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不定的罗盘

  公众人物的曝光与被曝光,草根阶层的价值传递并分享。在互联网的世界如何界定个体权利与义务的边界,是决定每个人在这个虚拟世界前进方向的指路罗盘。

  在2007年进行的一次“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结果”网络问卷调查中,有近120万网友参与了对数十名演艺明星的投票,其中,超级人气博客王徐静蕾的得票率只有令人惊奇的5票。这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不少网友提出质疑,博客点击过亿,被评为大学生最喜欢的女明星之一的老徐,拥有成千上万的“蕾迷”,为何人气与票数不成比例?

  主办方对此的解释是“公众最看重的就是艺人的社会责任感,点击率、关注度不代表美誉度”,而徐静蕾及其公司此后也没有对此事发表任何回应。

  在没人看到的时候做正确的事

  其实就在2007年,徐静蕾成为了李连杰“壹基金计划”的第一个捐款人和第一个义工,李连杰看中的恰恰是徐静蕾网络影响力。在《投名状》的拍摄现场,从不主动和女演员说话的李连杰邀请徐静蕾参与壹基金,“我得知徐静蕾是博客大王,有很多人支持,我就希望用她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在此以前,徐静蕾本人专门为资助盲童而建立了“徐静蕾文化基金”。“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难,我跑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人,也吃了不少苦,终于把这个基金办了起来,现在维持它的正常运转也是很艰辛的事情,但是能够帮助到盲童就觉得很值得。”

  徐静蕾说:“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自己成立基金会做一些实事,而不光是给这个做代言给那个做代言……做一些实际的事情,真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网络上,人们的赞美和批判都来得太快,有时候却丧失了判断的基础和修改判断的机会。西方有句谚语:在没人看到的时候做正确的事。这句有点罗嗦的谚语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用两个字概括:慎独。意思就是,如果你的“道德罗盘”是正直的,那么向善就成为一种习惯,不管是否有人看见,不管是否有鲜花掌声,而成为一种心灵的观照,一种自发的习惯,一种核心价值观,一种让人心悦诚服的宿命。

  当网络价值观由集中模式走向多元模式,相应的网络责任感不是减弱而是增强;网络的人性化选择让他律性监管减弱,而更加偏向自律性选择。具体来说,当有人给穷人造房子时,我们可以支持,当有人给富人造房子,我们也没有权利否定,市场永远都是多元的,一个多元的市场结构,才能带来共赢。万科董事长王石在2008年“捐款门”遭遇信任危机后,并没有收敛自己在博客上的锋芒。2009年,他逆市放出了“房地产的泡沫终究会破灭,房子价格将回归理万性”的言论。

  有人说万科可能正在酝酿战略转型;当然也有人说他只是继续制造明星效应,其目的还是要销售他的房子,只是这一次他没有选择继续登山,或者航海,而是以宏观思想者的姿态,拉出了自家的公益计划。

  万科的公益计划从2006年就已经开始,主要表现在不断增加对中低收入人群住宅调研和建设预算,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公民公益体系,拨出一笔预算专门来做社会公益事业,这笔预算不仅得到了董事会的批准,在股东大会上也得到了99,7%的赞同率。因此王石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批判性发言是万科公益计划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在进一步寻求公司的道德市场。

  更有价值的是,事实上王石是在用一种比较的方法向全社会阐释万科的道德立场,这与公开宣扬只给富人造房子的任志强形成了有意思的对比,更把那些联手捂盘、逼着房价往上涨的商人们彻底比了下去。

  但仅仅就商业操作的层面,王石的公益立场和任志强的富人立场,并没有高下之分,他们都只是在张扬一种市场技术,事实上还有更多的市场技术存在。而作为互联网个体的亿万网民,所做的不是仰望,而是平视,不是急于赞美,而是谨慎的观望,适当的怀疑。

  草根成名

  对于徐静蕾、王石等公众人物,草根阶层借助网络崛起的故事更具有传奇色彩。

  从2005年起在互联网上以“反偶像”大热的芙蓉姐姐现在拥有自己的演出公司、经纪人以及个人官网。对于自己在网络上的成名过程,她的回答“芙蓉味儿”十足——“我从来不想出名,是大家的慧眼把我芸芸众生中挖掘出来的。”对待将其一手捧红而又百般恶搞的网络,荚蓉的态度显得又爱又恨,“我借助互联网为社会娱乐多元化做出贡献。让大家知道娱乐不仅掌控在那些专业权威的手中,也在广大有才的网民之中。网络确实是一个学习、交流和传递信息的绝佳平台,更容易让隐身的伯乐挖掘出低调的千里马……但希望这些展示我的网络平台不要为了迎合某些低级趣味,私自后期低俗加工芙蓉姐姐。”

  有观点认为,芙蓉姐姐网络推手策划的结果。也有观点认为,北大清华的学子们在BBS上不断怂恿芙蓉姐姐,让她相信她很美,有气质及有魅力,让她相信她的这种表演是理智和富有自信的。这些学子从捉弄这位人物中获得了意外的快乐,为了能继续扩大自己的快乐,他们继续让这种行为愈演愈烈,表现出一种极不健康的心态。

