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节过成“劫”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6-24 16:37

  “亲爱的,明天是黑色情人节,我们去哪里吃饭呀?新上映的电影还没看呢!你打算送我什么礼物呀?”程序“猿”杜龙正在挠头编码,女朋友一个撒娇的微信发过来。

  “不是吧,黑色情人节又是什么鬼?”杜龙下意识地扶了一下眼镜框。三天一小节,五天一大节,还不到半年的光景,过完传统情人节,马上就女王节,透支的信用卡还没还完,白色情人节又到了。还没等着喘口气,又到黑色情人节。“这哪里是过节,分明是渡劫!”看吧,明天黑色情人节,又是一波商场血拼。

  过节,原本是家人团聚、放松身心的日子,它可以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几天的时间享受生活。然而,近几年的年轻人谈节色变,声称“比上班还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本应快乐的节日,成为年轻人的负担?

  套路众多 节日疲劳

  “双11”、“双12”、圣诞节、春节、情人节、“女王节”……如今,伴随着购物、聚餐和红包,一个又一个节日像是被“复制粘贴”一样成了相同的模式,不少人产生了“过节疲劳”。《中国青年报》近日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3.1%的受访者感到“过节疲劳”,朋友聚会、聚餐和商家促销、疯狂购物被指为最常见的节日套路,64.2%的受访者会通过合理安排聚会等活动,留出休息时间来缓解过节疲劳。

  面对这些套路,许多人已经产生本能的免疫力。30岁的策划专员李女士说,自己在白色情人节前几天闲逛,在万达广场附近的一家甜品店内,白色情人节的白色巧克力作为主推款式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白巧克力配上红玫瑰的造型看上去十分诱人,但现场询问度并不高。店员无奈地说,这款白巧克力上周就开始推出,他们准备了上百份货品,但就目前来看,还剩一大半,确实和上个月的情人节巧克力不能比。

  李女士说,我对这些商家套路早就不“感冒”了,白色情人节紧跟在三八妇女节之后,该买的几乎都买好了。而且一年中所谓的情人节太多了,中式、西式情人节再加上生日、圣诞节,几乎都是情侣之间的节日,白色情人节便显得苍白无力了。

  总结节日疲劳大致分为三种:第一,娱乐疲劳。好容易过节放假,一定要睡到天荒地老,把那些错过的睡眠统统补回来。醒了以后,就拿出手机刷屏,追剧、打游戏、刷微信。饿了就叫外卖,累了接着再睡。几天下来,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一照镜子,面色暗黄,两眼血红,精神萎靡。这种情况,就是“娱乐疲劳”中的一种。节日期间,许多人上网、玩麻将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这不但影响正常生活,还使眼、脑充血,周身血液循环失调,出现头昏、头痛、眼花、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

  第二,旅游疲劳。外出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过节新方式。不少人选择在风光优美、风土人情迥然不同的异地度过假期。可现实却是,热门景点人员众多,人踩人、人挤人的现象时常发生。大好风光没有欣赏到,人山人海倒是一览无余。有些人为了节省精力,选择报团出游,但旅行社行程安排过紧,旅途劳累,则又会带来不适。不少人旅游结束后,就会“上火”,主要表现为全身燥热、口干舌苦、食欲不振等症状。

  第三,肠胃疲劳。假日里,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山珍海味、火锅烧烤不在话下。尤其一些年轻男性朋友,三五好友凑在一起,喝酒唱歌,好不热闹。更有甚者,喝了上顿找下顿,既不利于身体健康,更给家庭和谐带来负面影响。

  节日变味 丢失本真

  年轻人平时光顾着工作学习,节假日才有时间与朋友们沟通感情,但过节本来是为了放松,结果人们走亲访友、购物聚餐,反倒更加疲劳,产生了新的压力。在导致“过节疲劳”的原因上,许多认为是应酬过多,休息不足。其他原因还有公共场所人多拥挤、交通不便,节日中诸多“仪式”反而更费心思,花费过大,过节活动单一乏味和节日失去本身的文化意义等。

  国人对于精神消费的意愿较低,大部分人不知该如何更有质量地过节;其次,每逢节假日,人流量、车流量暴增,交通问题极大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意愿,最终选择在家购物来感受节日气氛;第三,网购迅速发展,各种节假日被商家当作噱头营销,并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同,使得节假日越来越像购物节。这些过节套路在削减节日意义的同时,也使人们疲于应付而没有真正利用起节日时间,放松、狂欢的思想在年轻人的心里扎了根,不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8岁的传媒公司员工李晓非常看重节日的文化气息,常盼着能在过节期间回家团聚。可是每次回家前,都在想着要给家人买什么礼物。虽然趁着商场打折时“血拼”也挺过瘾,但诸多节日千篇一律,挺无聊的。回到家里,一家人在一起又是大吃二喝,又是打牌聚会,无趣至极。

