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的繁荣

  “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被公认为房地产的铁律,其实这个铁律至多只说对了一半,空间维度是房地产价值的重要维度而不是唯一维度。时来铁成金,运去金成铁,同样一座房子在不同的时段,也会呈现出迥异的价值。时空维度之外,还有一个维度就是人——消费者的需求、购买力和心理预期。这就是说,对房地产价值的评估,还是要回到古老的三维的坐标系——“天时、地利、人和”。

  眼下,与房地产同样经受着天时、地利、人和考验的是光伏产业。这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政治正确”的产业。在很多人还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这个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现在又在人们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进入到泡沫破灭期。这是一个“三头在外”(技术、生产设备和市场都在国外)的产业,一个在中国的产业版图中近似“飞地”的产业。在市场需求尚未成熟和稳定的情况下,诱人的产业前景引来充足的资本,构筑起让这个产业提前萌芽、发育的温室,再加上来自政府层面的助力(补贴性购买),早产性的繁荣出现了。

  然而,被资本、产业政策屏蔽在外的产业气候一直笼罩着这个稚嫩的产业。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作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延伸的欧美债务危机,让资本和政策的屏障迅速瓦解。光伏产业目前的状况被形容为“遭遇寒冬”,其实是这个过早发育的产业回归到基本面,是人造的“冬天里的春天”正常的终结。

  差不多每个产业都是由一些勇敢而急切的先行者发起的。没有他们,该产业的发展会滞后许多。对于一个国家或区域来说,先行者尤其可贵,因为没有他们抢占先机,整个国家或区域很可能完全丧失产业机会。不幸的是,相当一部分先行者都会在产业的春天来临之前死在路上。对于整个产业来说,这是一种“必要的丧失”,但对于这些谋求先发优势的企业来说,并没有必死的理由。它们常常是因为对新兴产业的气候特性缺乏认知,无视新兴产业的巨大风险,令人遗憾地将先发优势变成了先发劣势,并且对于这种劣势浑然不觉,最终成为新兴产业的祭品。

  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都是以加速度而非匀速直线运动发展的。这就意味着,先发企业耗费大量资源和时间所积累起来的难得的领先优势,很可能被后发企业以较少的资源在短时间内超越。以光伏产业为例,先行企业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生产设备在几年以后价格大幅度降低,一些技术难题几年以后变得不再是难题,先发企业以高昂的成本培育起来的新市场也有可能被后发企业共享。这些,都是产业的新进入者免费获得的“后发优势”。先行企业如果不加节制地动用企业资源以谋求先发优势,就有可能在为整个行业提供种种共享资源,为后发企业免费“排雷”之后,让自己奄奄一息甚至猝然而亡。

  在行业的前景鼓舞下的狂飙突进很可能是一场“望山跑死马”的游戏,低估现状与远景之间的距离,往往会带来灭顶之灾。真正赢得远大前程的先行者是那些在行业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定位系统中找到自己真实位置的企业。它们具有一种“先行进入冬天”的现实感——在出生时就意识到自己身处寒冬,从一开始就以过冬的方式求生存和发展,而不是等到春天的幻觉消失后感叹寒冬的来临。它们不会因为谋求无谓的“第一”而耗尽哪怕看来还是相当充足的资源,而是以尽可能低的能量消耗来构筑核心能力,并敏锐地感知行业悄悄发生的变化。它们以内生性、内敛性扩张的方式与自己竞争,而不是一味地以消灭眼前的对手为目标去盲目竞争。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剩者”,继而成为“王者”,而不是永远地留在冬天里。

  吴伯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