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咽下“罚单”苦果
- 来源:金融理财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银行,银监局,罚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8-21 15:07
罚、罚、罚,五万、二十万、三十万、五十万……一时间,全国各地银监局纷纷大把开起了罚单。监管念起了“紧箍咒”,银行纷纷自查自纠。银行被罚的原因都有哪些?对银行罚款会带来哪些影响?
大把开罚单
一年过半,银监会的强监管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各家银行接连吃罚单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国有大行到股份制银行再到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的分支行都有涉及,这么大规模的吃罚单可不多见。由此可见,监管之严,力度之大。
仅2017年一季度,银监会系统作出行政处罚485件,罚没金额合计1.9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97名,其中,取消19人的高管任职资格,禁止11人从事银行业工作。其中,罚没的总金额达到去年全年的七成,整肃力度明显加大。数据显示,2016年银监会共处罚银行业机构631家,罚没金额2.7亿元,处罚422名金融从业者,取消88名高管任职资格,42名从业者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务。
举例来说,6月14日,中国银监会松原分局连发3道行政处罚书,前郭县阳光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两名责任人进行处罚,处罚的原因是违规办理同业业务。根据监管规定,松原银监分局对前郭县阳光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处以40万元罚款,同时对相关人士给予警告并罚款5万元。据了解,为突破贷款规模、存贷比和资本金限制,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急于“弯道超车”,在同业业务上表现十分激进,在利用同业负债获取资金来源和运用同业资产获取经营收益上较大型银行机构更为主动。但是随着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其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水平不相匹配、制度存在空白、类信贷业务标准放宽、计提资本和拨备不足及违规等问题日渐凸显,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违规一时爽
除了同业业务违规,还有消费贷款用途不实、信贷资产违规流转、票据业务违规、不符合审慎经营规则、存款准备金不足等被罚原因。
银行自身的管理和风控漏洞成为违规的温床,同时让人疯狂的楼市也成为有些人铤而走险的理由,变相为楼市“输血”。今年1月,上海银监局就对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开出了近478万元的巨额罚单,原因是该行给房地产公司违规融资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相比银行直接给客户放出的贷款,银行与一些第三方金融机构间的灰色交易链,违规输送着更多的资金进入楼市。据调查发现,一家金融外包机构仍在顶风作案,为客户的房屋首付提供动辄百万元的贷款,这些资金全部来自于银行。该机构人士颇为自信地介绍,“我们有渠道,每个月可以从银行获得至少1亿元的贷款。客户自己去银行借贷,银行可能不会做,我们认识的都是内部人员,主管、经理级的,而且每个月从银行贷那么多钱出来,材料递过去,银行有的看有的就不看了。”
据业内人士介绍,银行惯用的一种做法,就是将事实已经发生的逾期贷款纳入到关注类贷款;或是将已经产生的不良资产通过信托等通道出表,再对这类资产回购;再或者用“击鼓传花”式的放贷手法将不良资产转移。针对第三种做法,就曾有客户爆料,称自己的资金被某农商行用于给其他客户的贷款周转,结果该客户彻底还不上款之后,银行却来找自己追债。还有银行人士透露,银行“倒贷”现象非常普遍,就是企业贷款后,如果资金流出现状况,每个月只还利息,然后再向银行进行拆借,用于借新还旧。
针对违规频现的情况,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认为,这和近年来宏观经济的整体下滑,银行日子不好过有关,银行的违规经营、打擦边球行为也随之多了起来。
勒紧监管绳
但是在“不发生系统风险的底线”面前,监管趋严是必然的。“三违法、三套利、四不当”的出台,扎紧了监管制度的笼子。
据业内人士介绍,首先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自查强调“三个全覆盖”:机构网点全覆盖、业务产品全覆盖和从业人员全覆盖;自查自纠之后,监管部门再组织现场检查、抽查,对于发现的这些问题要逐一进行整改。下一步,银监会将持续跟踪整改进度,对于屡查屡犯的机构,从严处罚。2017年上半年将组织全国银行业集中进行市场乱象整治工作,以回归本源、服务实体、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对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廉政风险、监管行为、内外勾结违法、非法金融活动等十大方面进行整治。
此外,监管层还特别对房地产资金监管进行了阐述,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牢牢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分类调控、因城施策,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禁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严厉打击“首付贷”等行为,切实抑制热点城市房地产泡沫。
文/本刊记者 李明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