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涌再战“瓜子”:江湖夜雨十年灯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杨浩涌,创业,赶集好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4-14 11:36
江湖依旧残酷,杨浩涌却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低调羞赧的创业老兵了。
如果把杨浩涌、赶集网、瓜子二手车(下称“瓜子”)在过去一年半里的足迹做个简单复盘,会发现每个时间节点的连接和咬合是那样快速而紧密,步步为营。2014年7月,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和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通过一些投资人、朋友开始有了接触,尝试谈一谈老冤家握手言和,乃至合并的可能性;10月,赶集好车成立,次月便正式上线。
2015年3月,赶集好车连开15城,累计交易额过亿元;次月,58同城、赶集网宣布合并,姚劲波和杨浩涌同时担任新58赶集的联席CEO、联席董事长;9月,赶集好车更名,启用全新品牌“瓜子”,启动大幅度广告投放;10月,实现覆盖40个城市,累计交易额10亿元;11月,瓜子二手车直卖网单独分拆,杨浩涌出任CEO。
到了今年2月,市场传闻瓜子获得2亿美元A轮融资;2月底,杨浩涌辞去新58赶集董事会联席董事长及董事职位;3月初,瓜子获得2亿美元A轮融资的传闻坐实。
从外人角度来看,每一个时点的足迹,都像是一场场事先算计好的事件。否则何以如此因果递进,有条不紊?
不过,杨浩涌坚决否认:“合并真的是个随机事件。”打赢了,又如何?
接受《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专访时,杨浩涌解释说,尽管(58和赶集)双方早在2014年7月就开始谈,但谈的问题不是怎么合,是合不合,甚至双方都觉得没太大的必要,根本合不了。真正确认合并是宣布消息的前一周,确定合并的最重要原因,还是此前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的那样:“你赢了这场仗,可能输了整个大仗。”
所以,真正的推动力还是来自企业内部的业务创新和转型:58开始做“到家”,赶集开始做“好车”,双方都看到了O2O的巨大前景,但在项目上投入还不够。这个“不够”不单纯指资金。赶集当时账面上还有2亿元现金,和58合并时杨浩涌还在和投资人谈融资,融到的钱就是给当时的赶集好车用的,资金备好了,可是整个经营团队包括杨浩涌,还在和58打架。
但这场仗,不好打。
杨浩涌认为,品牌可以共存,但平台不能。互联网平台在过去还是“老大老二打架,老三遭殃”。今后可能连老二都难以存活了,而且平台竞争的仗是打不完的,因为两家公司都在不停地向对手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执行力,但提供给用户的东西,却无法差异化。或者说,企业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差异化,而由资本所推动的差异化,最终结果就是比价。
“唯一的差异化可能就是你今天看到姚晨骑着小毛驴飘过去,你决定用赶集;如果你挺喜欢杨幂,就会用58。所以,这个仗是打不完的,资本早晚会告诉两边企业,我推不动了,你们看着办。”杨浩涌对此看得透彻。
更重要的是,即便打赢了,又如何呢?
杨浩涌承认,58和赶集的产品、技术、优势,都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当整个互联网从信息世界迈向服务时代后,上个时代所积累的优势会慢慢消失,这是公司的危机,当然也是机会。当你想抓住这个机会的时候,会发现竞争对手已经变了,不再是那个针锋相对了十年的死敌,而是来自各个领域的新手。死敌冲击的是你的现在,新对手冲击的是你的未来。
所以58和赶集两家最终还是合并了。杨浩涌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个好事儿,且不说未来瓜子能否成功,就算对自己的老下属,也有个好交代:“我们好几个创新业务都在合并后分拆出来了,包括蚂蚁短租、斗米兼职。你去问问斗米兼职CEO赵世勇开心不开心,如果不合并,他还在战场上和58打呢,可现在他是CEO了。”
瓜子副总裁王晓宇从他的角度印证了杨浩涌的说法:“浩勇全身心投入到瓜子是个好事儿,我们现在广告费一砸就是几个亿的体量,如果他还是管整个赶集,我们只是一个事业部,如果那样砸钱,他肯定是要考虑考虑的。”
后来,杨浩涌陆续辞去新58赶集的CEO和董事长职务,他也坚决否认都是事先的规划,只表示自己和姚劲波慢慢认识到,一个新集团在度过整合期后,确实不需要两个最高决策者,而瓜子的意向投资者恰恰都表示就认可杨浩涌,所以独立出来,算是顺势而为。
至于被一些媒体用“出局者”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自己,杨浩涌却并不介意:“你把时间拉长了看,这些可能都不是事儿了。未来如果瓜子做到100亿元,而58赶集没做好呢?别人会不会说老杨你怎么这么贼,把肥肉拿走了,一个烂摊子留给老姚帮你撑着?”
