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垂直电商炼成术

  • 来源:创业家
  • 关键字:中驰车福,张后启
  • 发布时间:2016-01-07 15:11

  不同于找钢网做B2B交易平台,中驰车福展示了构建一个垂直B2B电商的关键环节与难点所在。

  1997年,张后启离开待遇丰厚的财政部,创立了汉普管理咨询公司。联想收购汉普后,张后启成为联想集团副总裁,参与收购了IBM的PC业务,并策划搭建了联想的双业务模式。

  2009年,长期做战略规划的张后启对工作感到厌烦,他向杨元庆提出辞职,准备实施自己的产业整合梦。但是,他不曾想到,自己一下跳进了汽配流通领域的泥沼中,痛苦地熬了5年。直到搭建了汽车配件数据库,构设好产业物流路线后,他所创立的中驰车福(以下简称“中驰”)才看到了汽车后市场的曙光。

  用垂直电商整合产业链

  在辞职之前,张后启已经有了一个创业思路,就是做产业链整合。

  2003年,张后启被外派至美国。他观察到,美国一些行业的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出现了许多垂直化的专业连锁公司,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下单采购、配送。而中国的产业链远没有美国成熟,很多行业还是采取层层分销的业态,流通环节繁复且成本高企。张后启认为,产业链整合是大势所趋。但在当时,互联网的发展还不成熟,电商才刚刚起步。要整合产业链,只得用连锁化的方式,这种方式费时且耗资大,难以实现。

  数年后,天猫、京东等电商的崛起,让张后启看到了新的机会。“这些年,面向C端的横向连锁店(例如沃尔玛)被天猫、京东冲击,而很多行业跨过连锁业态,直接做了电商。”由此,结合自己做企业服务的强项,张后启决定从产业链供应端入手,用B2B垂直电商的模式,整合上游供应链。在他的设想里,“B2B电商是一个供应链云平台,它可以将产业内所有参与者和信息联网,并实现云协作”。

  该从哪一个行业入手?张后启考察了医疗、餐饮、美容美发、建材等行业,还曾想过做一个纯电子云平台,让市场参与者自己进行商务活动,但因想法太脱离现实而告吹。

  2010年前后,张后启和一家央企合作,进行汽车配件电商的开发,因体制内限制过多,合作难以继续。但在合作过程中,张后启觉察到了汽车后市场的潜力,他想将这一领域作为其产业链整合的试验田。然而,创业后他才发现,汽配行业根本不是一片“蓝海”。

  闯入“冰海”

  张后启的想法是:通过B2B电商直接连接汽修企业和原厂件的供应商。他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去中间化,分销商、经销商是不允许(存在)的。因此,要搭建B2B直连电商,需要非常完备的电商系统。但是,他没料到,中驰的起步异常艰辛。

  负责中驰战略规划的刘超回忆起这个阶段时,大有不堪回首的感觉。他透露,中驰搭建电商系统时,团队没日没夜地设计和开发,但往往下午讨论出思路,晚上画出原型图,第二天就被否决了。“我们都是做IT软件出身的,缺乏传统汽车后行业的经验,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都偏理想化。”刘超说。

  刚入行的张后启,也没想到汽配行业的水如此之深。“我当时傻眼了,如果网上下单买配件,一辆车就有上万个零部件,同一种车不同出厂年份、不同排气量的车型配件还都不一样。”若要建立完备的电商系统,SKU目录必不可少,但市面上的汽车配件SKU数量可以达到千万甚至上亿级别,整理工作难度极大。相比之下,家电3C行业也只有3万余个SKU。

  这还不是最难的部分。汽配行业的业态非常离散,除了4S店,主要参与者还包括汽配城、修理厂,以及不计其数的路边店。即使是规模最大的汽配公司,市场份额也仅有约0.1%。高度离散的业态也导致汽配产品的信息极度碎片化,配件产品数据要么沉积在档案库中,要么散落在各个业务表单内,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拼图”。“上游厂商的数据也不完整,更别说流通环节的数据了。”刘超说。

  除此之外,汽配行业还有其他弊病,汽车厂商的垄断是源头。4S店仍是目前中国汽车后服务的主要渠道,通过与保险公司联手,4S店维系住了大部分质保期内汽车的维修与保养,成为事实上的垄断者。同时,汽车厂商只允许获得资质的配件厂向指定的4S店供应零配件,并对配件的生产技术和认证进行了双重垄断。

  没有充分的市场化,汽配市场处于近乎原始的状态;没有专业的汽配物流运输平台,难以快速运送零配件;没有高效的信息化水平,信息无法顺畅流通,产品数据难以整合;没有扁平化的市场结构,配件靠经销商、分销商和汽修批发市场流通,链条极长。

  张后启直言:这哪是“蓝海”,这是冰海!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能在这条陌生且艰辛的道路上继续摸索。

  艰难的融资

  创业之初,张后启自筹了1000万资金,但没想到消耗得非常快,他只能硬着头皮寻找投资人。

  但在当时,汽车后行业还缺少投资人的认可。由于具有专业门槛,大多数投资人都不了解汽配行业和B2B产业链,还有人说中驰是个乌托邦的模式,根本不成立。

  张后启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投资人,同意投资6000万,用于中驰收购国内最大的汽配连锁企业。彼时,这家配件企业开出的收购价2亿有余。张后启汇了200万元押金,签下了收购协议。收购协议要求张后启在3个月内将2亿收购款付清,否则没收其200万押金。然而,在合同期限还有一星期时,其投资人的6000万资金仍未到账。

