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我们因何而慌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恐慌,场景,未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7-26 09:29
有些恐慌,不分国界:“千年虫”危机、2012“世界末日”传说……未知世界的种种,以人类有限的智慧恐怕永远都无法完全破解。有些恐慌,则让人啼笑皆非又深刻反省——当全球都在为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安全危机忧心忡忡的时候,在中国却刮起一股抢购食盐风潮,并迅速席卷大江南北,恐慌程度甚至超过了刚刚经历大地震的日本人。
这是一个恐慌的年代。股市的“恐慌情绪”、有车族的“油价恐慌”、上班族对闷罐似的公交地铁和道路拥堵的恐慌、外地人春节前买不到车票的恐慌、农民工讨工资而不得的恐慌、买房族对房价和政策变化的恐慌……公共安全、食品风险、奸商炒作、环境污染、常识匮乏,哪一项都可能带来恐慌。
公共安全和未知世界
细数中国人的新世纪恐慌史,则要从2001年的天津说起。
传闻最早从当年的平安夜开始,据说有人那天在天津滨江道的商场被扎,扎人者是一批艾滋病人,专门在商场、超市、路边等公共场所,用装有艾滋病毒血液的注射器乱扎市民,目的是报复社会。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天津“艾滋扎针”事件。
从2001年底到2002年初,“扎针”成了天津人口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当地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谈论此事,各种传闻甚嚣尘上,“某时某地有人被扎了”的消息隔三差五就出现。尽管天津电视台播出专家释疑: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一分半钟后因血液凝固就会死亡,扎针的方式很难传播艾滋病毒,但整个城市还是沉浸在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冷清的街道,稀疏的人流,近千万人口的城市让人感觉仿佛是到了一个边远县城。
恐慌或许不会无缘无故出现,但常识的匮乏却很容易成为恐慌的帮凶,继而又变成公共安全事件。
今天中国社会的所有成年人,恐怕都会对发生在2003年的那一幕心有余悸。可怕的病毒,加上有关单位早期对信息的遮蔽,直接造成了蔓延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巨大恐慌。板蓝根、醋、口罩、84消毒液纷纷脱销。各大城市街头行人稀少,地铁里空空荡荡,人们不敢坐公交车。一些村庄设置路障,拦截外来人口进入,全国各地对来自北京的人“另眼看待”,甚至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强行“隔离观察”。国际上,中国人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群,世界卫生组织也将中国列为“疫区”。
敬畏自然,开放信息流通渠道,尊重事实传播规律,才可能将恐慌降低到最小程度。那一年,中国人正是在这方面好好地上了一课,尽管过程曲折坎坷,但类似的恐慌并没有完全绝迹。在此前后,“甲流”爆发、疫苗引发怪病、感冒药中PPA成分的安全性等,都曾一次次引起轩然大波。
有时候,恐慌多半源于怀疑,怀疑源自不相信,不相信,这日子又该怎么过?
食品安全和商人良知
不吃药,不打疫苗,或许还可以勉强过活,但不吃饭,总是不行的吧。隔三差五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到了让老百姓心惊肉跳的程度。养活人类的食品,最终却成了引发人们恐慌的主力军,这是当下中国的现实。
2005年的苏丹红、2008年的三聚氰胺和大实蝇柑橘、2010年的地沟油、2011年的镉大米……如果再加上中央电视台今年“3·15”刚刚曝光的含有瘦肉精的“健美猪”,谈食品色变的中国人,一次次为媒体上突然出现的奇异新闻而目瞪口呆。
“坚强”的成年人或许对吃各种毒食品已经麻木,但当黑手伸向那些弱小的婴儿时,恐慌还是不可遏止地袭来。2008年9月,三鹿奶粉导致婴儿“肾结石”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让人气愤的是,早在当年年初,三鹿就已经接到消费者投诉,而中国首例因食用奶粉患“肾结石”的婴儿在6月即已经确诊。此后,全国陆续出现“结石宝宝”。一时间,国产奶粉不再被相信,各大医院挤满了忧心忡忡带孩子检查身体的家长,到香港、日本甚至是美国抢购奶粉、代买奶粉蔚为风潮,直到今天依然生生不息。
逐利是商人的本性,但未必就该是原罪,只是当黑心商人与无力的监管“团结”到一起,食品安全成为中国人恐慌的重灾区之一就已是必然。
环境污染和民意角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的另一个恐慌之源来自环境污染,这多半与地方经济的盲目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关。
对于哈尔滨人来说,绕城而过的松花江无疑是城市的一大骄傲,那首优美的《太阳岛上》,更是唱出了哈尔滨人对松花江的喜爱之情。但同样是这条松花江,最近十年却先后两次成为哈尔滨人的梦魇。2005年因上游吉化公司一车间发生爆炸,导致松花江哈尔滨区段水体受到上游来水的污染,消息传出后,400万市民抢购饮用水和食品,更有人离市避难。五年后,同样的恐慌再度袭来,上游洪水导致七千化工桶进入松花江,抢购饮用水或离开这座城市,再次成了人们恐慌心态的真实写照。
出逃避难,成为很多人面对本地环境污染恐慌后的第一选择。但也有的地方人们虽然恐慌,却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来面对,比如厦门人。2007年,一个庞大的化工项目拟在厦门建设的消息令众多厦门人深感不安。由于担心这个名为“PX(对二甲苯)”的项目影响五公里半径范围内超过十万居民的生命安全,当年6月1日和2日,超过两万厦门人连续两天上街“散步”,最后,该项目不得不放弃落户厦门。
权威失信和多元传播
在信息对称方面,公众永远都是弱者。所以,掌握公权力的一方对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就成为杜绝或减少公众恐慌的解压阀。事实上,这些年来“解压阀”并不总是那么灵光。
对于重大安全事件以保密或其他理由拒绝向公众披露信息,无疑只会助长恐慌情绪。2010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紫金矿业,就是以“担心引发恐慌”为由,直到污染发生九天后才将事故公之于众。而彼时,周遭河段生态环境已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为流言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网络和手机短信已经成了这十年恐慌蔓延的主要载体。日本大地震后的这次抢购食盐风波,就已经波及了在美国的华人,后者大都是听到国内亲友传递的消息后自己或帮国内朋友购买食盐的。
心理专家说,人是群体性动物,害怕为群体所抛弃,有正确认知世界、得到群体认可的基本要求。这决定了跟随众多人的选择,在大部分时间里可以让你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是,当一窝蜂的从众心理与现代化的传播渠道相遇,如果政府相应的信息公开稍微有所欠缺,恐慌呈几何级蔓延就会成为必然。
(叶伟民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晓 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