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看企业研发需要搞定的三件事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华为,企业研发,三星,专利战略
  • 发布时间:2016-09-12 13:55

  IT、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等产业的核心技术尽数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中国企业在技术方面整体水平很低,只有一个华为还远远不够,要提高中国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就需要加强技术研发体系。

  2016年5月25日,中国华为公司向韩国三星电子提出了专利诉讼。这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曾几何时,我们只有被老外告的份,我们都是站在被告席上,而且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已经吃亏无数。华为早期就是因为在专利方面吃了大亏,才发奋在知识产权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成立了几百人的专利管理部门,经过20多年的奋斗,现在可以主动出击,向国际先进企业提出挑战,确实可喜可贺。可是我们要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只是在工业上实现了初步的现代化,农业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由于10年前我们劳动力便宜,成了世界加工厂,但并不代表我们的制造业能力就强了。我们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劳动密集型、高污染产业都集中到中国,

  IT、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等产业的核心技术尽数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中国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整体水平还是很低的,只有一个华为还远远不够。我们不得不为中国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捏着一把汗。

  说到技术研发,我们仍然要从“研发为什么”说起。在任何行业领域里,研发在所有产业价值链里基本上都处于前端,都是价值最大的那部分。比如电脑行业:CPU(中央处理器)与OS(操作系统)是核心技术,主要部件如硬盘、存储器芯片、显示器等也是核心技术。这些技术无一不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一台电脑的80%利润都被这些厂商拿走了。像联想这样全球最大PC制造商只能沦落到“搬箱子”企业地位。只能拿到5%的利润。再看品牌运动鞋,诸如耐克、阿迪达斯等,在美国卖到150~200美元左右,可是中国代工厂只能以6~7美元交给厂商,95%利润进了品牌商的兜里。有人问凭什么?就凭人家的品牌,人家的产品设计,产品研发,没什么道理可讲。看到这些,我们自然就知道“研发为什么”了。说穿了,所有企业竞争,都在产业链价值最大环节竞争。而“研发”就是这样一个环节。有人又要问: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企业看不懂吗?企业当然看得懂,可是看得懂与会做是两回事!特别是技术研发,绝不是你想上去就上去的。以汽车工业为例:改革开放之初,政府为了尽快提升中国的汽车产业水平,提出了一个“用市场换技术”的口号,结果20多年过去了,市场是交出去了,技术却没有换来。道理很简单,欧美大厂商发展了近100年了,中国想用20年时间赶上谈何容易?这些欧美厂商也非常精明,跟你合资建厂,核心技术全在人家手里,你碰不着,只是交给你组装。到头来,你只会组装,关键部件还是人家的。这就是一个有名的国家政策失败案例。

  “研发为什么”清楚了,“研发是什么”与“研发怎么做”就好办了。在这里有三个重要问题要拿来讨论:研发战略、研发组织、专利战略。

  明确研发战略

  研发战略是说要确定企业的技术路线。当然这主要是指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如果是代工企业或者是OEM企业,技术战略就是另外一个说法了。所谓研发战略其实核心就解决一个问题,企业将在哪段技术区间发力?核心技术?工程技术?产品技术?在讨论此问题前,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就是所谓“自主知识产权”问题,这是业内部分人(包括政府、学界、企业)特别喜欢鼓吹的一个话题。意思是我们要爱国、要真发展,就必须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这是一个伪命题,具有较大的欺骗性与蛊惑性。这个问题的大方向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在我们技术底子很差的前提下,怎么发展的问题。实际情况是:在没有搞清发展路线时,就盲目上马一些“自主核心技术”项目,结果是“全军覆没”“无一幸免”。最典型的包括“方舟”中国芯,“红旗”Linux。前者国家投入了几个亿资金,倪光南院士作保,结果到最后负责人李德磊一句“我们不做芯片”了,把项目很无理地中断了。为此倪光南到科技部“负荆请罪”;“红旗”Linux也是国家重点扶持项目,搞了几年,最后由于内部“利益分配”问题突然中止。类似这样到事情还有很多,形成了一种奇怪到现象:打着“自主知识产权”旗号,套取国家支持资金,最后没有任何成果,而且没有人为此负责。大量纳税人的钱被无情地浪费了,到头来“缺核少芯”地局面没有任何改观。由此,笔者在很多场合疾呼:不要盲目地倡导什么“自主知识产权”了,这个口号除了给国家财产造成大量浪费,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如果企业真的要做核心技术,也不是这个做法。比如说华为,可能是中国企业最接近核心技术的了,但是华为自己从来不认为自己在做核心技术,甚至从来不对外宣称是“技术导向”的企业。这么做有一点谦虚,但也是实情。因为华为在做通信设备与产品,该领域最核心技术被美国高通公司所垄断,至今华为的许多设备还要向高通支付专利费。所以从大环境来看,中国企业要想大规模走进核心技术还将有一段路,目前总的来说,我们还不具备大规模切入核心技术的实力。此时闭着眼睛喊“自主知识产权”,不是外行,就是“别有用心”了。当然这种状况正在迅速改变,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大踏步赶上去,但是华为的做法与那些空喊口号机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总之,“核心技术”战略要慎思,一是企业要具备相当实力,二是企业领导人要有很大的决心,三是企业文化与制度要跟上,才可以考虑这个技术路线。

