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实事”是全面减税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减税,经济
  • 发布时间:2012-07-16 13:43

  上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明显。据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二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7.6%,创下2009年二季度(7.9%)以来新低。此外,6月份CPI同比上涨2.2%,创29个月新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连续“双降”,足以说明泡沫已经开始破灭。资本市场也反映出人们对经济信心不足,降息等“好消息”不仅未能提振股市,反让指数连跌不止。

  感到压力的不仅是投资者,还有政府。土地财政断炊和经济大幅放缓,让各地财政收入告急,往年可以轻松完成的税收指标,今年要下大力气才能实现。不过,在政府眼里,“税收”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是有的。

  甘肃省永登县可谓“挤水典范”。据报道,6月份该县地税局号召全局干部职工大干20天,收税便超过6000万元,一举完成该县半年财政收入目标(该县半年各项税收仅2亿,短短20天征了这半年三成的税)。这样的情形在全国各地可见,从湖南常宁到新疆巴州,从云南弥勒到四川德阳,各地政府都像开足马力的税收机器——上级领导督战,兄弟部门配合,甚至连交警都“加大罚款力度”为财政收入分忧解难。

  为何政府如此看重税收?

  首先,“收税”是官员眼中最大的政绩。在他们的意识里,税收多寡并不随经济好坏变化,就算环境再差,没有“完成目标”也心生愧疚。财政部长谢旭人最近发表2011年中央决算报告,2011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只“完成”预算的77.3%,原因在于证券市场交易金额低于预期。看来,投资者应该感到自责——交易不积极原来是“误国”,是扰乱财政部的计划。

  其次,税收不增长,公务员的待遇如何保障?在公务员看来,他们是“千挑万选的精英”,是社会的“领导阶层”,本来可去企业赚“百万年薪”,如今在政府岗位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为人民服务,不能让他们再受委屈。

  当整体经济有困难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口袋不受影响,平民如此,政府也是如此。整个社会财富份额缩水,人人都受影响。老百姓对于这种影响只能被动接受,而政府却可动用国家机器、加大稽查力度,把对自己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真正的社会精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如果整个社会面临困难,精英们应该先让渡自己的利益——宁愿自己的口袋瘪,也要让老百姓负担少。欧债危机中,不少国家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裁减公务员数量、减少公共部门开支,而不是加大税收力度——当然,与国内的“精英”相比,他们只是迫不得已。

  中国经济增速已经“破八”,但税收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部13日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637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2%,完成全年财政计划目标的56%。如此下去,今年的财政收入非常有望突破12万亿元——人们可以感到欣慰了,我们的精英们不仅政绩斐然,而且加薪有望——真是“再穷不能穷财政、再苦不能苦官员”。

  温家宝总理在最近一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再次谈到“信心”。他说“要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紧抓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以提振投资者信心”。但是,目前投资者信心的缺失,并非对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失望,而是对经济能否好转感到迷茫。

  经济不会因温总理表态而一夜好转,在某些领域干“实事”也不是经济好转的起点。要解开困局之锁,必须找对钥匙,必须从最关键的问题入手。当前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就像一排复杂的多米诺骨牌,只有找到正确的第一块牌,才能让经济出现转机。而“正确的第一块骨牌”在我们看来,就是减税,并且是全面减税。

  全面减税的关键是下调全国财政收入目标,改变“多收税光荣”的思维模式。为何不能让财政收入增长低于GDP增长(比如5%甚至更低)?政府可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为何不能分担经济下行的恶果?公务员可以和人民“同甘”为何就不能“共苦”?再者,政府的扩张没有必要与经济保持同步,公务员已经人满为患,适当裁员正好可以为社会输送“精英”。

  我们常见官员骄傲地说“财政收入超额完成多少”,这种邀功式的口气,反映出政府骨子里爱财、喜欢擅长收税的官员。殊不知,收税越多老百姓的负担就越重,对经济的伤害也就越大。把自己当成盈利机构的政府,多收税才会沾沾自喜。而政府一旦牟利,全社会就很容易成为被盘剥的对象,20天收税6000万的事也就会越来越平常。

  政府每多收一毛钱,企业和老百姓的口袋就少一毛钱,过度收税是对经济最大、最实质的伤害。所以,要提振人民的信心、要扭转经济下行局面,唯一可以期待的“实事”就是政府动自家的奶酪——进行全面减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