  虽然网友们作为看客议论纷纷、心态各异,但总体上来说,虽然这一事件是荒诞性的,但也包含了一定的真诚的因素——芙蓉姐姐从客观效果上真的给人们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快乐和关于“做梦和自信”的感动。有的支持者甚至还呼吁:千万不要让荚蓉姐姐醒来,保留一个人最高贵的做梦的权利。

  单枪匹马个人成名历程最终会走向功利,而互联网上非盈利性质的个人团体组织在不声不响地实践着不同的网络价值观和责任感。

  2007年7月21日,中国“哈迷”组织——“霍格沃茨翻译学校”进行了中国网络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民间翻译行动,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简称“哈7”)英文版全球同步发行后的9天内,将700多页的“哈7”翻译成了中文,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官方中文版在3个月后才推出。

  凡有热门美剧,12小时内就能在网上下到内嵌中文字幕的片子,而当年《加里森敢死队》隔了13年才被引进到中国。作为一种相对隐秘的网络组织,字幕组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生产与传播渠道,几乎影响到每个中国网民的文化生活,有时候连美国人下载的美剧都是带中文字幕的。

  任天堂的NDS从未在中国正式发行过游戏,但在各种各样的游戏社区里,从《塞尔达传说:幻影沙漏》、《昆虫大战》到《索尼克大冒险》,都有人为你免费破解并翻译成中文。其中不乏一些起初不懂日文的人,只因为喜欢这些游戏而自学成才,成为民间翻译大军中的一员。

  近两年,很多中国人发现,由于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和语言障碍的降低,我们在网络上的文化和娱乐生活前所未有地与世界同步。

  这群“网络翻译家”的出现,有单枪匹马在博客上翻译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也有几十、成百甚至数千人规模的志愿者团队,他们将目标指向“中文互联网之外的一切精华”。从欧美的流行文化产品,西方精英媒体、著名博客的文章,到哈佛大学的开放课程,试图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与责任感,通过翻译填平这些因语言而生的数字鸿沟。

  从每一个参与者的角度来说,他们的价值观可以用一篇翻译文章来说明,那就是“免费为别人工作”,“别再把注意力全放在赚钱上,而是集中在传递价值上。创造一部作品或学到一种技能,都不能给别人带来价值,自然产生不了收入。然而,跟别人分享你的创意或技能,却正是传递价值的过程。这里正蕴含着从你的工作中获得收入的潜在可能”。

  或许,在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力量不是贪欲、爱情,或者暴力,而是对某种兴趣或者爱好的执著。只要你有一种兴趣,网络就会将你与志同道合的人连接在一起,释放出不可思议的能量。

  现在网络上的志愿翻译者多是大学生或年轻人,他们懂得传递价值并分享,如果他们将这种价值观保持下去,随着他们在社会价值链条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许网络社会的价值标准会随之改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比芙蓉姐姐,河北容城县闫德利的“知名度”明显是她不想要的。在接受CCTV采访时,这位莫名背上“艾滋女”名声的姑娘并没有声讨前男友的蓄意报复行为,只是反复而绝望地追问记者:“网上怎么能让他登这些呢?网上怎么可以去传播这些?网站为什么不负责任呢?”

  尽管时间很短,闰德利依然“出名”了。网络舆论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但网络所形成的舆论既可能是民意的代表,也可能是一种“舆论暴力”,有些网络言论以讹传讹加剧了公众对事实真相的不确定性和理性的丧失。

  在虚拟世界里,每个人隐匿在群体中,这种不易被辨认出来的特性导致个体网民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力降低,个体去个性化的同时也去掉了行为控制,网络暴力在彼此的共振中涓流成浪。对闰德利的艾滋身份,网民不问青红皂白,祭起道德大棍,现实中压抑的暴力心态在虚拟世界得以报复性宣泄。

  闫德利事件使我们在见识了网络“积极意义”的同时,也看到了网络的凶猛。艾滋女事件首先从博客开始,但人们都知道,博客不等于事实,对这种只在博客里出现的内容,只有单方面信息源就不加甄别地热炒,这和一个普通人道听途说有何区别?对传言不调查取证,没经过本人证实,如何确定这就是事实?这个最简单的逻辑,在人们狂热的舆论暴力和商业网站对点击量膜拜的双重进攻下被弃之不顾。

  人性都有窥视的阴暗面,难以自制,而法律对于此事件也有力有未逮之处。分析“艾滋女”事件的传播过程,有这样三个步骤:网民发布、传统媒体介入、网络媒体再次放大。纵观以往事件,比如艳照门、重庆“钉子户”、陕西“华南虎”,都有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最终成为影响大众的公共事件。从中可以看到,网民个体与传统媒体都被这一过程所利用,并受之影响。

  60多年前,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名为《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的报告,奠定了美国战后新闻出版业的基调;如今,我们呼唤“一个自由而负责的网络世界”,担负起互联网道德边界的重任。

  也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期待用一种绝对、单向、不变的道德观方法论,一劳永逸地解决我们在网络世界遭遇到的责任困境。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者在不同环境中,都可以持有不同的道德观点。法律其实是已经完成的道德,比如杀人放火抢银行,普遍无可争议地认为应该被禁止,就可以诉诸法律;而有些问题,比如“艳照门”当前是看还是不看?传还是不传?可能永远无法完成,只能成为永远的责任困境。这时,我们依靠的是深切的同情和体谅,是儒家传承千古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底线,来理解别人的感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