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职涯“中场危机”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6-24 16:18

  传言华为开始清理34岁以上的员工,抛开情感因素,从企业管理上来看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而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职场中的“35岁现象”,为数不少的人在35岁开始感到迷茫。面对职涯“中场危机”,你会作何选择呢?  

  职场“35岁现象”

  今年2月份以来,传言华为开始清理34岁以上的员工。据说从整个经营业绩来看,华为2016年的销售收入虽对比于2015年增长了不少,但是利润却不明显。而任正非在很多内部的讲话里也多次表达出:“你不干活儿或者说你没有创造价值,那么公司就不养你”的想法。一时间,类似“华为无情”这样的批评开始满天飞,大家也对此事各抒己见,从职场的职业的角度来看,很多人将其归结为“35岁现象”。

  其实,任何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组织架构、人员结构的调整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像华为这样拥有18万员工的大公司则更是如此。问题是,面对由“35岁现象”折射出的职涯“中场危机”,你会作何选择。

  “和尚”与“井”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两个和尚分别住在两个山头,他们每天都从山上下来去河边挑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都经历上山下山挑水的过程。如此经过了3年,有一天,一个和尚下山挑水,发现另外一个没来。他便说:“唉,这家伙是不是病了?”又过了几天,发现那个和尚还是没来,就决定去另一座山上看看他。他到山上之后,发现那个和尚不仅没病,而且在和别人品茶。这个和尚便问他:唉,怎么不见你下山去挑水?他说:我以前每天也下山挑水,但是每天挑水回到山上后,我就开始挖井,每天挖一点,挖了3年后,我这个井总算挖成了,现在我不用下山挑水就可以喝到井水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大家平时都忙得差不多,但是在工作8小时之外,你会不会花一些时间挖一口井?一些职场人只顾眼前的工作,却没有想过长久的职业规划。所谓的职涯“中场危机”,实际上是岗位需求与自身能力的不匹配。如能居安思危,在工作之余深挖一口井,为未来职涯续航。即使公司发生变故,也不至于措手不及。

  为什么会出现“35岁现象”

  从职场的角度来看,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在经济上一直都如牛市一般高速增长,但人才始终是稀缺的。相比于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我们的经济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在早期,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发展迅速并且笼络了一大批中国的优秀人才。这一批人,就像华为35岁以上的职员一样,同一时间点,他们同样面临很多的职业困惑、中年陷阱的问题。例如,从1988年最早进入中国的外企到现在,已有接近30年的时间,它们对于整个中国的市场及中国企业的情况已经很了解。它们很清楚,员工越资深,在公司呆得越久,企业的投入成本也越高。一个在外企工作了10年和一个工作了3年的员工相比,就经验和工作能力来讲区别不大,但企业对他们的投入成本却差别很大。所以可以看到在外企,这种高端、高级的职位是越来越少,或者说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本土企业和外企的情况也是一样。本土企业到了像华为18万员工这样一个规模和历史阶段,实际上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可能从18万再变成30万。它不像从5千人变成5万人,增长10倍。也许公司的规模从100亿变成1000亿,整个组织的发展也非常迅速,而其对人的安排或者对人的能力的要求,相对来讲却相对粗放。人的成本在整个的增长过程中和业务的速度是相匹配的,也就是说,业务增长10倍,人的能力和要求也增长得很快,管理的幅度也会越来越大,这时候岗位是极度稀缺的,只要加入这样的快速成长的公司,在那里沉淀下来10年,伴随它一直增长,那你一定很牛。但是从5万人变成10万人,这时候人的基数大了很多,要快速发展的岗位就没有那么多了。所以,35岁的员工,基本上是扮演着部门负责人的角色,继续发展的空间已经很有限了,而这个时候他们面临两种选择:第一,继续努力,不断奋斗,在同一层级的人员中表现得更加优秀、卓越,一旦有机会就能获得提拔;第二,成家立业、照顾家庭、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前10年靠拼搏努力,如今可以放慢脚步,歇息歇息。有些人认为这样稍微松懈一下也没事,可一旦这样,其他人的机会就来了。因为这些公司的狼性文化以及考核机制非常严格,所以几乎没有这样的时间而且也容不得你暂停休整。公司的人才储备很充足,可替代性很强。

  很多时候,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高潜力,最重要一点就是观察其在职涯的中期和倦怠期的外在表现。三十几岁正处在职涯中期,也是人生下半场即将开始的时候,若此时还保持着对工作的好奇心、持续的学习力和旺盛的精力,那么就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他已经把自己未来职业生涯中要喝水的井给挖好了。所以说,职场人不必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是年龄,而是胜任工作的能力,这是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文/许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