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的机会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工业4.0,德国,机器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6-15 11:37
近30年来,工业技术一直缺乏突破性进展,直至三年前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掀起第四波工业创新浪潮。短短数年,工业4.0的影响力已从德国向全球不断扩散,在中国政府的十三五规划中,工业4.0的地位举足轻重。
BCG(波士顿咨询)最近发布的两份围绕工业4.0的报告指出,零部件、机器和人员之间的互联互通性日益加强,由此生产系统的速度和效率分别能提升30%和25%。尽管数字化工业技术将会削减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但同时也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在中国,工业4.0带来的收益主要体现在生产效率提升上,未来10年内,制造业的生产率提升将达制造总成本的5%-8%。据计算,制造业累计产品销售成本约85万亿元,意味着中国工业总体生产效率有4-6万亿的提升潜力。
工业4.0的核心理念是整合、自动化并优化生产流程,九大支柱技术分别为自动机器人、增材制造(如3D打印)、现实增强技术、模拟技术、水平和垂直系统整合、工业物联网、云计算、网络安全以及大数据分析等。
工业4.0有望实现完全整合且高度自动化的价值链,BCG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杜伟认为,工业4.0的影响将渗入制造业所有板块,包括工厂和投资战略、生产网络以及直接生产环节等。
在以德国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BCG报告指出,制造业的生产率、收入、投资、就业将受益。
未来5-10年,德国制造业产值将提升900亿到1500亿欧元,生产率将提升15%到25%,工业部件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率提升幅度最大,达20%-30%。在收入方面,制造商对新型设备和数据应用需求将大大增加,消费者对定制产品的需求也会增长,这将带来每年300亿欧元的新增收入,大致相当于德国GDP的1%。
在投资方面,德国大规模采用工业4.0将在未来10年带动2500亿欧元的投资。关于就业,BCG分析,未来十年工业4.0带来的增长带动就业人数提高6%,在机械工程领域,雇佣需求提升的幅度更大,达10%。
工业4.0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不容小觑。杜伟举了个例子:下榻的酒店的水龙头坏了,酒店派来经理现场查看情况,然后联系维修师傅处理,“如果这个信息及时传递到维修部,当时就知道坏在什么地方。”
虽然各界对工业4.0技术,特别是机器人技术能多大程度上取代人工存在不少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机器人的逐渐推广会令劳动强度大的常规岗位不断减少。事实上,工业4.0在劳动力结构上的影响,不能简单归结为职业技能替代的问题,常规职位减少的同时,也会催生不少新的工作岗位,比如需要灵活反应、解决问题以及定制化能力的岗位,总之,人机关系会更紧密。
BCG报告指出,工业4.0将为德国制造业净增加35万个就业岗位,与目前相比,增幅约为5%。其中,机器人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将减少61万个组装和生产类岗位,但是将会增加96万个就业岗位,抵消了这种影响。
“即使全部换成机器人,也需要很多机器人协调员进行管理。工业数据科学家会成为增速最快的岗位,此外机电工程师、客户服务技术员、硬件专家开发人员等岗位需求增加。”杜伟告诉记者。BCG预计,到2025年后,顶替劳动力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加速发展。
“应该说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优势正逐步失去,但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形成强大的工人队伍,此外中国互联网生态系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这都是优势。”杜伟告诉记者。工业4.0为中国带来了不少机遇,有望让制造业重获竞争优势并实现跨越发展;利用顶尖的生态互联网系统实现完全数字化的价值链;把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中国制造业也面临挑战,比如不同行业在工业4.0的准备度上参差不齐,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落实加剧了竞争压力,而且需要跨部门合作,也对企业的新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些制造行业的问题与工业4.0有关,有一些问题属于本身就要去解决的,以钢铁行业为例,杜伟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记者,去产能、结构升级是钢铁企业要去做的,在欧洲,一些领先的钢铁企业已经率先实现业务转型,从低端制造转型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
在发布会上,杜伟强调,制造企业要避免陷入一些误区,实现工业4.0要重视打基础,机器人的应用并不意味着人不重要了,而是对人有更高的技术要求。
本刊记者 杜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