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手艺人的故乡
- 来源:艺术与设计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尼木,手艺人,拉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10 08:20
提到西藏,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拉萨,对于西藏来说,拉萨承载了太多的东西:西藏最大的寺庙,每年不断前来朝圣的人群,驴友们的聚居地,所有人最爱的八廓街……拉萨,依存于藏族人的宇宙观和精神世界,也存在于世人眼中的历史、记忆和想象之中……而在拉萨的光环下,尼木这个小镇就显得有点微不足道。这个四周被高山与大江围拢的小县城,常年隔绝在历史主流文化之外,在藏史中鲜少记载。地域封闭使尼木的生活形态顽强地保持下来,由此构成一个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都可以自足的生活空间——手艺人就生活在那里。
此刻,站在海拔3900多米的只有一条中央大街的县城中央,阳光灿烂地洒在我的脸上,我眯起眼睛,环顾四周,这里与我看到的其他西藏的县城并无二致,这么一个平淡无奇的地方,怎么会是拥有藏香、藏纸和木雕板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人的故乡?
这时,南京姑娘于淼的来电打断了我的疑问,她已经在自己的藏香工作室门口等我了。于是我快步走去,开始走进这个手艺人的故乡,也开始探寻这里的手工艺之一,藏香。
从藏香开始的手工艺之旅
所有热爱生活的人总是着迷于自然界中最纯朴的味道,秋有秋的味道,春有春的味道,树林有树林的味道,溪流和杂草也都有着自身的味道。当你置身其中,即使闭目不见,单凭这些味道就已知身处何地。于淼就是这样的人。这个南京姑娘从小学画,以前在学校教书,也做过拍卖行的工作,起先是为了学习藏族的造纸技术来到西藏,却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传统的手工藏香工艺, 本来就对香料一直有学习和喜爱的她找到了藏香的传人共同研究开发藏香。
走进于淼的工作室,门边的藏族工人正在裁切制作好的藏香,不远处是一排排整齐的纱网板──上面是已经制作好的等待晾晒的藏香,而在屋子的另一个角落则堆放着各种药材及香料:藏红花、麝香、白檀香、红檀香、紫檀香、沉香、豆蔻、穿山甲 、甘菘、冰片、没药等,旁边放着用来搅拌藏香原料的机器──随着机械化的发展,藏族手艺人已经开始借助一些机械的力量来扩大他们的生产力。
而藏香具体的起源时间也许无法考证,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公元7世纪后,由松赞干布的大臣吞米·桑布扎从佛教发源地印度引入造香技术,并在拉萨附近的尼木发展成极具西藏特色的造香技术。而在传统中,传统上藏区的大部分造香工作都是由藏医来完成,他们将柏树磨泥制成香砖再加入15到40味珍贵藏药制成藏香,不仅在寺庙中有供奉的作用,更多的还有很多医用价值。
藏香在西藏经历了1300 多年的历史。从遥远的过去,一直走到了现在,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无论它在过去的时代是如何传播到这片土地上,也无论有过多少关于它的传说和神话故事,这种由草本植物制作而成的芬芳带给人们无限纯净的遐想。从那时起,在这片雪域的大地上,无论是寺庙、佛塔、山口、河岸,还是百姓家庭,就从来没断过袅袅的香烟。人们把虔诚和祈祷随着烟雾,一同弥漫到空中,芳香四散。
纸中乾坤
告别了于淼的藏香工作室,我与摄影师便前往下一个探访的地点──次仁多吉的藏纸工坊。
从公元8世纪开始,藏传佛教逐渐在雪域高原兴盛。随后的一千多年中,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陆续传入雪域高原,西藏当地也涌现出了众多高僧大德关于佛学的论著,并在这片土地上广泛传播。至今,人们还能读到这些穿越千年的经典。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记录的载体——尼木藏纸。尼木藏纸,是西藏传统三大藏纸之一。它由含毒性的狼毒草及各种尼木县特有的本土配方制成,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不腐烂的特点。它的生产一直处于传统的手工生产阶段,现今仅有尼木县的塔荣镇雪拉村还保存着传统的手工制作。至今仍掌握纸制作的手艺人仅存次仁多吉父子3人。
次仁多吉说,家里祖传的造纸技艺至少已经传承了三代。在那时候,整个雪拉村的造纸业较为发达,村民们在农闲时候制作雪拉藏纸,用于政府庄园的“支差”。由于雪拉藏纸声名远播,次仁多吉老人现在还记得,在雪拉村所属的门噶宗里面,还专门设有检查雪拉藏纸质量的官员。西藏和平解放后,雪拉村的造纸业曾经沉寂了一段日子,因为再不需要“支差”。村民们忙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西藏其他地区的造纸术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而雪拉藏纸则因为两个特殊的原因而存活至今:一是雪拉村是距离拉萨最近的藏纸生产基地。在上世纪国家重视修复古籍、兴办学校之时,藏纸需求量大增,特别是用于古籍修复的雪拉藏纸。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从1987年开始,与次仁多吉签订了藏纸供应合同,合同持续了18年;二是已经融入次仁多吉老人血液的藏纸家族传承,让他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仍然坚持了下来。
木雕板中的信仰
午后,40岁的达瓦和同伴们一起,坐在村里的作坊门口,一刀一刀雕刻着经版。他背后,整整齐齐地码着一人多高的木板,这些从安多“远道而来”的木板,将在不远的将来,刻上《丹珠尔》的经文流传后世。 制作木雕板的木料要求没有结疤,刻版之前,先要把木料放在羊粪里沤软,然后处理过才进行雕刻。匠人在雕刻的时候,一面口颂雕刻的经文一面在没有套字的木板上直接刻写,这工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活动。
院子对面,达瓦的两个儿子从门后探出了头,“他们还在上学”,达瓦说,“等他们毕业了,会把手艺传给他们。”雕刻经版,是达瓦家传的手艺,11岁时,达瓦开始向父亲学习雕刻经版,16岁才出师。“旧西藏社会,木刻印刷品仅供给少数人需求,家里神龛所必挂的唐卡和印有精美神像的印刷品,由于费用太高,大多数家庭都买不起。”
实际上尼木雕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朔到公元7世纪。传说,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为选择建新都的地点,来到拉萨河谷。当他下河沐浴时,见水中放出灿烂毫光。光芒投射到一块岩石上,如彩虹降临,在对面岩石上显出六字大明真言。松赞干布得此吉兆,遂请工匠将自然天成的佛像在石头上镌刻出来,然后在拉萨河谷建立新城。从此,石刻便成了西藏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此后,该技术被转移到雕刻在木板之类的材料上,发展出刻板印制经书和医学、天文历算等典籍。现在,西藏所有山口悬挂的经幡,都是用木雕版印制的。
曾经有人说过,“手艺,是尼木人的灵魂”。对于尼木人来说,手艺是一种营生,而这营生却可以成为艺术。不管是藏香、藏纸还是木雕版,所谓的“尼木三绝”实在为虚指,尼木人擅长的手艺不止这些。这是一个手艺人的故乡,有待后来人挖掘出更璀璨的光芒。
文 Article>九月 September;图 Pictures>周雨尘 Zhou Yuchen,菩珠香坊 Puzhu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