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难辨的动作捕捉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动作捕捉,电影,特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13 14:18
2011年,绝对是动作捕捉技术飞速崛起的一年。《猩球崛起》里那只足以捧起奥斯卡小金人的凯撒,让人惊呼如今的技术派电影实可以假乱真。电影以往让真实变成了虚拟,而如今正让虚拟成为现实。
动作捕捉系统已经成为当今电影特技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还记得《指环王》中的咕噜、阿凡达和最近让人印象深刻的“猿族”英雄凯撒吗?这些惟妙惟肖的形象,都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完成的。在动作捕捉技术发展成熟之前,大部分的特技都是通过动画的手段来完成的,人物的动作、表情刻板僵硬,很难达到仿真的程度。而通过在运动物体或变化表情的关键部位安装跟踪器,通过跟踪数据直接在电脑上绘制动画的技术,已能让这些虚拟人物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了。
事实上,动作捕捉技术并非横空出世的新鲜玩意儿,二战后,它就被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力学实验室发明出来。只是,该技术最初只运用于医疗事业,对跌打损伤以及治疗脑残具有深远意义。40年前,迪士尼率先想到把这一技术运用到动画制作领域,其目的并不是想让虚拟角色彻底代替真人表演,而是让并不完美的动画效果变得更加逼真和流畅一些。
1988年,美国SGI公司开发了可以捕捉头部运动和表情的系统,之后被技术达人不断升级更新,从原理上逐渐划分为机械式、声学式、电磁式和光学式四种,在最近的《丁丁历险记》片场,大多为光学式捕捉技术——演员套上黑色衣服,身体关键部位被贴上一种叫做“Marker”的特制发光点,视觉系统将识别和处理这些“Marker”,摄影机则把表演者的连续动作图像序列保存下来,最后一起扔给废寝忘食的工作狂进行后期处理。
然而,动作捕捉技术出现很早,但真正崛起却很晚。“Marker”的识别、跟踪和空间坐标计算的工作量极为惊人,因为这些点子对表演场地的灯光效果、反射状况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只要演员的动作稍不到位,后期处理就非常麻烦。2001年由坂口博信和莫托-萨克巴拉联手打造的《最终幻想》,曾在当时被视为第一部全CGI动画电影而载入史册,但该片的低票房却印证了一件事——导演高估了CGI的能力,区区25%的动作捕捉技术运用,让每个角色的面部肌肉和动作轨迹,看起来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假。而在同一年诞生的《指环王:魔戒现身》,却让一个由动作捕捉技术雕琢出来的小怪物“咕噜”打开了动作捕捉技术的大门。
而小“咕噜”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显示了动作捕捉技术的先进程度那么简单,还让“动作捕捉”进入到了“表演捕捉”的新阶段。当年扮演“咕噜”的安迪.瑟金斯如今已经是好莱坞的无冕之王了。这位因扮演“咕噜”声名鹊起的演员,此后又在《金刚》、《阿凡达》和最近的卖座电影《猩球崛起》中,通过动作捕捉塑造了一个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形象。虽然,这位从没在幕前出现过的男演员也许一辈子也没有机会捧起奥斯卡小金人,但是,却没有人会质疑他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演员。
当年,由于动作捕捉技术还未成熟,被捕捉的演员是无法和出镜的真人演员同台表演的,瑟金斯只能独自在狭小的采集房间里表演。“那时候科技简陋得要命,电脑和摄像机还经常出故障,而且我只能在一个小房间里表演。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咕噜跟随我一起活起来时,我知道这门技术正是我想要的。”其实,早在1997年D2公司便利用捕捉技术制作了电影《泰坦尼克号》里摔下船的人物形象,但该技术一直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咕噜这一角色的完成,给负责该片特效的维塔公司很大启发。
另一个对动作捕捉技术情有独衷的就是好莱坞的著名导演罗伯特.赞米基斯,而赞米基斯最擅长的则是将真人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嵌入到动画当中。在其执导的《极地特快》中,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穿上黑色紧身衣,在脸上粘了150个感应器之后,饰演了其中的5个角色。不过,繁琐的拍摄过程最终让汉克斯对此技术有些忌惮。此后,赞米基斯又故伎重演地邀请了安吉丽娜.朱莉出演《贝奥武夫》。不过,此时的赞米基斯运用一款新的改进后的Vidiat or Face Station软件,可以把演员表演的视频,提取出数据和曲线直接供给动画处理平台。如此一来,大大增加了拍摄效率,也降低了演员的工作量。然而,让真人嵌入动画的手段事后看起来并不成功,高度拟人的动画形象,反而失去了夸张的表情细节和情绪效果,以至于朱莉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动画形象——尤其是全裸的样子时,尖叫着发誓不能让布拉德.皮特和自己的孩子们看到。
