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友涵:艺术最重要的是内心的真实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余友涵,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7-30 12:56
从人物到风景,从具象到抽象,从印象派到政治波普,无论哪一个时期的作品,它们的表现形式有多么的不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它们不讨好、不迎合也不追逐市场,它们是余友涵内心的真实表达。
艺术家余友涵
余友涵1943年出生于上海,197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教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近几年来活跃于国际艺坛上。余友涵是在上世纪中国85美术新潮和90年代政治波普等艺术演进中影响到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先锋人物之一。他一系列的抽象“圆”,和以毛泽东为主题的色彩明艳、花团锦簇的绘画表现了对中国大半世纪以来文化史的个人看法。近年来他利用在沂蒙山区拍摄的照片开始了“沂蒙山”风景人物绘画系列创作。
大尺幅的抽象油画和带有幽默色彩的政治波普似乎已经成为余友涵的标志性作品。2011年10月11日香港苏富比秋拍,余友涵1995年创作的作品——《挥手的毛》,以550万港元成交,比90万港元的最高股估高出了5倍多。这个消息是几天后余友涵的朋友丁乙打电话告诉他的,余友涵这才知道了自己无意制造了当时在艺术圈的“爆炸新闻”。
作为政治波普的先驱人物,余友涵一直显得很沉寂,不及王广义等人掀起的其他风潮来得显眼。一直以来,余友涵保持着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他不太喜欢艺术圈的闹闹哄哄,几乎不社交,就连此起彼伏的展览也看得不多。吴亮在《八个艺术家的形象素描》里说,“余友涵是个孤独的探索者,或许因为余友涵同时兼具‘入世’与‘出世’的观念模糊性,以及其本人一向持低调态度……”
对于进入到“政治波普”艺术运动的核心,余友涵算是“误入藕花深处”。他说自己“政治波普”系列纯粹属于“个人自觉的艺术创作”,余友涵说,“我也不承认我这个画就是波普,我觉得属于历史画,我的方法就是画历史画的方法,这个历史画和从前再现的历史真实情景的大油画是两回事,不是现实主义或者写实主义的那种历史画。”
今年已经70岁的余友涵说,其实很难在当代的艺术家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艺术家,但是他却对夏加尔、塞尚和凡高情有独钟。在他的作品中,也很容易看到这三位艺术大师作品的影子。
2013年6月22日,余友涵在北京的首个个展在北京的元·空间开幕。此次展览除了他最富生命的政治波普系列,也有最近和早期的抽象作品系列、风景系列,真实和他非常早期的印象派风格系列。
看似毫无意义的线条和斑点是余友涵极具个人色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在他的抽象系列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斑点和线条,其实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包含了深刻的精神内容。”
无论哪一个时期的作品,余友涵都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带领观众进入一种看似存在的渺茫、迷离无法揣测的状态。他希望通过作品引起一种情感共鸣,让观众能够自由地去解读作品想要传递的信息,感受其内部所蕴含的感情力量和情感因素。
《小康·财智》:这次展览为什么叫做“一斑”?
余友涵:“一斑”是我这次展览中的一幅抽象画,那幅画是一个斑点一个斑点组成的。用我们中国的话说,一个斑点是可以代表一个全貌的,所以从一个局部能够反映一个整体,整体的精神可以通过局部显现,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一斑”和另一个词语“一般化”的“一般”发音相同。这也有一点自嘲的感觉。其实这个也不是我想出来的,是画廊做文案的工作人员拿了五六个题目让我选了一个。
《小康·财智》:您的画风有很多种,那么从具象到抽象,这种转变是源于您怎样的想法呢?
余友涵:我觉得是学习,学习绘画的阶段。我经历了文革,又学的是陶瓷系,其实是不会画画的,至少我自己感觉我画画的功力是不够的。所以我在最初几年,既是老师,课余之后也是学生。自己画过一些石膏像、静物等等,或者马路风景,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是我文革时候没有机会好好学习的一种补习。后来抽象的是我心目中的创作,需要作出一种新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既是中国的,又具有国际化。要符合这两个条件,于是就画出了《圆》那组抽象画。我自己觉得,他们能符合我对于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这两点要求。
《小康·财智》:从最早您画抽象,接着画波普,包括这次展出的很多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作品,现在又开始画抽象作品,那么从最早的抽象到现在的抽象,您有哪些推进或者不同?
余友涵:很难推进,但是如果挑选那个时候的十幅画,和现在画得比较好的十幅画放在一起,我可以说现在也不亚于那个时候,这样的话,好画就有二十幅了,这就是我现在要达到的目的。我的作品内容在扩大,而且质量也没有明显下降,这样不是就更加丰富了?
《小康·财智》:在您的整体创作过程当中,也不是拘泥于同一种风格,有风景、人物、抽象,还有表现写实的,您是如何在不停的变化和这种创作激情的?
余友涵:这个有点像厨师,今天你烧红烧肉,你要根据红烧肉的方法做出来,明天你炒菠菜了,你会有另外一种方法。我画每一个作品的时候,大体不会想得那么仔细,我在整体的构图方法、表现方法出来以后,每一幅画在画的时候,是针对前几幅画的评判之后,我想今天我的画应该有什么不同,会有什么提升,整体会考虑这种问题。大方向定下来之后,从八十年代到今天,总体上是接近的,我希望它能够更丰富,就好像一幅画当中,这块色彩和那块色彩加在一起更加丰富,在整体上更加和谐,这样我才一幅幅画下去。扩大这个大家庭的质和量。
《小康·财智》:您现在的创作主要是以什么为主?
余友涵:不一定,有抽象也有具象。比如我出去走一圈,看到外面的风景很好,我也会画一些风景。只要是让我感觉很激动的,无法忘怀的,我会画一些。如果感觉自己画得很糟糕,我就会转变一些,画一些大一点,或者小一点的。
《小康·财智》:艺术对于您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余友涵:你画不了跟对象一样,更重要的是你要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跟对象拉开距离,才能把你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你可以列举五十年前、一百年前一些伟大的艺术家,看他们是怎样通过这一关的。怎样把他们的对象掌握之后离开对象,达到更真实。从前的马提斯说过,他说艺术最要紧的是真实,对我们中国人来讲,真实是你把比如一个手按照比例一模一样地画下来,这叫真实,但是他们讲的是情感和内心的真实。如果你的手一直在动,那么你的真实就是动的感觉。
《小康·财智》:在当下艺术对于人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余友涵:我觉得在当下,其实不管在什么时候,艺术的功能都差不多。一个是向下的,让人有愉悦的感觉,对人的心灵是一种抚慰和休憩,你的精神上如果不太舒服,它可能会让你舒服一些。另外一个是向上的,你心中如果有想表达的情绪,但是如果你讲不出来,有时候艺术家可能会代表一般的观众,可能会把你没有办法表达的东西,帮你抒发出来。这个不只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包括音乐、文学都有这种功能。另外,我觉得艺术也可以提升人的素质,接触艺术少的人,喜欢的艺术是比较表面的,当然这个不绝对,能逐渐提高审美的,我觉得这可以说成是艺术的任务。我觉得艺术不能教条化。
采写|《小康·财智》记者 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