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银行“骗贷门”银监局难辞其咎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齐鲁银行,骗贷门,银监局,难辞其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10 08:42
从仅有的一点信息披露来看,骗贷的过程不是一日而为之,60亿元的金额应是一系列事件的集合。有消息说,普华永道在对齐鲁银行进行2009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时,就发现了齐鲁银行巨额的存单质押贷款来得蹊跷。
这份注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落款日期是2010年4月24日。也就是说,在案发之前的多半年时间里,“保留意见”所揭示的风险,理当看到过这份审计报告的当地济南银监分局以及山东银监局,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别说去查实、去纠正了。
连上任一名银行基层机构负责人都要进行任职资格审查的银监部门,在牵涉到数十亿贷款的风险隐患面前,怎么就如此无动于衷了呢?有关部门有理由、也必须向当地银监部门问责。
骗贷很蹊跷
目前披露的案件情况来看,骗贷案的发生实在有些蹊跷。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透露,齐鲁银行贷款及承兑汇票业务,以存单质押的共计48亿元人民币。其出具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认为,上述业务“未能获得足够证明借款人和担保人之间合理商业关系、上述贷款第一还款来源的充分性,及质押贷款(即第二还款来源)的合法性的依据”。
该审计意见透露出来的信息很明确:就是上述业务存在问题,至少是不太真实。
外人一眼就能看穿的问题,偏偏对齐鲁银行长期实施监管的当地银监局就是看不到。这是蹊跷之一。
伪造的存单能在银行质押骗到贷款,熟悉银行业务流程的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一般来讲,本行存单的真假,在电脑里一查就知;对于他行存单,按规定也有一个到存款银行核实真伪并办理质押、止付的流程,齐鲁银行被假存单质押骗贷能上演到今天这个地步,确实匪夷所思。这是蹊跷之二。
蹊跷之三是这些假存单贷款何以时至今日才暴露原形。按说,这些质押贷款陆续到期,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按时收回来的,贷款台账上的逾期贷款急剧增加,并且还都是些以存单为质押的贷款,难道监管层就没有一点怀疑?要是监管部门早一点敲响警钟,估计这个雪球也不会滚到今天这么大了。
监管也失职
如果是偶尔一笔两笔这类假存单质押的业务,被蒙混过关也能理解,但是大规模、长期性到如此地步,可以说就不是齐鲁银行有个别内鬼了,要么是该银行高及管理层全是外行,不懂银行基本业务;要么是上下齐心默契一致。
作为监管部门来说,哪一种情形都有失职之举。前者,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把关不严;后者,则是对违规经营的纵容,是监管不作为。
早在去年4月,普华永道对齐鲁银行存单质押业务上的风险苗头就提了醒,结果是被要求“收拾包裹走人”了。或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必然也是经过银监局点头同意了的,银监局应该也知道这其中的内情。那么,之后这么长一段时间,监管部门做了哪些努力来化解风险呢?外界不得而知。
外界知道的是,时至今日案件现出原形,银监会才于2010年12月31日表示,山东济南牵涉到一起伪造金融票据案件的银行目前运行正常,各项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这哪里是回应,分明就是在撇清本应该负有的监管责任。
这几年银行业监管队伍越来越庞大,监管政策多如牛毛,但监管取得的“成绩”远没有公开宣扬的那么乐观和理想。客观地说,这些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改革上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对大中型银行的监管也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但是,对城商行、城信社、农信社这些小银行的监管远没到位。
这些银行直接隶属于地方政府管理,监管部门受地方政府压力驱使,监管尺度和执行力是会打一点折扣,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放任自流的结果,必然是漏洞百出。这次齐鲁银行出事,是该成为银监会特别是地方派出机构的一记警钟了。
亡羊该补牢
可惜的是,目前还丝毫看不出这警钟的效果。相反,一向要求各银行及时披露信息的银监会,这次对齐鲁银行事件的回应,也显得很虚无。
其实,对于这起作案手法和发案原因并不难分析的银行骗贷案来说,在作案人很快被抓获后并不难厘清犯罪实情,涉案金额以及牵扯其中的各家银行所占“份额”也很快就能被相关部门掌握。何必对这些社会普遍关注的信息守口如瓶呢?
民众自有鉴别力,不是一说银行案件就会引发金融风险的;相反,对银行案件采取“纸里包火”的做法,往往只会把问题越弄越大、越搞越糟。现在齐鲁银行事件已经成为各方关切,作为银监会,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既可以让民众及时了解真实情况,避免被谣言所惑引发混乱,也会凸显监管当局在对待银行监管上亡羊补牢的决心、勇气和魄力。
我们相信,只要是切合实际的亡羊补牢, 公众绝不会死死纠缠“ 亡羊”之过,只会对你的“补牢”之举击节赞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