动作捕捉技术史上的又一力作当属詹姆
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的《阿凡达》。而阿凡达的成功,除了卡梅隆自身对于技术的狂热之外,以动作捕捉见长的杰克逊的维塔数字工作室也功不可没。维塔针对《阿凡达》推出的Simu l c am和Vitrual Production Studio 两个系统,将动作捕捉技术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前者对动作捕捉的精度已无懈可击,在最近上映的《铁甲钢拳》里的机器人对战,正是运用了该系统;后者则进一步解放了演员的表演空间,当年瑟金斯必须被关在“笼子”里演咕噜,而现在,演员可以在大棚里随意跑动了。
而这一技术在此后的《猩球崛起》里则更进一步发展。这部电影第一次尝试把捕捉表演直接搬到室外拍摄,此前《阿凡达》的拍摄背景依然是一块绿屏,而《猩球崛起》中的金门大桥一战,背景就搭建在温哥华的郊外。之前的捕捉表演不能在室外拍摄,是因为任何细微的光影变化都会导致数据丢失,而《猩球崛起》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穿着特制紧身衣、头戴摄像头盔、脸上布满了电子标点的瑟金斯,则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随意塑造一个复杂的虚拟人物,甚至是一系列的情感变化。从欣喜、好奇到困惑、愤怒、冷静、悲恸,在面对密实的镜头时瑟金斯可以完全把自己就当成一只大猩猩。为了抓住凯撒的神韵,瑟金斯不仅充分运用了他在扮演“金刚”时的经验,还从各个角度为凯撒的角色进行严格准备,比如观看大量的猩猩视频,赴卢旺达专门研究大猩猩,近距离观察黑猩猩的日常起居等。
不过,在目前很多电影中,演员都需要穿着黑色的带白球的衣服,这样相机才能抓拍到他们在舞台上的动作。作为动作捕捉技术风向标的OrganicMotion公司,最近还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无需使用标记点的动作捕捉系统“OpenStage”,并且已经开始投入商业化生产。该产品能够获取人类在运动中精准的三维数字表现,创建一个多人实时表现的精确的数字克隆,并且可在游戏和电脑动画中使用。
新的无痕动作获取技术让设置、校准和高精度捕捉等一系列工作程序可在几秒钟之内轻松完成;被捕捉者(如演员、患者、运动员和儿童)无需佩戴任何标记点即可进行动作捕捉。而有了无痕迹动作捕捉之后,演员们也不需要再穿着那些笨拙的服装。
其实,在推出“OpenStage”之前,OrganicMotion就推出过一个无痕迹动作捕捉,而该公司总裁Jonathan Rand在采访中表示:“这次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利用这个新的OpenStage,这家位于纽约的Organic Motion将能承担更为复杂的动画场景。它还可以在同一空间捕捉多位演员的各种动作场景,不仅精度会更高,也不再需要在捕捉中搭建数字背景。
该公司还称,这比之前所有设备的配置都要强悍。之前的设备只有14个相机和一个背景,而这款新玩意将允许8到24个相机并且可以覆盖4到30平方英尺的范围,成本大概在4万到8万美元。目前,Jonathan已经在商业动画制作、教育以及公众展示等领域尝试推广自己的新产品。
越来越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给瑟金斯这样的演员创造了更多的发挥空间,然而,有人却开始担心过多地依靠技术,是否会让电影这个原本完全依靠人的魅力的艺术失去原有的魅力。
在刚刚杀青的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的《丁丁历险记》里,每个角色都由真人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进行演出和配音。在杰克逊看来,动作捕捉技术,只是电影视觉革命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其实是想通过这个技术,让虚拟影像技术的实际成本不断降低,让后期制作的周期,在未来能够做到更加的多快好省。
在他看来,自己只想证明用虚拟场景反映一个真实的世界究竟有多大难度,塑造丁丁这样一个人物是否可行,而不是为炫技。斯皮尔伯格面对技术是否会消灭演员、带着感应器的表演是否还可以称为“表演”、演员是否将遭遇失业悲剧等问题时,也说得很明确:在虚拟片场里的表演,当然可以称之为表演。以前,演员拍《埃及艳后》、《角斗士》,穿上透不过气来的古装时肯定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长得很伟岸,戴上《星球大战》的黑头盔就会觉得自己很威武,道理是一样的,《丁丁历险记》的场景风格决定了演员的自身感受,指望把脸部表情扔给幕后才是真悲剧。
