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的“江南”究竟在哪里?

  “江南”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江南”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而狭义的“江南”大致是指今天江苏南部与浙江北部地区。但这一指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唐朝以前,江南所指的区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着微妙变化的。

  先秦两汉的时候,“江南”一词通常以楚国为背景,是指今天长江中游以南,具体地域是今天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左传》载:此年春,楚君攻陷郑都,郑伯肉袒牵羊以迎。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亦唯命。”郑伯所说的“江南”,大致是指今天湖北的江南之地和湖南一带。

  在《史记》中,“江南”也多指湖南,如“(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九嶷山在今天的湖南。又如“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项王迁义帝的具体地域据《项羽本纪》是在长沙郴县,所以,那时候的江南一词无疑是指今天的湖南。

  《汉书》中的记载与《史记》类似,直到西汉晚期,以“江南”指称的区域还是指长江中游以南地区。

  大约在东汉末年,由于中原动荡,士大夫纷纷南迁避乱到现在的江浙一带,江浙一带的文化地位开始提高。后来因为东吴立国和江南的开发,此地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从此以后,“江南”基本上指的是长江下游的南方地区,也就是三国时期的吴国所在地。

  而狭义的“江南”则专指今苏南、浙江及徽州地区--这可能始于唐朝对行政地域的命名。唐太宗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后来唐玄宗又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西道后来就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主要包括苏、浙、闽及徽州地区,后世的江南基本上指的就是除闽地之外的江南东道。但与史书记载不同,在诗歌地理中,“江南”从西汉开始就指狭义的江南。

  汉乐府中的名作有《江南可采莲》,以“采莲”作为江南吴地的代表性生产方式。从此,“采莲”成为表现江南的经典意象,代表北方人士对江南的美好想象--在江南,有着美丽多情的女子和轻快愉悦的劳动。

  事实上,在东晋南渡前,文人对江南的想象具有矛盾性。他们继承了两汉以前对江南(主要指湖南)的想象,认为江南是文化落后的“瘴湿之地”。但又受楚辞与乐府诗歌的影响,对南方地区充满了憧憬,这种双重心态以曹植为代表。曹植的《七哀诗》云:南方有障气。晨鸟不得飞;但在《杂诗》中又歌咏道: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东晋南渡前诗歌的创作中心是许昌、邺下和洛阳,描绘的多是华北中原地区的景观,南渡后则转移到建康(今南京)、会稽(今绍兴)一带,自然景观从北方“荒丘积水”的黄土平原变为江南的秀丽山川。当时诗人孙绰的名作《游天台山赋》将浙东天台山视为“神仙窟”,谢灵运的山水诗更是以精工富丽的笔调展示出浙东的山水之美,如“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与浙东山区令人应接不暇的长林积石、连岩密竹、奇峰异岭相比,长江汉水流域的水色天光无疑显得空旷、疏朗,“微风”、“孤帆”、“远树”、“轻烟”、“沙渚”等带有诗人惆怅情绪的意象频频出现在山水诗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