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抚鲁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袁世凯,山东,毓贤
  • 发布时间:2012-06-25 16:17

  山东巡抚毓贤原本只是一个“酷吏”,除了在官僚层级中知道怎样往上爬,很难说具有什么坚定信仰,知道什么是排外,什么是爱国。只是这样的官僚特别小心眼,德国传教士在他晋升山东巡抚时说过不好的话,他记在心中,给点颜色,也在情理之中。因而尽管在他接任后,山东义和拳、大刀会闹事日趋高涨,毓贤其实也只负有纵容之责,似乎还没有直接煽动的过错。

  另外一个背景是,与毓贤处于敌对状态的圣言会主教安治泰,此时并不被德国公使馆信任,他们认为安治泰关于山东形势的报告总是夸大其词,影响了各国公使的判断。山东局势就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一再耽搁,日趋恶化。

  毓贤非走不可

  山东形势确实在恶化,毓贤也确实负有一定责任,奈何抓不住毓贤的把柄,教会及各国公使毫无办法。清廷也不会将自己的官员随便免职,何况山东巡抚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换了好几次。

  假如毓贤在山东更加谨慎地掌控局势,应该不会出大问题,可他却在走钢丝,在冒险。1899年9月17日,山东平原县杠子李庄刀会、拳会民众李长水、杨传文等对那些加入教会的中国教民极端排斥,抢劫当地小康之家李金榜,理由是李金榜全家为教民。既为教民,其心必异。

  平原知县蒋楷获悉这些情形后,理所当然要保护李金榜一家,毫无疑问要将李长水、杨传文捉拿归案。这是山东过去处理教案的一般做法,并无不妥。

  只是这一次太不一样了,蒋楷的做法引起剧烈反弹,刀会、拳会民众不断聚集抗议,事态越来越严重。毓贤闻讯后稍改策略,其实也只是想着息事宁人,平息事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一方面派兵弹压,强力维稳;另一方面为消解民愤,将蒋楷撤职查办,当作替罪羊,改派济南知府卢昌诒前往慰抚反洋教的中国民众。在官官相护的中国官场,毓贤当然不是要严惩蒋楷,只是用这种方式满足刀会、拳会民众期待,尽早恢复秩序。

  然而,这一次,毓贤却失算了,他似乎没有想到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引起新的问题。刀会、拳会民众由此判断这位巡抚大人可亲可敬有担当,于是在自己的旗帜上大书“毓”字,显然是要归附毓贤,听从毓贤调遣。

  毓贤对刀会、拳会民众的安抚起到了相反作用,这些民众在稍后不仅与朱红灯的势力纠集在一起欺压教民,而且与前来处置善后的清军发生剧烈冲突。10月9日,朱红灯应李长水等人邀请,率高唐、荏平、长清等州县拳会、刀会民众数百人前往杠子李庄“助拳”助威,其他地区的刀会、拳会民众也闻讯而来,其中不乏和尚、道士及各色游民。朱红灯头戴大红帽,着红裤,其他头目各执红旗及枪刀等兵器,以红布为饰。

  朱红灯是1899年拳会、刀会骚乱中的重要人物,他或许具有侠义思想,或许真的就是要杀富济贫,铲除不平,但不必怀疑的是,当朱红灯指挥这些游勇与官军对抗时,其合法性立马被消解。

  10月18日,朱红灯指挥拳会、刀会民众与清军在森罗殿激战。毓贤闻讯也不敢怠慢,迅即派遣济南知府卢昌诒与管带亲兵营补用知府袁世敦率队前往镇压,双方激战,清军损伤惨重。

  对于刀会、拳会来说,森罗殿大战意义重大,但对毓贤来说,森罗殿大战就是“走麦城”。很多位官员在森罗殿战后向朝廷弹劾毓贤,指责其在山东处置刀会、拳会措施不力、态度不明,办理不善,酿成巨患。各国公使也改变先前模棱两可的看法,强烈要求清廷将毓贤撤职罢官,并建议清廷选派袁世凯接替,彻底解决山东问题。

  袁世凯出马

  袁世凯此时正在天津小站为朝廷练兵,他之所以被各国公使看上,除了几年前在朝鲜的外交经历外,可能还与他这一段时间对山东局势高度关注有关。

  1899年7月4日,袁世凯就山东民教冲突给朝廷上了一份密折,建议朝廷对民教冲突慎重处理,一是要慎选山东各级官员,要注意找那些知道世界大势,具有国际视野的人;二是要让山东官员在处理教民冲突时谨守约章,遵守朝廷与列国达成的协议,不能违章;三是胶州湾既然已被德国人租借了,那么就要选拔懂外交懂交涉的人驻扎胶州,与德国当局密切沟通,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对于袁世凯的看法,各国公使和朝廷中的开明人士都比较欣赏。英国公使窦纳乐认为,山东局势严重,但也并不必太悲观。一个比较有希望的前景,是中国政府同意让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窦纳乐强调,袁世凯曾担任中国驻朝鲜大臣多年,最近几年统帅驻天津附近受外国人训练的军队数千人。而且受命后的袁世凯已经宣布,小站新军将全军随他前往山东赴任,这就充分保障了他有力量在最短时间平息山东动荡局面。至于袁世凯的个性,窦纳乐也有很高评价,以为袁世凯性格果断,而且在必要时会毫不犹豫使用武力。这是袁世凯一生中在各种危机形势下进行活动的特点,所以有可能使人们期望,在袁世凯所管辖的山东,必将顺利终结动荡,恢复秩序。

  任命袁世凯接替毓贤的命令是1899年12月6日发布的。朝廷的理由非常明白简单,就是因为毓贤固执成见,以为与教民为难者就是良民,不免意存偏袒。朝廷认为,像毓贤这样因循守旧,必至滋生事端,招惹麻烦。对毓贤的指责,就是对袁世凯的期待,谨慎的袁世凯自然不会重复毓贤的失误。

  稍事准备,袁世凯带着他的数千新军向山东进发。途径德州,袁世凯专程拜访吴桥县令劳乃宣。劳乃宣认真研究过义和拳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怎样处置拳会、刀会闹事有自己独特见解。劳乃宣认为,有清两百年经验充分表明,要想维持政治稳定,要想与外国人交涉有凭借,绝对不能依靠拳会、刀会这些秘密结社,更不能相信他们那些近乎妖术的东西。对外交涉凭借实力,更要凭借正义,只有正义与王道是永远打不倒的。

  劳乃宣的看法深刻影响了袁世凯,袁世凯凭着自己的外交经验,本来就对义和拳、大刀会没有什么好印象,他称赞劳乃宣的道理、办法都很中肯,也很实用。

  12月26日,袁世凯在大队卫兵护送下抵达济南,与毓贤办理移交。毓贤在移交之前两天,匆忙处死了拳会首领朱红灯和心诚和尚,大约有解心头之恨的意思。

  处理山东这样大范围的民教冲突,对于巡抚层级的官僚来说,没有多少可发挥的空间,朝廷在袁世凯接任当天发布一份上谕说得很明白,要求袁世凯“持平办理”,不能偏听偏信,不可徒恃兵力,转致民心惶惑。上谕强调,操纵之妙在乎平时,地方官果为众情所服,遇事自不难化大为小,化有为无。很显然,朝廷希望袁世凯软硬兼施,不要一味依赖武力镇压,更不能心存侥幸,撩拨民粹,煽动仇外。

  袁世凯是否能够接受毓贤罢官撤职教训,化大为小,化有为无,尽快化解山东危局呢?这还要看袁世凯的见识、胆略和勇气。

  马勇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