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成长课:成长,还是不成长?

  不同的童话揭示了孩子们面对成长的不同心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种心态是:渴望成长;拒绝成长;顺其自然,渐进成长。

  童话中所有那些跃跃欲试、要求出门闯荡世界的孩子们都对成长有着热切的渴望,他们渴望像成人(孩子眼中的巨人)一样拥有力量,像成人(孩子眼中的巫师)一样拥有知识,像成人(孩子眼中的国王)一样拥有财富和权力,他们渴望尽快融入成人世界、通晓这个世界的一切秘密,没准儿,有些孩子还渴望能够像成人一样占有、支配、控制、成功(当然,他们还不能想象成人世界中的失落、茫然、无奈和挫折。)……但恐怕没有一个孩子会像《贼王》中的史奇皮欧一样渴望成长了:他穿斗篷、戴面具,把自己装扮成来无影去无踪的“贼王”;他在废弃的电影院里收留威尼斯街头流浪的儿童,用口令、密信和谎称从宫殿里偷来的“宝贝”赢得孩子们的崇拜和敬畏;他冒着生命危险去神秘的瑟格雷塔岛上搜寻传说中能使人返老还童的旋转木马,当他最终面对这样的宝贝时,却作出了令人诧异的选择:

  “没错,总有别人替我捡起东西,”他说,头也不抬一下,“而早上我该穿的衣服,都已摆放好,但我讨厌这样。我的父母把我当成好像不会穿裤子的笨蛋。‘史奇皮欧,碰过猫后,要洗洗手’,‘史奇皮欧,别踩到水坑里去’,‘老天,别这么笨行不行,史奇皮欧’,‘住嘴,你什么都不懂,蠢小孩,没用的东西’。史奇皮欧看着摩洛西娜,”……没错,我想坐上旋转木马,这也是我溜到你们岛上的原因,但我想转向另一个方向,我想长大,长大,长大,长大!“

  这可能是生活中所有被冷落和轻视、被侮辱和损害的儿童们共同的心愿--在一瞬间长大成人。然而,史奇皮欧长大之后呢?--”事实上,我没做什么特别的事。“

  “维克多,你能不能告诉我,大人们整天做些什么?”史奇皮欧问。

  “他们工作,”维克多回答,“吃东西,买东西,付钱,打电话,看时间,喝咖啡,睡觉。”

  史奇皮欧叹息。“不怎么有趣。”他嘟囔着,手臂靠着栏杆。

  “也就这样了。”维克多唠唠叨叨说着,还真想不起其他可做的事来。

  另一些孩子,或者说,孩子们在另一些时候并不希望长大成人,尤其是他们倍受宠爱、快活无忧的时候,他们希望能够把此时此刻的快乐永久保留。然而,“所有的孩子,除了彼得潘外,都是要长大的”。

  莎士比亚在1597年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儿童形象:“一个哼哼唧唧的男生,背着书包/脸色像早晨一样灿烂,行路却慢腾腾像蜗牛一样/不情愿去上学堂。”毫无疑问,孩子们知道学校是通向成年的严峻考验,而成年则意味着无休无止的压力和没完没了的烦恼。唯一一个可以永远停留在童年的孩子就是长不大的彼得潘。在彼得潘的永无岛上,永远上演着孩子们的一无羁束的游戏,不必担心囚禁,童心是锁不住的,也不必担心死亡,童梦里有着永恒的活力。这样的永无岛,无疑是孩子们的天堂,更是成年人不可复现的往昔、无法实现的梦想。

  但切斯特顿对彼得潘式的拒绝成长作出了不无严厉的批评,“它是一切可能采取的行动中最不适用的”,这种面对人生选择时的折中主义、感伤主义态度,让孩子在拒绝成长的同时,很可能一道拒绝掉了责任心、求知欲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这些正是凡·伊登笔下的小约翰在成长历程中获得的最优秀的品质。

  小约翰既不刻意拒绝也不过度渴望地成长起来,成长的历程中,有离开的家园,消逝的童年,失落的爱情,也有对知识的探究,对死亡的理解,对自我的审视。一切都自然而然又不可推却地发生着,小约翰也随之成熟--成熟,但还不够--直到他遇上了叫不出名字的“那个人”,并且做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现在,你来选择吧:‘伟大的光’在那边;而那边,”他指着渐渐暗下来的东方,“是有人类的地方,还有他们的不幸和痛苦,那边是我的路。”

  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的选择--它是哈姆雷特发出的千古疑问:To be,or not to be?也是孩子们有时产生的迷惑:成长,还是不成长?它是关于道德的拷问:自己,还是他人?也是关于行为的检测:承担,还是逃避?小约翰的选择也正是鲁迅的选择:“在自身中看见神”,径自走向“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的大都市”--这是鲁迅一九O六年起意翻译直至一九二一年才译毕的《小约翰》的最末一句话,绝不折中,一往无前。

  文/常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