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治堵,只会越治越堵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治堵,北京,限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06 08:30
12月23日,北京市再次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 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其中包括“将以摇号方式分配车辆指标,平均每月两万个,个人占88%;早晚高峰时段禁止外地车进入五环内”等内容。此外,缩短市内停车费的计费时间、有条件限制外地人购车等措施,也在新政中涉及。
这些办法和两年前的尾号限行一样,都是“限制”,但限制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已经看到过。从2008年底开始到现在,2年时间,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由350万辆增长到500万辆,150万辆新增汽车让北京城区的道路常常水泄不通。
和尾号限行导致人们纷纷购置第二辆车一样,人们总有办法对付“限制”。就在这个月,治堵新政中限制车牌号的传闻,让北京车市异样火爆,不仅一周激增3万辆新车,二手车市场也兴起一股囤积牌号的风潮。
人们的行为,总与政府希望的结果背离。政府想通过限制使路上的车辆减少,保持交通通畅。虽然这也是人们所希望的,但人们都希望别人才是那个被限制的对象,自己却可以享受通畅道路带来的快感,并且愿意为此支付成本——为了摆脱“尾号”限制而购买第二辆车的成本,还不够大吗?
谁是制造堵车的罪魁祸首?是开车者自己。社会的资源有限,包括道路资源,当每个人都想在道路上获得最大方便和快感时,就会造成每个人都不方便和没快感——无休无止的堵车。
每个人都知道堵车的痛苦,但却都愿意开车并堵在路上,这只能说明,堵车所付出的成本还没有超过开车所获得的效益。而当前政府解决拥堵问题的基本思路,也是提高车辆使用的成本,但如果这种提高成本的手段可以让交通不拥堵了,就会降低人们拥堵的成本,两种成本一升一降,互相抵消回到原点,这就是尾号限行两年后重新堵车,甚至堵得更厉害的原因。
某种程度上,堵车本身也是一种市场经济选择,它与城市房价上涨同理——城市吸引力上升导致人口涌入,有限资源被不断涌入的人口重新分配,价高者得。愿意承受高房价的人可以买到房子,愿意承受高堵车成本(开车费用和时间成本)的人可以堵在路上。
交通越治越堵,房价越压越高,它们很类似。每次政府怀着良好的心愿打压房价,房价真下来了,就会吸引购房客把房价推得更高;治堵也是,短期内用行政手段强行让路上车少了(比如尾号限行),车好开了,就会刺激更多的人去享受开车的方便和乐趣,结果道路越来越堵,尾号限行政策愈发不敢取消。
解决堵车问题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堵车本身。只有堵车成本高到人们无法承受时,人们才会改变出行习惯,才会放弃参与堵车的活动,使用准时、廉价和环保的公共交通。
物极必反,就是用极端情况对事物盲目发展的修正机制,这是基本的哲学规律。政府却总是不愿尊重这种规律,总喜欢用行政干预替代自然修正,应对经济危机时如此、解决房地产问题时如此,面对北京的堵车还是如此。
换个角度考虑,堵车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人们在痛苦中醒悟,自发自觉地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尽管这种自然修正需要时间,但自发的改变,其远比政府干预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堵车还有另一个好处,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创业和就业。也许你认为这是歪理,但在我们看来,也不无道理。
北京市区拥堵,很大程度上由于不少人住在有“睡城”之称的卫星城,但工作、消费都在中心城区。拥堵成本的上升,让“进城”成为不经济的事,这就为卫星城带来了各种商业机会,可促进卫星城的发展。否则,城区不堵,人们还是会进城,卫星城就总发展不起来。这也是市场法则。
此外,拥堵还可以促进通讯和网络应用的发展。如果真堵到寸步难行了,电子商务和远程办公的工作方式就更容易被人们接受。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公司的早期发展,不就得益于2003年“非典”让大家都无法出门做生意吗?
拥堵是人们自己的选择,不是政府的过错。人们尽管嘴上抱怨拥堵,但是对谁造成的拥堵心知肚明。堵车是对造成堵车的人的最大惩罚,让他们自己去承担这个责任,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以行政手段求解,解决不了,反而添乱。
聪明的政府,应该懂得顺势而为,不要干预自然规律的修正作用,更要学会以市场化手段对人们加以引导。北京中心城区的吸引力,才是拥堵之源,让拥堵的问题发展得再极端些造成这种吸引力下降,并着力提高卫星城和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北京自然也就不会堵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