  “工程技术”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可以考虑的技术路线。这个问题与上面问题有很大关联性,因为做“核心技术”其实要以“工程技术”做很大支撑的。这是所有国际技术企业的通用模式。比如英特尔是全球最大CPU厂商,80%的技术力量在做工程技术,10%在做核心技术。微软也是一样。道理并不复杂:设计CPU,一个本科生就能做出来。可是要“磨”出一款CPU,性能稳定、功耗低、成本低,只有英特尔做得最好。一个工程师做设计,后面有1000个工程师做各种工程测试,这就是工程技术的价值与功劳。国内一些科研机构“空谈误国”主要就是“死”在了这个地方。还有一个问题要澄清:做核心技术的工程技术与做OEM的工程技术又不同。前者做的是芯片级的工程技术,后者做的是板级与系统级的工程技术。两者的差距甚大。华为是前者,联想是后者偏弱。这就是两个公司不同技术路线的差别。

  “产品技术”是面向产品所做的技术工作。在这里,“技术”属性少一些,“市场”属性多一些。比如,定义一款无线鼠标,先要将有关技术归拢到一起,在技术上要证明可行;然后要根据市场与客户的需要,对功能、外观、色彩、用户界面、人体工程学等进行设计与试验,最终做出可用的原型。产品技术主要是产品经理与产品工程师要做的活。在R&D里面,如果说核心技术属于R,支持核心技术的工程技术属于R,而支持OEM的工程技术属于D,产品技术也属于D的范畴。别看产品技术的技术性不太强,可所有的产品型企业(包括核心技术厂商)都需要这层“技术”。

  搭建研发组织

  “研发组织”是与企业的技术战略和业务规模有关的。R&D(研究与开发)里R的成分越强,业务规模越大,研发组织可能就是多层次的;反之,研发组织层次就少。国际大型企业,一般的配置是三级研发架构:企业研究院、事业群研发中心、事业部研发部。国内大企业三级架构、二级架构都有,中小企业就是一级了。要不要设立企业研究院,是与企业愿景与战略来定的。如果企业愿景很高远,战略很宏大,那是需要企业研究院的,而且这些研究院是在做真正研究工作,这些工作至少是支持企业未来5~10年的发展,有的甚至支持20年后的发展。中国企业的研究院差距较大,要么就是支持年限较短,要么就是有点不着边际。像联想研究院就属于后者,做了很多年,几乎少有支持到企业产品的研究成果。华为似乎没有统一的研究院,但有按照地域和专业划分的研究所,还有芯片公司。从这个架构设计可看出华为追求的不是花架子,而是实用适用。事业群研发中心一般是支持某项业务,支持3~5年的发展。比如手机、显示器、主板等。这里做的工作更接近实际,属于有R有D,研发的成果是能迅速转化成产品的。还有一些功能性的研发机构,诸如工业设计中心、软件设计中心等,也属于这层研发机构。事业部研发就是“工程技术”与“产品技术”的层次了。主要针对本年或次年的产品,做产品定义与工程测试的工作。

  善用专利制度

  专利战略是企业技术研发特别应该想清楚的问题。很多企业不懂这里的奥秘,结果在市场上吃了亏。特别是近十几年,随着中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国际企业越来越多地运用专利武器打击中国企业,使中国企业吃了很多大亏。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要说清楚。首先我们看专利是什么?专利是一把双刃剑,专利制度的本意是鼓励创新,把创新的结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得创新者能得到有保证的回报,当然前提是这个创新有价值。但是专利的另一面是一旦某项专利被受理,就不能有类似的创新再生出来。这实际上又限制了别人的创新。事实上,发达国家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封杀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同样道理,跨国企业也是利用这点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发展的。第二点,专利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布局,就像战争年代敌我双方开战前的布局。假如一个企业拥有比较核心的技术,是可用专利等手段层层布局,最终达到有效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目的的。首先真正最核心的技术都不能以专利的形式表达,因为专利一旦申请,是要公开的,那就保不了密了。所以最核心的“技术”要以“商业秘密”的形式保护起来,诸如可口可乐的秘方;在这后面,要把核心技术中最关键的几个点以专利保护起来。这种专利当然是发明专利,而且是核心发明专利,诸如高通公司的几个CDMA核心专利。所有使用CDMA技术的企业都绕不过去这几个专利;往后,才是一层层的发明专利,把次一级关键点保护起来;再往后,还有一层层的实用新型专利,把更次一级技术点保护起来;再往后,还有外观专利、著作权、商标等更外层保护。可见技术保护就是这样层层设防,形成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圈。再有,知识产权保护圈除了防守的意思,还有设立陷阱,以至于攻击对方的意思。像此次华为起诉三星,显然就是在确认三星已经陷入华为专利阵陷阱后,才开始发难的。像这种有备而来的举措一般对方较难躲过,败诉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专利战略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一方面保护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打击竞争对手。但是,这样一种好武器目前还没有被中国企业广泛地利用起来。这与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普遍偏低有关,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对他们可能带来的侵害,也不知道可能带来的好处,更不知道运用好了,还是企业盈利的一个手段。目前国内企业,除了极少数企业已经能对专利战略运用自如外,绝大多数还处于未知或半未知状态。这与中国企业技术水平整体底下是成正比的。我们希望中国企业尽快成熟起来,大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尽快掌握专利战略武器,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希望有一天看到,越来越多的“华为”拿起专利武器,更好保护自己,使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真正崛起。

  ◎李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