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身: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古典欧洲服装展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服装,巴黎装饰,艺术
  • 发布时间:2013-10-10 09:33

  2013年7月到11月,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服饰展厅在进行一场关于西方服饰的内部结构的展览,名为“内部的装置”(lamécanique des dessous)。它用200多件展品细致入微地梳理了从14世纪西方人开始有“时尚”的概念以来,身体轮廓受制于社会风尚而发生的演变。

  “是服装创造了身体”

  “这里拿掉一点,那里加上一点”,服饰史学家丹尼斯·布吕纳(Denis Bruna)形容服装正是这样创造出新的身体,因而“不存在自然的身体,有的只是被某一瞬间特定的轮廓所勾勒出来的文化的身体。”作为展览“内部的装置”策展人,他特别强调这不是一次关于内衣的展示,而是关于“机器”的展示,这不仅仅因为这些内部装置要服务于动态的人体,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改变身体的形态,换句话说,是用来修改人体轮廓的工具。因此在纷纭的时尚起源说当中,布吕纳认为在中世纪后期时尚之所以能诞生,不是由于人想要新形状的穿着之物,而更多的是因为人们对身体轮廓开始产生一种自觉的意识,进而想要利用服装创造出自己所希望拥有的身体轮廓。

  到17世纪时,就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来表达这种意识了。“为了达到最美的身材,得在身体的两侧加上白铁条。”法国文人玛格丽特·得·纳瓦尔(Margueritte de Navare)的句子写在展厅的墙上,它的旁边正好是一件由纵向和横向的铁条焊接制成的束身衣和由铁圈制成的塔状裙撑。为了呈现这些装置的使用方式,本次展览的展示设计师康丝坦丝·奇赛(Constance Guisset)还在部分展台中加入了电动设备和木偶提线,让展品可以像偶人一样自动打开与收拢。这些令现代人望而生畏的装置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则是甜蜜的负担,它们笨重繁琐,但唯有如此才能凸显身体线条的剧烈变化。

  鲸鱼骨与篮子

  工艺一直在前进,到了18世纪,鲸鱼骨束身衣(corps à baleines)就占据了西方女人的上半身。176 9 年,法国人亚历山大·弗朗索瓦·得·加尔索(Alexandre francois de Garsault)在《裁缝的艺术》(Art du Tailleur)一书中对它进行了定义,说这是一种直接穿在衬衣之外,拥住从肩膀至胯骨这部分躯干的服装。他没有讲到的是,这从肩膀紧紧包裹到胯骨的服装把女人的腰勒得像蜜蜂的一样细,而且身体两侧的轮廓线呈笔直的V字,没有一点弧度。胸部,则在最小化的腰身的衬托下显得汹涌澎湃。从侧面看,身体的轮廓也要呈现V字,背部的那条线必须要挺直,如果能够在腰部向内凹进就更好了。有一个零件举足轻重,busc,一种加在束身衣前襟的中线上的骨架,40厘米左右长,三四厘米宽,像一柄短剑。它使得侧面的线条凝固得万无一失,又因为位置关键,所以发展出了鲸鱼骨、象牙、牛角、木头、金属等材质,和许多装饰性的花纹与雕刻。与此同时,女人的下半身是穿着大蓬裙的,但一开始人们并不是让裙子均匀地向臀部的四周张开,而只做到了横向地扩大,因为当时裙子底下使用的是一种叫做“篮子”(panier)的支架。这种支架左右对称,加在胯部两侧,每一侧通常有三个硬的弧形半圈支起一个有点压扁的1/4球体,有的还加入了轴,可以像黄包车顶棚那样张开和收拢,如果把处在正中间的人体想象成手提柄,这的确是一个篮子的形象。

  鲸鱼骨束身衣与“篮子”裙撑,是18世纪上流女性精通的修身术,也是当时社会强制性的衣着标准。于是在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中,就有口号称,若想获得幸福和自由,须要砸碎这些加在人们身上的来自野蛮哥特世纪的铁。但在短暂“自由”之后,女人们还是随着七月王朝的到来穿回了束身衣和“篮子”,只是19世纪的束身衣(corset)已经减轻了对身体的束缚,采用的是系带的方法收紧腰部,而“篮子”也有了更多的家族成员,比如圆锥形的裙撑(crinoline),把腰臀曲线强烈凸现出来的腰垫(tournure)。更有用棉芯填充的气球型袖子(manches ballons),配合底部张开的大裙子,塑造出风靡一时的剑客造型。这些装置兴致勃勃地营造着华丽夸张的形象,似乎功能性和轻便性对它们而言是另一个世界的词汇。

