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巷的前世今生

  这个地名很好地反映出了纽约这座城市在科技产业上的宿命: 步硅谷后尘,但总也超不过后者。

  我承认我听到“硅巷”(Silicon Alley)的第一反应是嘲笑:真是小家子气!

  这个地名很好地反映出了纽约这座城市在科技产业上的宿命:希望打造技术创业胜地,但每每都落在西岸的硅谷之后,连名字也是委曲求全状:步硅谷的后尘,但总也超不过后者。

  我沿着哈德逊河(Hudson River)东岸的索和区(SoHo)偏西一带走了很远,却几乎感受不到任何技术革新的气息:早年移民拓荒时期留下的各种工业痕迹依然很明显,各种工厂化的建筑、巨大的烟囱和完全没有修缮的外墙扑面而来,最近的地铁站下车步行到这里,需要至少15分钟——这在地铁四通八达的曼哈顿,简直偏远到令人发指。

  按照指定的地址,我来到Quirky公司的总部。坐电梯到了楼上,眼前豁然开朗:依然是不善修饰的厂房墙壁和天花板,但这里的感觉就像上海的“新天地”,各种现代金属元素和后现代简约风格的装潢设计在这老厂房里十分搭调。这是早期“硅巷”公司的典型代表。

  老板是20出头的年轻人,却领导着几百号人。这里收集人们的创意设计,通过精确的计算机程序“复制”模具,进行批量化的生产。他们最有趣的工具是3D打印机,即通过电脑程序,将一个物品从模拟图上完全制作成立体的模具。据悉,这个年轻的团队每年的盈利超过百万。

  就在我以为这里和硅谷人一样大大咧咧的时候,员工急忙跑过来轻声提醒,说墙上那些制作到定价的设计产品,不允许拍摄。

  呵,果然还是身处纽约的Geek,严肃的商业逻辑永远占着上风。

  我走到哈德逊河旁边,优雅的小酒馆和平价的快餐店一个接一个。时至中午,年轻人涌向快餐店的居多,一片1.5美元的披萨,或者一个1.5美元的热狗再加一杯饮料,就可以果腹。而小酒馆,则是晚上的消遣去处。

  听说,要寻找当下更有代表性的“硅巷”企业,应该去中城的金融区。

  坐地铁一路直达中城。金融巨头云集的麦迪逊大道(Madison Ave),瑞士信贷大楼地下一层会议厅。6个公司创始人依次上台陈述自己的解决方案:如何实现信用卡账单每笔支付业务和商户的连接,如何在iPhone上创造一个具有图像逻辑的股市信息应用程序,如何利用图像搜索技术搜索想要的投资组合经理……

  台上是“硅巷”企业的负责人,台下坐着的都是独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以及各大金融机构旗下的基金代表。

  这是纽约城市投资基金会负责管理投资的FinTech项目旗下企业的“毕业典礼”。经历了12个月的“孵化”,这些初创企业中的大多数,已经寻找到了合适的客户和投资人。IT产业必须和金融实业结合,这是FinTech项目对于孵化企业的要求。

  参加完会议的张晓平松了一口气,我和他一起走出瑞士信贷的大楼,趁着休息时间在楼前喝杯咖啡。他是加拿大一所大学的计算机工程教授,清华毕业之后来美留学,在念MBA的时候决定和学商科的同学一起创办了图像搜索处理公司EidoSearch。

  天空被无数高楼大厦分割开来,路上行人匆匆,似乎忙碌是永远的主题,连喝咖啡也都是站着。我觉得有一些压抑,但他仿佛很习惯了。这里是纽约,无论在辉煌还是落魄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在疯狂计算着投资回报比。

  不过,张晓平觉得,这反而给了纽约硅巷新的动力。毕竟在经济还没有彻底摆脱萧条的时期,没有太多人有足够的耐心。事实也是如此:从2007年到2011年间,硅巷风投交易量暴涨32%,而同期硅谷的风投交易量却呈现下行趋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