  张后启再次找到那位投资人,却被告知资金周转不开,并提出了一个让张后启无法接受的条件:要么控股中驰,要么将中驰的股份置换成基金1%的股权,由他担任基金总裁。张后启拒绝了这个条件,但收购案打了水漂,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了。

  后来,张后启靠清华同学众筹的1500万,得以让企业继续运转,之后还获得了海淀区政府的股权基金资助。但很快,资金再一次耗尽,这一次,张后启夫人的闺密、隔壁邻居张海蓝夫妇资助了他1000万。就这样,中驰在跌跌撞撞中艰难前行。

  基础设施:数据与物流

  获得了朋友们的援助,不代表万事俱备。在汽修厂讨教、学习了半年之后的张后启,有了较为清晰的战略目标:搭建电商的“基础设施”。

  第一个难点,是建立正确率、完整度高的线上配件数据库。“在网上下单,数据要准确匹配,不准确就得把货返回来,这样会损害用户体验。”张后启说。

  怎么解决?先从数据收集开始。负责中驰线上系统建设的化晓东向《创业家》坦言,收集资料没有捷径,只有笨办法。“我们一开始通过朋友或熟人,从4S店、汽修店去收集,之后就用土办法,把连锁汽修店、4S店里半公开的资料,一点一点扒过来。”

  收集资料只是第一步,整理和匹配才是整个工作的重心。“所有配件要和车型做好匹配,这是基础;还要保证用户能有多个维度找到商品,能够快捷地下单;产品本身的描述也要详尽。”化晓东说。

  为此,张后启和他的团队没少下苦功夫。为了方便买家下单,中驰除了品类、车型的搜索维度,还加入了汽车VIN码(车辆识别码)和OEM码(原始设备制造商码)两个搜索维度。“刚开始,我们连VIN和OEM是什么都不知道,和行业的人沟通后才慢慢学会。”

  和O2O类似,中驰为了获取零配件数据,也采用了“地推”的模式。公司组建了上百人的“地推”团队,分头派至全国各地行动。在杭州,中驰就曾派遣40余人,分成3~5人一组,跟着奥迪等车型的经销商,对配件进行分类、拍照、填充数据。在那里,40余人足足待了3个多月。至今,这个数据库的建设仍在进行,目前的成绩是覆盖了100余万SKU数据,匹配度为70%。

  第二个难点,则是零配件的物流平台。张后启认为,虽然近几年B2C电商发展迅猛,但产业物流尚未发展。“中国经济的一个空白地带就是没有产业物流体系,我们和最大的快递公司合作过,结论是消费品快递模式无法满足产业物流的需求。”

  因此,中驰打算建立一个物流体系,但自建物流的费用高昂。张后启的想法是,整合各类运力,构建一个4PL(第四方物流平台)的汽配产业物流体系。

  首先是仓储。中驰采用租赁方式,先向物流公司提需求,物流公司搭建仓库,之后由中驰租赁管理。据透露,中驰目前有25个中心仓,每个面积为10万平米左右,未来还会在长三角、京津冀建面积更大的仓库。

  其次是配送。在中驰团队看来,物流共分三段,干线、支线、终端。其中,干线、支线的配送可以委托社会物流去做,成本比自建要低,而终端的配送有部分是中驰自己请司机、车队去做的(某些城市自建终端物流的成本较外包便宜),其他地方则会和原有的汽配服务商合作,因为它们许多是售卖轮胎、汽油的企业,有自己的物流配送资源。

  在配送方式上,中驰采用了类似班车的模式。据化晓东介绍,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随叫随到的快递式物流不够稳定。“有时你需要送货,但不一定能马上来,这就降低了交付效率。”在杭州,这一想法已经落地。“我们把杭州市划了7个片区,每个片区有一条固定配送线路,每天定时给线路上的用户进行配送。”

  转化中间商,做开放平台

  选择了B2B电商,就必然要面对既得利益者,这既包括4S店,也包括代理商、分销商、经销商,以及汽配城。在外人看来,绕过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张后启坦言,五年来,中驰所做的事情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不过这五年的苦熬,并没有让他丧失信心。他一直坚信自己的理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去中间化,(汽配行业)分销商、经销商在未来难以生存。”

  曙光在2015年出现。汽车后市场的高增长,以及资本对产业链整合的认同,让中驰在2015年初获得了1.6亿元A轮融资。这时的张后启才得以放开手脚,去和既得利益者寻求合作。

  一些有远见的中间商认同张后启的构想。“他们明白,代理模式在未来行不通,因此他们想把现有的资源变现。”探查到这些人的诉求后,中驰开始了转化中间商的行动。转化的第一家中间商在山东。转化方式,是将中间商的营销业务剥离,将其转变为服务商,同时中驰吸纳其原有人员,转化为分公司职员。至今,中驰已经在26个省转化了许多当地规模较大的中间商。

  但是,单纯转化个别中间商还不够,若要快速发展、抢占先机,就必须开放。2015年9月20日,中驰启动“A to Z全开放计划”,开放零部件厂商产品资源、终端维修厂客户资源,以及供应链物流资源。中驰希望通过平台资源的开放,覆盖市场上40万家汽配厂中的10万家,并转化3000家中间商。

  张后启向《创业家》透露,目前其平台聚集了2万家修理厂,有300~400家汽车配件厂商与其合作,并与博世、飞利浦、盖茨、TRW、日联、辉门等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签署了合作协议,以提供高质量的配件。

  他预计,到2017年,配件市场将形成拐点,更多线下商家会聚集到线上平台中,到了2020年,汽配城就有可能消失,就像现在消失的3C批发市场一样。到了那时,中驰还将有更大的计划。

  文/本刊记者 汪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