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须先验证智慧人假设——对于《未来简史》的一种解读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6-24 16:40

  生产的智能化不仅仅是对人工的替代,更应当是对劳动者的一种解放,但是在生产智能化的进程中,必须防止不平等的升级或者收入差距的拉大。

  第三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时代,会给人类带来多大的改变?以色列历史学家、世界级畅销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的回答是,“从智人到智神”。也有人直接将此书译为《人类迪乌斯:明天的简史》,“迪乌斯”就是“上帝”或“神”的拉丁文音译。智人、智神在管理领域涉及对劳动者人性的假设,在众多的劳动者人性假设中,该书既是历史地也是逻辑地选择了智慧人假设,对于实现“员工创客化”不无启示意义。

  从“智人”到“智神”需要人性链接

  顾名思义,《未来简史》是对可预见未来状况的描述。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在智能技术色彩纷呈的背后是一次新认知革命。因此,人类面临的议题之一就是取得神一般的创造及毁灭能力,将“智人”演化为“智神”。这实际上还是将未来的源与流都指向人自身,与对人性的认知密切相关。无论智人、智神是结论还是目标,在诸多有关劳动者人性的假设中,只有智慧人假设能够将两者连接起来。

  《未来简史》第一部分是对历史的回顾,作者将其命名为“智人征服世界”,其中当然包括从猩猩进化到智人的人类初期历史。从其对世界的征服意义来看,主要强调的是智人和其他生物的区别在于大脑,智人学名Homo sapiens,来自拉丁语,其中sapiens的意思就是“智慧”。然而从人类遏制饥荒、瘟疫和战争,使其从过去“不可理解、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转化为“可应对的挑战”来看,说的则是“过去几十年间”的事情。这就不能仅仅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智人的内涵。从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的特殊功能来看,至少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智人就是当代的智慧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管理领域,劳动者就是智慧人。

  至于由“智人”演化成“智神”,这并不虚幻,只是指人的智慧水平的增强或者提升。《未来简史》的作者在书的第三部分讨论了“智人失去控制权”的现实挑战,指出了智慧人出现分化的可能性。按照作者的说法,“智神”就是通过生物科技升级了肉体,通过人工智能融合技术加强了智力的程度。我们“现在的目的是将人类提升为上帝,将之从智人转为人类上帝”。也就是说,人类智慧需要升级版。其实,认为人的智慧可以发挥到出神入化程度的说法,古已有之。《周易》就指出:“百姓日用而不知,谓之曰‘神’。”今天也是一样,所谓“神”,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颠覆了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人工智能的实力超越了想象。

  毫无疑问,从智人到智神之间横亘着历史进程中经久不变的基因,否则作者无法依照某种框架结构预见未来数十年的轮廓。只不过,作者在这里对人性的描述虽然前后有别,但强调的都是历史的主体性,而不是像行为科学曾先后提出的“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复杂人”那样,只是把劳动者视为管理对象。需要指出的是,在进入“第三个千年王国”以来,我国学者也提出过不少新的关于人性的假设,如“创新人”“虚拟人”“智慧人”“智能人”等等。这些假设虽没有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但其实它们更接近智人、智神的主旨。相比较而言,智慧人假设突出了人的主动性,更可以成为将智人、智神两个环节链接起来的轴线。

  转型需要确认智慧人假设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就是“以人为本”。只不过通过《未来简史》一书的启示,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到,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智力、智慧为本。从智人到智神的升华逻辑告诉我们,智慧人具备转型潜能、创新潜能。要想适应智能时代,顺利实现转型,就需要确认智慧人假设,从而才谈得上激发这种潜能。

  首先,实现“中国智造”的境界,需要先校正“中国制造”中管理者对人性假设形成的错误潜意识。在中国经济粗放式发展过程中,不少管理者对人性假设之类的话题嗤之以鼻。当管理者试图把下属打造成一种执行机器,以利于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实际上是把劳动者假设为执行人,似乎他们理应执行,不应有任何借口。但是,当“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层面跃迁时,将劳动者视同执行人的管理方法已然过时。经济转型需要管理转型,管理转型需要建立在新的人性假设之上。而“中国智造”注定要重视员工的智慧,这一点毫无疑问。