听上去这是个理智的,逻辑通顺的商业决策过程,但难免让人猜测:在情感上,这是不是杨浩涌的真实想法?杨浩涌对美团、大众点评合并事件的评论也透露了创业者的些许无奈:
“你说美团、大点想合并吗?我和他们俩(指美团创始人王兴、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都熟悉,他们根本不想合并,可是资本寒冬来了,资本说不合并就不投钱,怎么办?就是这么残酷。”
对于58、赶集合并前一周的谈判细节,杨浩涌始终讳莫如深。每次被问到,他总是用“谈判到最后谈的都是人性”搪塞过去。实在避不开这个问题,他就对《21CBR》记者说:“你去问姚劲波啊。”
创业马拉松
一位赶集内部人士曾经问《21CBR》记者:“你们怎么看老杨跑步这事儿?我们内部觉得,老杨过去不太爱和外面打交道,这是个敦促老杨联系外面的切口。”
的确,很多关于杨浩涌二次创业的报道,都从杨浩涌的马拉松开始。
杨浩涌曾经和《21CBR》记者聊起自己的缺点,他认为自己是个产品型的管理者,不擅交际,即便和赶集的员工们,交道也打得不多。员工都评价杨浩涌在年会的台上讲话没煽动性、鼓舞力,更不用说和媒体打交道,给企业品牌站台背书了。
2014年11月,杨浩涌出于“再拒绝就不礼貌了”的理由,参加了一个媒体训练营的每周跑活动。原本是一个公关行为,但跑着跑着,他发现自己爱上了这项运动,每周不跑一次,倒是有点失落了。
过去,杨浩涌关于运动的日常任务是游泳和网球,但他似乎并不期待不享受那个过程,只觉得自己在创业,创业就要身体好,身体好就要锻炼。如此反推,就把游泳当成了一个任务。他经常在执行任务时遭遇理性和感性的博弈:下班了,懒得动;上班前游,耽误上午工作。
杨浩涌觉得,跑步能让自己放松和放空,因为确实是从兴趣出发,更从容。
也许他真爱上了跑步,但另一个可能是,杨浩涌二次创业的年纪和心态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又折射到了他对运动的态度。
杨浩涌说,他的第二次创业和跑步一样,更从容了。
第一次创业,就是创立赶集网时,杨浩涌非常紧张和焦虑。他认为,这种情绪来自于创业过程中对未知的恐惧,来自于自身缺陷可能对公司造成的负面影响,来自资本和竞争。这种焦虑感在创业阶段会永远陪着创业者,“你会把这个事儿看得特别重,觉得这个事儿如果不解决,我就完蛋了。”杨浩涌说。
这种感觉和杨浩涌第一次冲击全马的心理状态很像。彼时,杨浩涌的最好成绩是跑15公里,他既担心又紧张,不知道跑到20公里时会出现什么状况,到30公里又会产生什么问题,他很怕自己跑不下来。但坚持下来,到了第二次跑全马,虽然依旧很难,但已经知道每一个公里数的节点可能会遇到什么状况,知道自己能扛过去,心态就从容了。
这其实就是杨浩涌第二次创业时的心态。
当然,从容不代表不拼。杨浩涌说,自己回到瓜子网的几个月里,状态要比合并期间好得多,“做瓜子网和做赶集网,有些精神是一样的。你就是要比对手速度快,少犯错误,你要在很多能力上比对手好一些,比他差的又要尽快弥补。我特别享受这种过程,又回到我们发现问题、一个一个解决问题的创业时代,很high。”
杨浩涌认为他的团队也是这么想的。他坦承,瓜子的整个团队在合并时期,尤其是合并后期,团队没有激情。直到真正独立拆分后,才回到“打鸡血”的状态。他觉得58同城和赶集网两个团队的文化不一样,这也是整合过程里最大的挑战:“老姚很精明。我就比较直,有什么说什么,是什么就是什么。我可以选择不讲,但我不会讲假话。”
杨浩涌非常在意跟着他二次创业的团队成员们,不要太在乎物质回报,要更看重事业本身。他要求跟着自己创业的瓜子高管们,所有的薪酬和待遇回到加入赶集网的时候,而且不断和他们强调,大家要有归零的心态,把之前在赶集网的光环和影子去掉。杨浩涌最担心的是,那些之前就接近财富自由的高管们,还有没有激情二次创业?