  拆掉脚手架

  19世纪末,人们对这些束缚的耐受力似乎到了一个极限,法国的时尚写作者开始使用“脚手架”、“可怕的东西”这样的词来形容这些服装的内部装置。尽管如此,所有的变化仍无法跳出束身衣和裙撑的框架,直至20世纪初,真正的变革才开始出现:胸罩(soutien-gorge)和紧身腰带(gaine)的到来,让女人们真正有了束身衣之外的选择。它们让女人的移动能力大大提高,社会风尚也开始转向这种有活力的女性形象。更有趣的是,在1920年前后,帅气、中性、雌雄同体的装扮成为时髦,因此当时的胸罩自然要为平坦的线条服务,甚至要为一些胸部丰满的女人缩小曲线。但40年代海报女郎(pin-up)风格的流行,让束身衣又一次回潮,但毕竟不同于往日的鲸鱼骨或是系带的方式,此时的束身衣更注重细腰、窄身和圆胯之间的平衡,因而坚硬的骨架从身体两侧消失,仅存在于保留着结构感的罩杯之中。束身衣真正的尾声或许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以简·柏金(Jane Birkin)和崔姬(Twiggy)为代表的中性超瘦风格大受青睐,内衣因而越含蓄越容易被人接受。这其中,1959年诞生的莱卡布料也功不可没,它兼具弹性和轻盈的特点使内衣化繁为简,不再是必须被隐藏的“怪物”。

  女人身上的“脚手架”似乎是越来越少了,或者至少是越来越轻了。但时尚工业似乎并不想遗忘昔日的风情,在流行宽肩、倒三角的80年代,以尚塔尔·多玛(Chantal Thomass)为代表的设计师一反胸罩在20年代的低调隐晦和在70年代的功能与极简,用复古的手法使它成为了对女性特征的强调。90年代之后涌现的魔术胸罩(push-up)、连体紧身衣(body)等等,都在致力于将往昔的“脚手架”转换成更美的或是更人性的形式。

  从“袋子”到三角裤

  在人们谈到内衣和对身体线条的塑造时,似乎总会先把男人放在一边。比起女性来,男性内衣的起源似乎考虑功用的成分多一些,修饰的成分少一些。虽然没有女人们的那些束缚与支架,但他们往往要穿上沉重的铠甲征战沙场,一部分内衣的“内”相对的是铠甲而不是外套。展览中最早的关于男性的作品是15世纪战士的短裤,这种短裤的前襟上有一个用填有棉絮的布料缝制的“袋子”(braguette)。厚厚的布料在保护男性生殖器官的同时也起到了彰显的作用。相应的,在一些盔甲上,也能找到留给这个身体器官的空间。由战服演变而来的还有14世纪的一种男式紧身上衣(pourpoint de Charles de Blois)。这种上衣利用层叠和填充棉絮的方法增加男人肩膀和胸膛的体积,同时,腰腹的位置裁剪得很窄,让穿着者呈现挺胸收腹的姿态。这种身姿一直延续到了路易十六时期的男士长外衣上,进一步的变化是腰线以下的后摆要尽量翘起。与同时代穿着鲸鱼骨束身衣和“篮子”裙撑的女人相比,男人的曲线相对地缓和一些,毕竟他们需要工作和大量地走动。

  虽然15世纪的男性就已经有用服装保护性器官甚至彰显男子气概的传统,但是男人们真正开始注重内裤的舒适与美观还是2 0世纪之后的事。“三角裤”(slip)一词1913年才出现在杂志上。1948年Kangourou公司的内裤广告词“终于,一条男人的三角裤”拉开了男性内裤广告的序幕。而Calvin Klein公司1993年推出的美国说唱乐手迈奇·马克(Marky Mark)手握敏感器官的广告,更是挑明了内裤对男人性魅力的张扬。2007年,泳装公司Aussiebum还推出了Wonderjock系列有放大效果的内裤,与Playtex公司的Wonderbra遥相呼应:女人们可以凸显性征,男人们何乐而不为呢?

  内衣作为设计的素材

  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服装的内部装置已经由复杂走向了轻便,在日常的穿着中,它们仍然可以发挥调整身体曲线的作用。在工具性的层面上,它们体现着材料、结构与工艺的进展;在社会性的层面上,它们又反映着人对身体、性别与政治的态度。正是这些丰富的维度,使得内衣或者说这些内部装置成为当代服装设计的好素材。展览的结尾部分是十多件以内衣为灵感的高级时装。其中Commedes Garons的两件作品都颇为有趣。1995年的《身体遇上裙子-裙子遇上身体》(body meets dress-dress meets body)系列中一条白底红格纹的连衣裙似乎是将腰垫做了变形,并一直绕着腰部往前延伸到了侧膝盖的位置。这条被夸大了的腰垫像是一件义肢,识趣地隐藏在布料之内,又不合规矩地凸起在贴身剪裁的连衣裙上,这份矛盾让服装的内与外的边界变得模糊。2012年的《白色戏剧》(white drama)系列中的一条裙子则是将锥形裙撑作为重要的元素,与白色蕾丝结合运用在大裙摆的设计中,试图达到张力与诗意的平衡。还有非常年轻的荷兰服装设计师艾瑞斯·范·赫尔朋(Iris Van Herpen)以束身裙(robe corset)为原型,完全使用三维软件设计,并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一件名为“Mio11”的裙子,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内衣、数字技术与高级时装之间的一场对话。用这件作品结束这场沿着时间轴进行的展览,或许能够促使当代的设计师去思考未来的“内部的装置”会是什么样,而新的技术与材料又能够创造出怎样的身体轮廓。

  文 Article>谢弘 Xie Hong ;图 Pictures>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 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 de Paris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