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觉醒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全球变暖,设计,觉醒
  • 发布时间:2013-10-09 15:56

  大概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变暖”信号发出的时候,人类才开始对自己的创造活动有了些许的警觉。在此之前,人类对自己掠夺自然的活动乐此不疲,毫无节制地索取自然,同时制造大量的人工垃圾……老祖宗老早就告诉我们,“顺物自然”、“万物一齐”,人类只是这万千世界的一个小小的成员,怎能就成为了宇宙的主宰?随着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的加剧,人们终于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资源真的是很有限。设计,开始越来越多地探讨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应运而生。

  谈及“绿色设计”,美国设计家及设计评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可算是鼻祖。帕帕奈克在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铺张浪费后,在1961年所著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卓有远见地指出,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有限的地球资源服务。只是当时的人们刚刚尝到工业化大生产的甜头,帕帕奈克的顾虑在当时的美国遭遇了嘲讽。后来,书中的顾虑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困顿的现实,特别是七十年代初期爆发的世界能源危机,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的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了一个伪命题,现代文明开始出现转向。

  设计,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这个环境不只有人类。“绿色设计”的提出,或是正是为了强调这样一个共生空间。而“循环经济”模式中的“3R”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亦被设计界倡导为绿色基本设计准则。当人们认识到资源的紧缺性时,物质生产和创造活动中才会有危机感。怎样最大化利用现有材料?怎样使材料的特性发挥到最优?怎样使产品回收再生?怎样做才不有害?这些都成为设计师所必须思考的。

  时至今日,美国建筑师协会每年要评选“美国十大绿色建筑”,以倡导绿色的生存方式;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根据产品的特性开始“顺物自然”。针对一些短生命周期的产品,他们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以求产品在生命周期完成后对自然环境不造成污染。可降解材料制成的“高尔夫球钉”便是采用这样一种方式,融入草皮中,既节省了人力,又节省了资源,环境也不会受到污染。对于一些临时性建筑来讲,方便拆除、不造成污染又履行建筑的功能,便是绿色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日本建筑师坂茂从1989年——2013年间持续设计的“纸管”建筑,便是临时性建筑“绿色”设计的颇具代表性的体现。大地震时,他以“纸管”为建筑材料为受灾户设计了临时住宅和教堂;在卢旺达难民营,他又以“纸管”作为难民营的结构材料;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他亦是以“纸管”建造了日本场馆……“纸管”在临时建筑中的使用,很好的体现了“3R”原则,坂茂将“纸管”这一材料的建筑特性发挥到极至。再后来,坂茂又以逆向思维将卫生纸的圆形纸管,重新设计为“方形”,这一形态的转变有效改变了人们在取纸时的顺畅,这种“阻碍”却减少了人们在使用中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

  “绿色”在坂茂那里俨然已经成了设计师的“自律”精神,良性的设计环境需要这种自律。

  日本和北欧的设计师大多具备这种良好的自律性,资源的匮乏使各行各业的人们更懂得人与自然的相处,东方的“道”与西方的“理”,相得益彰,互补共生。东方所强调的“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法则,技术的发展应用必然要与这个“道”和谐。

  绿色设计,如果只是简单将其看成一种设计门类,便大错特错了,“绿色”是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语境下对设计责任的一种强调,“绿色”是设计活动中最人性化的体现,它的诞生是设计师“环境意识”的觉醒,它的传播是社会对设计话语权的认可。“设计”本该具有“远虑性”,这种远虑即包含了健康、环保、可持续,只不过,设计远虑性的认可度仍不足以让设计者本身掌握话语权,也因此,设计的觉醒才显得如此缓慢,以至于设计必须冠以“绿色”之名才能让人们懂得设计的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不过,即便这样的开始,也是好事。

  文 Article>张懋 Zhang Mao;图 Pictures>坂茂建筑设计 Shigeru Ban Architects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