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融改变单边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还记得融资融券制度设计的初衷吗?

  融资融券可以为市场提供方向相反的交易,当投资者认为股票价格过高和过低,可以通过融资的买入和融券的卖出促使股票价格趋于合理,有助于市场内在价格稳定机制的形成。

  在A股融资融券的制度设计者看来,这有助于改变A股“单边市”的运行特征。

  然而在现实的运转过程中,投资者(或投机者)对融资的兴趣远远大于融券,这种兴趣取向使得“两融”的现实效应初显异化——在一些个股上,融资买入者并非基于“股票价格过低”的考量,反而是“越涨越买,越高越买”。今年不少牛股的诞生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得益于融资盘的推动。

  然而,当股价难以维持快速上涨并出现下跌时,融资盘又会争相出逃。广汇能源在今年7月份的走势即是典型。

  融资融券真的改变了“单边市”的运行特征吗?至少从目前看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还很远。两融非但没有使得市场定价机制更稳定,反而加剧了某些个股的暴涨暴跌。

  “两融”变成“一融”

  问题的症结集中在“融资”与“融券”的比例严重失衡上,有分析人士指出,现在所谓“两融”在现实运作中几乎可以说只有“一融”,就是融资做多。融券的比例过小,以至于可以忽略它的存在。

  以整个市场的统计数据看,至8月6日,融资余额在“两融”中占比98%,融券仅占2%。

  事实上,在国外相对成熟的市场里,融券规模小于融资规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在日本,融资的规模是融券的4~5倍左右。而且,在成熟市场里,股票价格大幅高估的现象并不普遍,融券做空的动力本就不足。

  但我们在A股市场中的融资牛股中可以看到,无论股价是短期大幅上涨,或是持续大幅上涨,都是处于“几乎只有融资买入”,甚至“完全只有融资买入”的状况。

  换言之,“两融”变成只有“一融”,融资融券制度最终只是为做多者提供了资金上的便利性。

  异化的风险

  融资与融券的严重不平衡,使得“两融”给市场带来的并非更为稳定的定价机制,而是加剧了股价的暴涨暴跌,并由此孕育了更多风险。

  比较浅显的是,当股价经过或长或短的一个大幅上涨时期后,股价已难以再持续上行,如果此时融资盘仍大量积聚,一个较小幅度的股价下行,会引发融资盘的“连锁反应”,无论出于理性的角度还是有可能出现的强制平仓,都会使得股价连续下挫。

  另外,尽管目前的融资牛股中还没有出现连续跌停风险的案例,但并不意味着类似风险不可能出现。如果投机者在将股价拉升到相当高位后,融资盘仍然大量积聚,一旦风险爆发,出现股价的连续跌停情形,事实上极有可能因信用账户保证金不足,券商进行强行平仓,尽量将股票卖出,此时由于卖出和买入的力量过于悬殊,股价连续跌停走势下,最终信用账户中的保证金根本不足以支付持股的损失,信用账户的风险就会出现。

  上述风险是在融资与融券严重不平衡情况下出现的“异化风险”,这种风险的出现甚至背离了“两融”制度设计的初衷。有分析人士指,应通过要求投资者主动上报资金来源、账户实际控制人等信息的方式,以及将融资融券具体操作限制更加细化,将“两融”风险控制在预设范围内,使得“两融”完善市场定价机制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本刊记者 王柄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