  其次,新型企业的运转以智慧人假设为前提,有利于使创新从基层抓起。“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是企业的一种新型运转模式,实际上就是以智慧人假设为前提,否则“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就成了乱弹琴。在全社会兴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也是一样,那既是基于社会对新型劳动者的信任,也有助于消除创新创业者的个人心理障碍。

  按照《未来简史》一书的说法,智人成为智神有三条途径: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这些都是通过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创新来实现的,显然离不开千百万人智慧火花的绽放,而非通过“顶层设计”来框定。按照佛家的说法,智慧是被生活磨炼的一种内心的光明。这种光明原本就存在,存在于劳动者的生活实践。

  再次,企业管理应当确立以满足智慧人的获得感为重要目标,对劳动者的智慧给予充分的尊重。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人的智慧为本,都不是为了榨取红利;相反,应当像遵守资本规律那样让劳动者参与发展成果的分享。生产的智能化不仅仅是对人工的替代,更应当是对劳动者的一种解放,必须防止不平等的升级或者收入差距的拉大。如果劳动者连住房都买不起,对技术进步没有任何获得感,对劳动者智慧的利用就是让他们自掘坟墓。《未来简史》的作者认为,下一个世纪,人类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获得永生、幸福和神圣。智人在获得幸福、快乐、长寿的权利之后,才有望成为“智神”,而这不应该将劳动者排除在外。

  从机会博弈转向诚实创新

  管理者对劳动者智慧的发挥既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又不能试图与之博弈。只有帆正风清,机会博弈的逆选择受到有效遏制之后,才能真正将员工的智慧聚焦到产品和服务的诚实创新上来。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待于全社会的正本清源,乃至机制重建。

  首先,倒逼教育改革,按照智慧人的成长规律培养人才。有道是“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可见教育与企业经营的关联度之大。反过来说,如果教育提供不出企业需要的智慧人,就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早有学者主张教育应当实现从培养“知识人”到塑造“智慧人”的理念转变;在尊重自由人格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自主水平、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理当消除教育中的“高分低能”现象。这与尤瓦尔·赫拉利有关把教育从“提问和背诵”引向“引导和思考”的主张是一致的。若没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即使称得上有知识,但未必能够有所创造。这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因为意义和权威的本源在于我们的内心,所以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结构的自我颠覆。对智慧人的素质进行道德评价,不难发现其中有恶的一面,因此,提升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十分必要。知识产权的确立与价值实现既是对诚实创新的保护,也是对各种“伪”创新的遏制。没有后者就难有前者;有了后者,智慧人才会把智慧真正用在诚实创新上来。当然,对特定知识产权成果的保护是有边界、有期限的,虽然不可侵权,但是可超越,可以使用新方法、新技术等替代。特定知识产权成果的持有人要想避免被超越、被替代的命运,只能自我颠覆,获得新的知识产权。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人们的知识结构也要随之改变,昔日的“学富五车”有可能out;要想避免沦为作者口中只会打电子游戏的“无用阶级”,就需要不断充电,自我充实,自我改进,以拓展个人持续发展的途径。

  再次,不断改善人性化管理,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坚持正确导向。人性化管理不仅仅是怀柔,还需要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抑恶扬善。究竟是为善还是为恶,劳动者通常会根据环境理智地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而正确导向指的是对规范、规则、和谐、合作、正当原则的坚持而不是违背。对人性化管理与正确导向的强调,类似于尤瓦尔·赫拉利所主张的“人文主义”。作者举例说,由于科学本身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我们可以发明火车,但是却不知道火车该开向哪里。科学家无法做出道德判断,需要通过商业权力杜绝劣币驱除良币的逆选择。因此,“人文主义和科学之间的盟约已经定义了现代社会:后者帮助人们实现前者设定的目标”。可见,人性化管理中的正确导向是十分重要的。

  文/张华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