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之后 道阻且长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IPO,中小银行
  • 发布时间:2017-08-21 15:20

  人人都想IPO,好处显而易见。但是IPO之后,是否意味着大功告成呢?对于实力较弱的中小型银行来说,IPO之后的路,并不见得好走。中小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仍旧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对于中小银行股票,投资者又该如何看待呢?

  IPO之后,道阻且长

  众所周知,中小银行IPO之后,应该按照监管的要求,在“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覆盖力度”,在“取之于股民,用之于小微”的道路上前行。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有些银行还是有着“动机不纯”的上市热情,成为市场的负担,背离支持实体经济的宗旨。

  6月2日,洛阳银行获得洛阳银监局同意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批复,发行规模不超过8.5亿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应全部用于充实本行资本金。此外,河南银监局还批复同意洛阳银行发行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二级资本债券。

  在当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最为致命。郑州银行曾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过重大挤兑事件,因此在当前更要谨慎。洛阳银行董事长王建甫表示,“把流动性风险的弦绷紧了”。今年洛阳银行的金融市场部主责之一,便是为全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此外,由于不少中小银行是从农信社改制而成的农商行,主要受省农信联社管理,公司的治理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独立的监督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风控机制还正在形成之中。IPO之后,中小银行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加快经营战略转型、积极开拓新业务领域、进行信贷和财务管理,避免把资金盲目投向高风险虚拟经济领域,并向股东提供可持续股金分红。否则,IPO之后的中小银行还是难逃摘牌、强制退市、重新陷入资金萎缩、不良贷款反弹、经营业绩下滑等命运。IPO之后,中小银行依然是逆流而上,道阻且长。

  IPO之后,方向何在

  显然,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上市绝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是确保经营盈利的“添加剂”,更不是避免地方银行破产的“保险箱”,IPO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在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及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竞争中,城商行和农商行该如何争得一席之地呢?借着IPO的契机,中小银行获得资本金,犹如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但是方向何在?

  多数中小银行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存在着规模小、业务偏单一,且受地域限制,客户群也较为集中等问题,银行的负债端和资产端的经营都面临极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持利润规模的增长,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开始更多利用同业市场来支撑扩张。根据上市城商行的财报数据,2016年城商行投资类资产占生息资产的比重已超过41%,达到历史新高。与此相对应的是,贷款在城商行总资产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超过一半的城商行贷款占比在40%以下,近三成的城商行贷款占比甚至已低于30%。但是,在强监管、去杠杆的背景下,“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委外”的扩张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在这种模式中,银行仅承担资金通道方的角色,并不利于其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难以实现城商行在新金融环境下的成功转型。

  在此背景下,目前已有不少中小银行开始了向交易银行转型的探索。交易银行业务不仅可以在非资本占用的情况下实现城商行中间收入的增长,还可以提升城商行在负债端与资产端的经营手段和能力。此外,诸多中小银行放弃过去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发展,转而寻求“精耕细作”的价值型发展。民生银行研究院首席分析师温彬表示,中小银行应摒弃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聚焦地区、行业和客户,实行差异化和特色化经营。当前,要重点支持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消费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补足金融供给中的短板。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认为,中小银行推进业务转型过程中,一是需要发挥大多数中小银行所具有的本地化经营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聚焦重点业务,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避免为“求大求快”放松风险管控意识;二是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断拓宽市场,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中小银行股票买了吗?

  中小银行虽然正式闯关IPO,但是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是否会买账呢?

  中小银行银行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市盈率过高、不良率连升以及股权结构、贷款结构等难题,投资者是有目共睹的,再加上现在大型商业银行上市股票很多且其流动性以及变现能力更强,投资者选择多,中小银行就算顺利上市,可能面对的竞争对手也十分强大。

  不过前不久,A股的次新银行股持续走强。3月初,次新银行板块的龙头股张家港行一度停牌自查近3周,复牌之后又大跌四成。次龙头江阴银行也因为有关方面的关注进入震荡。加之雄安概念横空出世占尽市场风头,次新银行股的市场环境可谓急转直下。但令人意外的是,次新银行股恰恰是在一路停牌自查、龙头股屡屡跌停之际,走出了逆势上行的行情。这些股票包括张家港行、江阴银行、无锡银行、常熟银行前后接力上涨。从基本面看,次新银行股整体上业绩是处于上升阶段的。以常熟银行为例,第三方统计显示,机构对于该公司的盈利预测整体处于上调过程。这一点,对于看重业绩安全性的当下A股市场投资者而言或许会有一定的吸引力。

  从市值角度看,次新银行板块中的活跃个股,本身都具备总市值和流通市值都非常小的特点。这一点尤其受到场内活跃投资者的关注。事实上,根据同花顺软件统计,次新银行股中的几个活跃个股,平均流通市值都在35亿元以下。而市值略大的杭州银行、上海银行表现明显偏温和,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点。从交易结构看,此轮次新银行股的强势,相当程度上还是源于资金的持续介入。从前期特定地域的席位频频交易以及相关个股屡屡停牌,到后期短线活跃资金发力,都显示出这轮行情有相当大的“资金推动”色彩。而这一点可能也是最值得警惕的。从历史上看,资金重度介入对个股行情是双刃剑,前期助涨后期助跌。5月10日,张家港行再度涨停,或许意味着次新银行股的上涨行情将延续。目前来看,次新银行股的上涨有多重原因,背后有各路资金的身影闪现。

  但长期来看,个股走势终将回归基本面、回归理性。

  文/本刊记者 李明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