比叶大清后起的同仁们,也一个个冲在他前头,月交易量动辄上亿,不断刷新纪录。

  诱惑,除了来自外面,更多来自团队内部。在项目会上,新来的产品经理不止一次问:“我们为什么不做P2P?我们为什么帮别人卖产品,自己不卖?”

  叶大清也知道,一旦把P2P打通,他们也许马上就可以盈利。这种诱惑时时在研磨他,考验他的初心。

  “P2P有政策风险、道德风险,我们很早就预测到,监管方会对这个行业做出限制,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可做。我们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要做5年甚至10年的生意,不赚快钱。”他在回答《创业家》的问题,也像在回答自己的拷问。

  2015年12月28日,银监会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研究起草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划出了12道政策红线。这印证了叶大清最初的判断:未来90% 的P2P 会关门。

  在营利模式上,他也拒绝最常用的“竞价排名”。“竞价排名是逆选择”,叶大清说,只有骗子公司才更愿意出高价,把自己推上搜索首页。他说,一些媒体的P2P排行榜,只看市场规模和影响力,完全无视背后风险,e租宝就是一个例子。

  做金融,就是有所不为。

  叶大清经常点开他4年前的A轮融资商业计划书——他对融360早有规划,从搜索、产品内容切入,最终演变成交易和服务平台,布局大数据。快5年了,如今的融360和他当年的布局相差无几。他时刻在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很多时候,金钱和诱惑能改变一个人。市场也在验证叶大清的选择,和他一样做金融搜索平台的玩家越来越少,大多数人都选择迅速变现之路。

  好比一场赛车,必须在速度与安全中找到平衡。融360成了赛场上为数不多的按既定路线前进的选手,尽管它显得有些孤独。

  文/本刊记者 王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