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千年的古城纳巴达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纳巴达,古城,陶土刻板
  • 发布时间:2011-08-25 13:40
  在今天叙利亚北部的草原上,耸立着一个大土墩,历史的风沙在这里掩埋了一座拥有4800年历史的古城--纳巴达,它的规模与小亚细亚古城特洛伊相当。近年来,考古发掘逐渐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让一幕幕尘封已久的往事再现在人们眼前:奇异的建筑、精致的陶土刻板、独特的文字……在当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这个花环状的城市高度繁荣,丝毫不逊色于平原南部那些寓言般的城市。

  纳巴达诞生于公元前2800年。建造者们将该城打造成一个花环状的结构,直径为600米。突起的墙堤上伫立着一道5米厚的护墙,用来拱卫城市。护墙上有4道大门。城内有一道内墙,直径达300米,它拱卫着纳巴达的核心地带。那时在夜里,如果得到允许,商人们就可以在外墙和内墙之间的区域稍事休息,这样既能避开大路上拦路抢劫的强盗,又不会影响熟睡中的纳巴达市民。发生动乱时,这样的双重城墙还可供人们避难。

  城中央有一个土丘,土丘上建有一座宫殿,几条街道从土丘上呈辐射状四射,通往四道城门,街道两旁排列着一片片住宅区。宫殿占地约3000平方米,仅底层就有近50个房间。一个大型中央庭院通往宫殿的众多房间,人们出入极为方便。这里还设有御座的觐见室,通常为国王接见臣民之处,此外还有多间礼仪室。从这个大庭院朝东南方而行,便可到达一个较小的庭院--纳巴达统治者的居所。

  除了古城的建筑结构,发掘者们还获得了惊人的发现-- 一批陶土刻板,详细记录了宫殿的日常活动。奇妙的是,这些刻板的手写体属于苏美尔语,语言却属于闪族语。语言学家猜想,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末,闪米特人从外地大举迁入美索不达米亚,并同当地的苏美尔人混居,最终支配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由于苏美尔语手写体是当时唯一可获得的手写体,他们便逐渐采用这种手写体来表达自己的语言。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考古学家瓦尔特·萨拉伯格破译了一些陶土刻板,让人们了解到纳巴达的一些行政管理情况。在其中一组陶土刻板上,就叙述了对旅行者的管理:有一次城里来了44头野驴,人们照料了它们4天,耗费了大量谷物。根据其他一些陶土刻板上的记载,萨拉伯格断定,这些野驴产于纳巴达,是作为商品远销到数百公里外的埃布拉城的。另一块刻板则涉及讷格尔城的君王,可以确定,这位君王大约在公元前2350年前后统治着纳巴达。在一些重大活动中,他都要来到其“行省”纳巴达进行访问。

  此外,在发掘的印章上的图案也表现了这座古城的日常活动。许多印章都是杰出的袖珍画,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商贸路线上的繁忙交通、纷飞的战火与频繁的外交等场面。

  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纳巴达进入鼎盛时期。对于沿着古代商贸路线行进的沙漠商队来说,无论行走于安纳托利亚(今属土耳其)和巴比伦之间,还是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纳巴达都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然而,关于纳巴达,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究竟是谁创建了纳巴达?构建其社会的政治与道德原则是什么呢?

  公元前2350年左右,繁荣一时的纳巴达被放弃了。是因为大地震?还是人口的激增使纳巴达的自然资源遭到过度开发,迫使居民不得不举城外迁?或因为路过这里的沙漠商队大为减少,使其丧失了经济来源?纳巴达人民究竟为何弃城而去,目前尚不得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