李少卿
……
动作捕捉系统已经成为当今电影特技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还记得《指环王》中的咕噜、阿凡达和最近让人印象深刻的“猿族”英雄凯撒吗?这些惟妙惟肖的形象,都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完成的。在动作捕捉技术发展成熟之前,大部分的特技都是通过动画的手段来完成的,人物的动作、表情刻板僵硬,很难达到仿真的程度。而通过在运动物体或变化表情的关键部位安装跟踪器,通过跟踪数据直接在电脑上绘制动画的技术,已能让这些虚拟人物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了。
事实上,动作捕捉技术并非横空出世的新鲜玩意儿,二战后,它就被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力学实验室发明出来。只是,该技术最初只运用于医疗事业,对跌打损伤以及治疗脑残具有深远意义。40年前,迪士尼率先想到把这一技术运用到动画制作领域,其目的并不是想让虚拟角色彻底代替真人表演,而是让并不完美的动画效果变得更加逼真和流畅一些。
1988年,美国SGI公司开发了可以捕捉头部运动和表情的系统,之后被技术达人不断升级更新,从原理上逐渐划分为机械式、声学式、电磁式和光学式四种,在最近的《丁丁历险记》片场,大多为光学式捕捉技术——演员套上黑色衣服,身体关键部位被贴上一种叫做“Marker”的特制发光点,视觉系统将识别和处理这些“Marker”,摄影机则把表演者的连续动作图像序列保存下来,最后一起扔给废寝忘食的工作狂进行后期处理。
然而,动作捕捉技术出现很早,但真正崛起却很晚。“Marker”的识别、跟踪和空间坐标计算的工作量极为惊人,因为这些点子对表演场地的灯光效果、反射状况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只要演员的动作稍不到位,后期处理就非常麻烦。2001年由坂口博信和莫托-萨克巴拉联手打造的《最终幻想》,曾在当时被视为第一部全CGI动画电影而载入史册,但该片的低票房却印证了一件事——导演高估了CGI的能力,区区25%的动作捕捉技术运用,让每个角色的面部肌肉和动作轨迹,看起来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假。而在同一年诞生的《指环王:魔戒现身》,却让一个由动作捕捉技术雕琢出来的小怪物“咕噜”打开了动作捕捉技术的大门。
而小“咕噜”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显示了动作捕捉技术的先进程度那么简单,还让“动作捕捉”进入到了“表演捕捉”的新阶段。当年扮演“咕噜”的安迪.瑟金斯如今已经是好莱坞的无冕之王了。这位因扮演“咕噜”声名鹊起的演员,此后又在《金刚》、《阿凡达》和最近的卖座电影《猩球崛起》中,通过动作捕捉塑造了一个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形象。虽然,这位从没在幕前出现过的男演员也许一辈子也没有机会捧起奥斯卡小金人,但是,却没有人会质疑他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演员。
当年,由于动作捕捉技术还未成熟,被捕捉的演员是无法和出镜的真人演员同台表演的,瑟金斯只能独自在狭小的采集房间里表演。“那时候科技简陋得要命,电脑和摄像机还经常出故障,而且我只能在一个小房间里表演。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咕噜跟随我一起活起来时,我知道这门技术正是我想要的。”其实,早在1997年D2公司便利用捕捉技术制作了电影《泰坦尼克号》里摔下船的人物形象,但该技术一直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咕噜这一角色的完成,给负责该片特效的维塔公司很大启发。
另一个对动作捕捉技术情有独衷的就是好莱坞的著名导演罗伯特.赞米基斯,而赞米基斯最擅长的则是将真人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嵌入到动画当中。在其执导的《极地特快》中,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穿上黑色紧身衣,在脸上粘了150个感应器之后,饰演了其中的5个角色。不过,繁琐的拍摄过程最终让汉克斯对此技术有些忌惮。此后,赞米基斯又故伎重演地邀请了安吉丽娜.朱莉出演《贝奥武夫》。不过,此时的赞米基斯运用一款新的改进后的Vidiat or Face Station软件,可以把演员表演的视频,提取出数据和曲线直接供给动画处理平台。如此一来,大大增加了拍摄效率,也降低了演员的工作量。然而,让真人嵌入动画的手段事后看起来并不成功,高度拟人的动画形象,反而失去了夸张的表情细节和情绪效果,以至于朱莉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动画形象——尤其是全裸的样子时,尖叫着发誓不能让布拉德.皮特和自己的孩子们看到。