杨浩涌决定做个表率:自己不拿薪水。
在接受《21CBR》记者采访时,杨浩涌谈到“自己不拿薪水”,没等记者提问,他就主动回了一句:“你肯定会说,老杨你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吗?但我觉得这个事情是有必要的,最起码,姿态要有。”
杨浩涌担心下属会想不通:哪有合并后待遇还降低了的道理。所以从2015年12月起,他专门为此和瓜子的管理团队开了沟通会,大家面对面聊“归零”的话题。杨浩涌的态度很强硬:“没这个姿态,就别来了。”
王晓宇回忆说,沟通会进行了很多次,杨浩涌谈了四点:第一,为什么要归零;第二,怎么归零;第三,他希望的团队是什么样子,每个人的优缺点是什么,比如,杨浩涌希望王晓宇招收到更多更优秀的人,不要忌讳招到的人比自己能力强;第四,团队成员后续的沟通机制。
王晓宇承认,第一次听到杨浩涌谈“归零”时有点意外,同样是努力拼搏,养家糊口,怎么待遇还要降,但终归他还是认同了杨浩涌。
速度与激情
“归零”的不只是高管们的待遇和心态,还有“赶集”品牌。
不过,瓜子的知名度很快就超过了赶集网,这一切得益于瓜子在去年9月份启动的大规模广告投放。2015年9月到11月可能是杨浩涌和王晓宇在过去一年压力最大的时候。王晓宇回忆,一次自己去广州出差,因为订不到回京机票,可能会耽误每月一度的业务沟通会(从赶集好车成立伊始,团队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总结、启动、定新目标的业务会),他干脆改乘火车往回奔。
在火车上,王晓宇和杨浩涌不停通话,因为过隧道时信号会断,所以两人反复接通,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就“一些重要数据”反复沟通。王晓宇说:“那段时期估计是我们沟通最频繁的时候。”
这些“重要数据”就是在大规模投放期广告数据的转化。王晓宇和杨浩涌反复沟通和校正数据的逻辑是:某个地方广告投放了多少,流量、线索、交易分别增长了多少;比例是不是合理;如果不合理,该怎么解决?
不同于赶集好车的线上时代,二手车业务涉及到线下从登记收车到交易的一系列服务,因此需要投放大量的线下广告,这些广告无法获得线上数据的支撑,有时候只能采用“笨”办法,去每个城市进行用户抽样调查,以验证广告的实际效果。有些问题是必须到实地才能发现的,比如广东东莞,镇子多,距离远,人口非常分散,线下广告的效率就比较低,而且线下推广人员的人数如果太少,很容易出现每天来回在路上奔波的情况,效率比较低。再如楼宇广告,就需要发动公司群众,抓住各种碎片化时间,有意识地检测广告到达率。王晓宇介绍:运营的东西是越做越细的,每次区域投放广告后都要求线下团队至少配备三五个人,把需要查看的广告数据记录回来。
杨浩涌曾经说过,做赶集网时,最大的教训就是该加大市场投入时犹豫了,从而一步慢,步步慢。这一次做瓜子二手车就显得非常雷厉风行,因为从赶集网到瓜子,如果不打闪电战,造成老品牌推出和新品牌推出的真空期,那必然给人人车这样的对手留下机会。
所以除了广告轰炸外,线下扩张也在不停加速。
王晓宇回忆赶集好车刚成立时拓展城市,杨浩涌强调,最重要的就是找人。公司几个高管成天关在会议室收简历,分别负责审核专业、审核业务、考虑团队管理,每个人和面试者通20分钟电话,再汇总打分,一天就要评估几十个人。
评估后选择其中几个分数较高的,或者邀请到北京,或者亲自飞过去面试,面试合格就上岗。上岗后,应聘者就收到一个表格,清晰写着:你要在什么时间招到人,什么时间租到房子,什么时候设备到位,什么时候安好网络,什么时候安好电话。而且规定二手车频道的上线时间,谁先上线奖励谁,谁没上线处罚谁。至于部分城市有困难的,比如办公室还没找好,就先把设备电脑放到个人家里,办公室找到装修好了再搬过去。就这样,十几个城市的业务一下子就拓展开来了,此后再依次复制到其他城市。
当然,瓜子二手车的发展速度特别惊人,但之后也爆出过一些负面消息。其中既有二手车业务本身客观存在的问题,比如客户买了车就后悔;也有竞争对手的抹黑,以及瓜子自身确实客观存在的疏漏。
杨浩涌坦言:“这是一个度。你永远要在扩张和质量之间找到平衡,我们内部叫‘开着飞机换引擎’,你不可能把质量做到一百分再扩张,也不能扩张后不管质量。你要掌握好这个节奏,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本刊记者 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