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业评论

  Evernote正在成为另一家有信徒的公司,超过3000万的人正在使用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爱上它,有趣的是用户们正在兴致盎然地开发出种种匪夷所思的 Evernote用法:异地恋人用它来储存爱情;一位医生用它来记录病例的同时,也用来分析女儿考试卷;更搞怪的是,某位购物狂人居然用它练就了自己的衣物整理术……

  别误会,Evernote并非一部拥有T级硬盘的计算机或其它什么玩意儿,它只是一款应用软件,创始人菲尔.利宾寄望它能够成为最卓越的数字化记忆工具,帮人们有效地规整生活。从一开始,菲尔.利宾就决定采用“免费+增值”的运营模式,他拒绝任何形式的广告和任何要求采用广告运营模式的风险投资,这种坚持一度将Evernote推向关门结业的绝境。

  一位对Evernote有点上瘾的粉丝的来信,解决了Evernote的燃眉之急,这位企业家用户提供了 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菲尔.利宾是免费理论的践行者,他相信5%的付费用户足以支撑Evernote运营下去,并为剩下的95%的人提供免费服务。他比免费理论的鼓吹者克里斯.安德森更为彻底一些,他杜绝贩卖免费用户以获得额外的广告收入。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赚10亿美金不算什么,真正了不起的是影响10亿人。”

  或许还有其他人存有相同的念头,说过类似的话,但听惯了形形色色的致富与竞争的故事,菲尔.利宾和他的Evernote的故事,让我默默地将自己的Evernote账户从免费用户升级到付费的高级用户。“我是Evernote”,我很有点这种感觉了。

  忍不住要说一下,除了Evernote的故事,我也很是喜欢本期杂志上最终确定的《我是Evernote》这一标题。我的Evernote,我是Evernote, 视如己出的用户心态,这是产品和产品生产者所能期待的终极荣誉——你的创作被一些人视如己出地珍视。被钟爱的自豪感反作用于产品生产公司,遂产生众志成城的凝聚力,这种力量能解决许多公司管理问题。

  办一本杂志,最终追求的也是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将它视为属于自己的杂志, 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将它称为“我的商业评论”。过去一个月,我们通过定向的读者调查问卷发放,试图了解,改版9个月后,我们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多远?而这注定是一场百感交集的旅程。就像任何一种其他产品,一本杂志,或者说一份刊物(无论电子与否),要能够被一群读者视如己出,爱不释手,虽非不可能,却也越发地不易了。且不说别的什么,单就价值判断这一项上,智慧的、主流的、独立的,在高分贝噪音的年代里,要实现这些标准,意味着怎样的选择与坚持?这是我们一直在琢磨,唯恐生了旁骛的追求。

  张爱玲谈文章,曾说过: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媒体,又何尝不是呢?冲突、斗争、成功、失败多是酸楚的、动人的、引人入胜的,但生活和商业并非只有这些面,许多时候,现实的展开只是机械的、无趣的和平铺直叙的。以安稳平淡的“实事”为底子去追求商业,乃至人生的飞扬,飞扬才不致成了浮沫。就像本期封面文章讲述的一位香港商人在中国制造的洪流中,顺流而下所遇上的一幕幕悲喜剧。我很喜欢这篇报道波澜不惊的淡淡叙述,它告诉我们,在中国低端制造末路已现,但这不是末日,像齐光华那样勤奋的人,必然会找到新的机会,而中国恰恰有很多勤奋的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