动作捕捉技术史上的又一力作当属詹姆
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的《阿凡达》。而阿凡达的成功,除了卡梅隆自身对于技术的狂热之外,以动作捕捉见长的杰克逊的维塔数字工作室也功不可没。维塔针对《阿凡达》推出的Simu l c am和Vitrual Production Studio 两个系统,将动作捕捉技术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前者对动作捕捉的精度已无懈可击,在最近上映的《铁甲钢拳》里的机器人对战,正是运用了该系统;后者则进一步解放了演员的表演空间,当年瑟金斯必须被关在“笼子”里演咕噜,而现在,演员可以在大棚里随意跑动了。
而这一技术在此后的《猩球崛起》里则更进一步发展。这部电影第一次尝试把捕捉表演直接搬到室外拍摄,此前《阿凡达》的拍摄背景依然是一块绿屏,而《猩球崛起》中的金门大桥一战,背景就搭建在温哥华的郊外。之前的捕捉表演不能在室外拍摄,是因为任何细微的光影变化都会导致数据丢失,而《猩球崛起》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穿着特制紧身衣、头戴摄像头盔、脸上布满了电子标点的瑟金斯,则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随意塑造一个复杂的虚拟人物,甚至是一系列的情感变化。从欣喜、好奇到困惑、愤怒、冷静、悲恸,在面对密实的镜头时瑟金斯可以完全把自己就当成一只大猩猩。为了抓住凯撒的神韵,瑟金斯不仅充分运用了他在扮演“金刚”时的经验,还从各个角度为凯撒的角色进行严格准备,比如观看大量的猩猩视频,赴卢旺达专门研究大猩猩,近距离观察黑猩猩的日常起居等。
不过,在目前很多电影中,演员都需要穿着黑色的带白球的衣服,这样相机才能抓拍到他们在舞台上的动作。作为动作捕捉技术风向标的OrganicMotion公司,最近还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无需使用标记点的动作捕捉系统“OpenStage”,并且已经开始投入商业化生产。该产品能够获取人类在运动中精准的三维数字表现,创建一个多人实时表现的精确的数字克隆,并且可在游戏和电脑动画中使用。
新的无痕动作获取技术让设置、校准和高精度捕捉等一系列工作程序可在几秒钟之内轻松完成;被捕捉者(如演员、患者、运动员和儿童)无需佩戴任何标记点即可进行动作捕捉。而有了无痕迹动作捕捉之后,演员们也不需要再穿着那些笨拙的服装。
其实,在推出“OpenStage”之前,OrganicMotion就推出过一个无痕迹动作捕捉,而该公司总裁Jonathan Rand在采访中表示:“这次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利用这个新的OpenStage,这家位于纽约的Organic Motion将能承担更为复杂的动画场景。它还可以在同一空间捕捉多位演员的各种动作场景,不仅精度会更高,也不再需要在捕捉中搭建数字背景。
该公司还称,这比之前所有设备的配置都要强悍。之前的设备只有14个相机和一个背景,而这款新玩意将允许8到24个相机并且可以覆盖4到30平方英尺的范围,成本大概在4万到8万美元。目前,Jonathan已经在商业动画制作、教育以及公众展示等领域尝试推广自己的新产品。
越来越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给瑟金斯这样的演员创造了更多的发挥空间,然而,有人却开始担心过多地依靠技术,是否会让电影这个原本完全依靠人的魅力的艺术失去原有的魅力。
在刚刚杀青的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的《丁丁历险记》里,每个角色都由真人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进行演出和配音。在杰克逊看来,动作捕捉技术,只是电影视觉革命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其实是想通过这个技术,让虚拟影像技术的实际成本不断降低,让后期制作的周期,在未来能够做到更加的多快好省。
在他看来,自己只想证明用虚拟场景反映一个真实的世界究竟有多大难度,塑造丁丁这样一个人物是否可行,而不是为炫技。斯皮尔伯格面对技术是否会消灭演员、带着感应器的表演是否还可以称为“表演”、演员是否将遭遇失业悲剧等问题时,也说得很明确:在虚拟片场里的表演,当然可以称之为表演。以前,演员拍《埃及艳后》、《角斗士》,穿上透不过气来的古装时肯定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长得很伟岸,戴上《星球大战》的黑头盔就会觉得自己很威武,道理是一样的,《丁丁历险记》的场景风格决定了演员的自身感受,指望把脸部表情扔给幕后才是真悲剧。
李少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