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改革无退路

  对于利率市场化,政策制定者内部仍有不少争论和阻力。

  当“存款利率”被宣告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个堡垒时,很多人认为,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已为期不远。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魏加宁近日透露,在利率改革的政策制定者内部,仍存在不少争论和阻力。即使魏加宁是坚定的利率市场化支持者,但是一旦利率市场化后,首先会直面的一大挑战就是财大气粗的金融机构高息揽存、恶性竞争——这就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约束和改革。

  魏加宁开出的药方是“国退民进”。所谓国退,是指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金应该从国有金融机构、商业性的金融机构退出。在魏加宁看来,政府参股商业性金融机构有很多麻烦。比如,金融机构出现风险的时候,政府不能放着不管,得出来兜底,这样债务就转移到政府身上了。

  因此,政府资本退出商业金融,不再是出资人,有利于减轻政府处置风险的直接压力;在人员任免上,能从党管干部的模式走向聘请职业经理人,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国退”还有强化金融机构的财务约束、促进金融机构间公平竞争、面临大危机时政府救助金融机构仍有较大空间等好处。

  那么政府的资金退出商业性金融机构后,应该去做什么呢?魏加宁呼吁要多办、办好政策性银行。当政策性银行商业化之后,对地方政府债或将造成很大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原来是由国开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提供的,贷款期限一般比较长、成本比较低,风险不大。但是与政策性银行不一样,商业性银行是以逐利为目的。如果商业性银行涌到地方融资平台来,妥协的方式要么是地方融资平台短借长投,要么是商业银行短存长贷,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会加大风险。2009年经济衰退,正是政策性银行往前冲、商业性银行往后退的时候,但国开行却在这个时候商业化了。

  目前,中国基本处于负利率状态。负利率导致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大量资金从银行等正规金融体系涌入非正规金融体系。像温州这样的民间借贷风险形成的很大原因正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保持负利率之间的扭曲。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压缩民间借贷空间,防范资金体外循环。

  针对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魏加宁认为还应该建立至少一到两家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银行。为了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也应该成立专门做海外资金、为国外合作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总之,国有资本应该从商业银行退出,集中力量办好政策性银行。

  至于“民进”,就是指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开办民营股份制的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降低门槛。民营金融机构是自己在办自己的事,财务约束要比国有的好,放开民间资本有很多好处。这是已经确定方向的好事,毋庸累叙。

  文/吴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