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和成长的分化将会继续

  两个星期以来,政策和经济的预期一直在调整中。政策调整大概可以用“底线论”来描述,意即经济增速在底线之上,就可以专心“调结构”,在底线之下,就会采取更加扩张的政策来“保”。

  但在我们看来,这个底线本身存不存在都还是问题。“底线”的存在有三个含义,一者为了“稳定预期”,二者是“稳定就业”,三者是这个“底线”是可知的。三个含义都有它自己问题。

  第一,如果在某个“底线”下执行宽松的信贷和刺激政策,社会和市场是否对经济有更稳定的预期。“四万亿”之后,留下的记忆似乎都是后遗症而不是当时经济迅速走出低谷。

  第二,全国就业分析依赖的两个数据感觉问题都比较大,政府是否真的拿它当“触发点”也很难说。第一,失业率统计的基数到2013年第二季度总共1.6亿,而2011年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就有7.9亿;而且由于是城镇登记数字,很难认为根据这1.6亿人的数字得到的失业情况能如随机抽样得到的样本那么精确。第二,全国职业供求分析里的求职数和职位数,到2013年第二季度分别为570万和609万,均不到全国经济活动人口的1%,即便剔除农业就业人数的2.7亿,上述占比也仅是1%强;最后,到人才市场找工作和招工的是否也是总体就业水平的随机抽样。第三,即使失业情况最后变得可以衡量,那又怎样呢?因为失业总是“结构性”的,而且一个经济长期失业率与长期增长率是没有关系的。

  第三,处于对经济增长预测记录的了解,有理由怀疑有谁能说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或者说“底线”增速,它们是否存在都还是个问题。在历史上,有太多的国家,它们都有城镇化、工业化的巨大潜力,都有许多制度的红利还没有释放,但经济增长就是不行。到时候,又有谁能保证看到的低增速是不是“潜在”增速下降的结果?

  也许“底线”提出来真正的含义就是政府仍然不愿意执行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真正的含义是仍然要做一些短期效果不明显、也许也很难推进的工作,但又希望能稳定住市场的预期,因为在当前的舆论和主流经济分析下,明确执行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已经非常小。

  市场预期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声音,有更多的想象,这时闹中取静就更加难得。预期的波动会打乱一些市场的节奏,但我们认为周期和成长的分化将会继续,经济的前景本身是很难说的。我们能确定的是,如果它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那这个未来将属于新生者。

  魏凤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