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洁对话朱锫:品质,构成纯粹的基础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杨明洁,朱锫,品质
  • 发布时间:2013-10-10 08:26

  朱锫

  当代著名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硕士。2005年创建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朱锫是中国美术馆及文化建筑设计领域中影响最大的建筑师之一。他先后应古根海姆艺术基金会的邀请设计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馆,及阿布扎比古根海姆艺术馆。

  被美国赫芬顿邮报选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5位(50岁以下)建筑师之一”,被美国Architectural Record杂志评为“全球设计先锋”,被英国Wallpaper杂志授予“库瓦西耶 设计奖”。担任欧洲最重要的建筑奖,“密斯凡德罗奖建筑”奖评委。作品先后在威尼斯双年展,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并且作品模型与装置先后被世界知名美术馆收藏。

  杨明洁

  著名产品设计师,YANG DESIGN设计总监,德国工业设计硕士,曾任职于慕尼黑西门子设计总部。

  囊获了包括五项德国红点奖以及德国iF、日本G-mark、美国IDEA奖、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银奖在内的五十多项设计大奖,并担任了iF中国设计大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大赛评委。其作品展出于全球各大设计展与博物馆。

  近二十年在设计界的坚持与卓越表现,也使他成为了众多国际顶尖品牌与包括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在内的文化公益机构的合作伙伴。从茶具到飞机内舱,从家电到公共设施的多个产品邻域均有精彩作品呈现,“创造完美用户体验”是其坚持的设计哲学。

  2005年创办YANG DESIGN(杨明洁设计顾问机构),迄今为中国首屈一指的产品策略与设计顾问机构。

  Q=杨明洁;A=朱锫

  Q>在朱锫的作品中,有很大部分是美术馆及文化建筑,他是中国在此领域中影响最大的建筑师之一。或许是因为我的产品设计身份,我会关注到朱锫的作品有几个特点:一是纯粹,单体建筑形式上与材料运用上的纯粹;二是品质,这一点在很多中国本土建筑师当中比较难掌握的,因为一个建筑从概念生成到实际建成,事实上需要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去支撑,而在中国,这一套体系是不成熟的。很多建筑师的作品到实地看会吓一跳,。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想问朱锫先生,在你的设计过程是如何确保设计的品质能最终落实到建筑的实体中?比如一个创新的概念要成为现实,或许就需要有创新的材料,以及工艺去支持?或许可以用某个案例说明。

  A>纯粹这一点是我个人的偏好,内心崇尚极少主义艺术,极少是我的审美情趣的基础。品质是我的终极目标之一,不仅停留在想象之中,而是贯彻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和建成之后。以OCT设计博物馆为例,它的纯粹构成了外部空间的“少”和内部空间的“多”。蕴藏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外部有形,内部无限”,中国的传统城市,建筑,园林都是这样,在外面看是极少的一道墙,内部却是重重叠叠水平院落空间,无限延展。

  品质是构成纯粹的基础,这是极少主义艺术的基本逻辑与特征。我在着手构思之前,不仅对建筑纯粹性充满了幻想,同时对建成后的品质也同样充满了想象,建造与细节自然成为设计过程中的主要线索,所有工作都是对幻想中品质的追求。不管建筑的风格是粗犷、放荡不羁或是温和内敛,品质始终是通道,是建筑与人,与环境沟通的通道。中国的现实是速度,但速度不是低品质的借口。

  Q>在产品设计中,我们会研究一个好的产品如何实现完美的用户体验,我想在建筑中是否也同样要思考这个问题?人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该不仅限于视觉层面,你是如何去面对,又如何去解决的?

  A>现在的用户体验的概念已被重新定义了。比如说我手中的茶杯,它不仅是用来喝水的,它还代表了一个人的趣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他就不只是简单的去使用它,还会欣赏它。同样建筑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功能,但是能留在人们记忆力的那一部分恰恰不是它的基本功能,而是超越基本功能之外的艺术感受。

  Q>关于设计的国家性,关于传统与创新,这个问题或许很多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设计师看来,并没有必要刻意去强调。我个人也觉得这应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无论是建筑还是产品,都应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价值,否则留在博物馆就可以了。比如宗教建筑,佛教的庙宇,天主教的教堂及基督教的教堂,就因为其教义的不同,导致从古代到现代,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建筑形式,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并如何在你的作品中去实现你的主张的?

  A>我认为当代文明是建立在东西方文化互相借鉴的基础之上的。我反对国家性,这是狭隘的不自信的反应。现代文明越高的地方,越少体现民族的特征,现代文明越低的地方,越倾向于用过去的文明象征自己。比如说上海的世博会,中国馆的斗拱和英国馆的种子,斗拱象征着中国,种子象征着世界。这种狭隘与宽博的对不,令中国人汗颜。

  我喜爱传统,赞叹传统,但它不是今天,它不再真实。举例来说,蔡国强的四合院改造的设计过程中,凝固老的,注入新的,是我们处理新与旧的关系。让老的凝固,是对它最大价值的保护。它就像历史记忆的存储器,可让人们跨越时空。注入新的,与老的不混淆。但它形式却抽象于传统四合院,同时,它金属表面的漫反射使老建筑映射在自己身上,表现的很谦逊,融化在老的环境里面,这种谦逊不是把建筑做成老的,而是以新的姿态与老建筑融在一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