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角弓鸣,地方债的审计风暴又把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推到风口浪尖。
对于一个只能从邮箱、PPT、电话里了解项目的投资人而言,那些项目的风险就像风月一样飘渺;收益率又性感得好像姑娘的裙子,高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
所有宏观统计的数字说得再危言耸听,什么某某地方政府不吃不喝400年也还不出钱云云,那都是隔壁家老王和他媳妇的事儿,和咱这项目一点关系没有。大有一副听任庭前花开花落,坐看天上云卷云舒的气度。
可能因为总是作为小角色吧,看问题的格局总好像欠一点高端大气。往往讨论再三后,对于要不要投,我还是轻轻地说一句:“再想想吧。”
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前,新的产业升级转型发生前,谁也不会以牺牲GDP为代价,在那里“独自凭阑,看无限江山”的。
仔细分析下财政收入的构成,没什么能和卖地收入相媲美的。可是,怎么把地卖出更高的价格,这个是有讲究的。
拿经济开发区的项目来说说吧。开发区分为很多级,县一级的开发区并不需要严格审批,规模也不会很大。于是,每隔一段不远的距离就搞一个,跟癌细胞一样,迅速复制繁殖。等到初具规模的时候,把中间连接的开发区这些地一征,划拉一下,好大一块区域,申报个省级开发区,整块区域的地就能卖了。
其实,开发区里的招商引资来的那些项目,对政府来说都是半卖半送,贡献不了什么税收。它最大的功能就是带来了人口粘性。一旦人口粘性产生了,周围的服务业就会起来,商业配套就会产生。地就能升值,能卖出好价钱。有些资源禀赋的地方,运气好点,能引来个央企来撑撑场面。上下游又能带动很多中小产业,在它周围生息繁衍。这就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我想,这大概是比较理想的城镇化进程的一种吧。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推动,前期修桥造路、平整土地等等这些都主要依赖于政府投入。
很多项目,所谓的严格评审对应的合规性、现金流、可偿性,其实都很虚。地方政府也不是神婆,无法预测未来。对于无法预测的东西,拍脑袋的成分又怎么能不大。
给客户看的材料里,甚至有的把还款要求写进地方人大决议、做进财政预算里的。说句心里话,这的确看上去很美。但如果不是上级政府的出具,就是一个萝卜章。有没有钱还,能不能按时还,拼得还是人品。
很多事情,想起来比做起来容易很多。就像很多婚姻,看起来问题总比实际要少。
当地的人口素质是否能跟上产业更替的需要?项目对当地环境的破坏程度影响有多大?人口粘性会否真的产生?消费能否跟上?整个城镇化的进程又是否能在预想的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点,也没有晚一点,就准时,都做到了。
没有人知道。
融资项目集中的省份多为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大省,GDP排名靠前、税收贡献大、上市公司多、地方政府信用好。人生来都是外貌协会的,高富帅的信用级别从来都比矮穷挫要高。高富帅拍着胸脯说,放心,我有钱还。就总有好多姑娘,满心欢喜地紧随其后。
然而,承载着这么多姑娘的爱,很难说高富帅一个也不辜负。总会有几个心碎无痕,岁月静好的姑娘,要独自黯然神伤的。
矮穷挫虽是老实人,一心一意,但实在也是捉襟见肘。
我碰到过有个项目,光前期工程就要直接把几座山炸平。听上去是多么不可思议啊,我心里老来来回回地想,又有多少小动物要从此没了家园。
可是地方政府也很无奈,眼看着年轻人都走光了,只剩下穷得叮当响的老人和不穿鞋的小孩,牵着一头牛。这不是浪漫的水墨画,而是实际情况。面对这种场景,谁还管得了小动物。
对于这种项目,又拿什么来客观评估和保证的未来现金流呢。
很多问题看似是时间问题,却又无法用时间来化解。就像有些婚姻看似是感情问题,却又无法用爱来化解一样。
如果审计风暴好像一场围猎,多么希望最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啊。
(作者曾供职于多家著名商行,投行,券商。现任某阳光私募基金经理。)
特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