  来自山东的创业老板孙先生说,平时工作忙,疏于对孩子的陪伴。爱人和老人带孩子很辛苦,今年清明节正好有时间,打算亲自带6岁的儿子出去旅游,去一些有文化底蕴的景点,不仅能培养父子感情,还可以让儿子受到教育。于是孙先生选定曲阜三孔,想让儿子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正值小长假旅游高峰期,以前都是在网上看到“看景不如看人”的画面,这次孙先生是彻底感受到这种景观。买票、参观、拍照,走到哪里都需要排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把孔府挤得水泄不通。孙先生根本没有办法让儿子了解更多关于文化的东西,因为在人群中他必须要保护好看什么都新鲜的儿子。有几次儿子差点走丢,孙先生情急之下大声地训斥儿子不要乱跑,本来想好好培养父子感情的计划也落空了。一天下来,不仅惹得儿子不高兴,自己也是浑身酸疼。“真是比加班还累。”孙先生向爱人诉苦。

  专家曾说过,时代在发展,各种节假日的功能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节假日的文化功能淡化,人们更注重满足物质需求。过节方式也逐渐庸俗化、便利化、同质化,仿佛除了购物、聚餐、发红包,人们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过节方式或有纪念意义的表达。即使出去旅游,也只是想着如何把自拍修得更加漂亮,然后发到朋友圈里等待朋友点赞,以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这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和对大社会环境的变通与妥协。

  选择过节 谨慎跟风

  人们所谓的“过节疲劳”,说到底就是一种“审美疲劳”。因为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也不管是本土节日还是作为舶来品的“洋节”,到最后都变得面目模糊、“千节一面”。当然,这不是节日本身的错,而是过节人的错。“过节疲劳”实质上源于对节日的“无力感”。尤其很多年轻人最终选择了一种最为省事、最为便捷同时也最为功利的方式,那就是“消费式过节”。这种过节方式庸俗化、便利化、同质化的背后,仿佛除了购物、聚餐、发红包,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过节方式或有纪念意义的表达。

  当然,过节消费并不是一无是处。商家促销,外出旅游,一则拉动消费,二则购物确实能让人身心愉悦。但要量力而行,合理安排过节活动。要想让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样子”,而不是重复其他节日,我们可以从传统节日中去挖掘节日内涵,包括内容上的和形式上的,然后鉴别吸收,这样那些传统节日自然会体现出自己的特点,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不管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都不要去物化、跟风,不是商家弄出一个“双11”,你就跟着过“双11”,商家弄出一个“双12”,你就跟着过“双12”,那样只会成为别人“套路”的牺牲品,最后感到节日疲劳。

  节日的流入与流出是一种正常的文化交流现象。人们对传统节日审美疲劳,迫切需要新兴事物的刺激。因此,年轻人更觉得过圣诞节比春节热闹,万圣节比清明节刺激。诚然,东西方的节日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意义,它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一个节日存在的理由,更是其不断发展并受到更多人认同的基础。但是作为中国人,还是要多了解一些本国的节日内涵,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放松的过程。

  至于如何缓解“过节疲劳”,专家建议要有节制地消费,避免变成购物节;还要合理安排聚会活动,注意饮食,留出休息时间,避免节后综合征。

  此外,在节日期间可以积极尝试新鲜事物,给生活增添乐趣,但要合理安排娱乐时间和娱乐方式,利用宝贵的时间修身养性。在假期关心一下因日常忙碌而疏于联系的亲人、老友,加强同他们的交流。

  张铭是一个在外地打拼的年轻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孤独思念之情常常让他心情烦闷。后来,受到朋友的启发,张铭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来到养老院和孤儿院做义工,看到这些比自己不幸的人们,张铭懂得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并决定要为这些人多做一些事情。他回到工作岗位上,在同业圈子间建了一个微信群,发起关心老人和儿童的活动,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参与其中。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他们为公益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还让这些平日在职场艰难打拼的年轻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说到底,节日是同一个节日,过法却可以千奇百态。只要能和亲人、爱人、朋友在一起,也无所谓节日、假日。有句话说得好,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每一天都是情人节。

  文/文丽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