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rit 昔日大牌的自省之路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Esprit
  • 发布时间:2013-10-16 16:07

  在我上大学那段时期,Esprit是当时很多大学女生心目中的超级大牌,最疯狂的能为一件风衣两个月不吃肉。款式新颖、穿着时尚、面料考究,是当时大学众多粉丝们钟爱Esprit的原因。可逐渐地,很多曾经的Esprit控们在商场的Esprit专柜仔细挑选了一圈,却越来越有种“不知看什么好”的感觉。

  比如Esprit一件普通款长袖针织衫,365元的标价让曾经的粉丝颇觉不值。因为差不多的品牌,ZARA样式更时尚,H&M种类更多,优衣库性价比更高。Esprit是跟不上流行,降不下价格。

  曾经的时尚大牌日渐衰落

  2012年位于上海中信泰富广场的Esprit旗舰店被报道关张撤柜,取而代之的是香港时装零售店I.T。Esprit中信泰富店面积达千余平方米,已在南京西路经营了12年,这家旗舰店2001年正式开业,开业之日,甚至邀请到张国荣、梅艳芳、林忆莲等大牌明星捧场,如今黯然离开,令许多忠实粉丝唏嘘不已。十年前,Esprit在不少当时的年轻人眼里是奢侈品牌,伴随着每况愈下的经营业绩和日益上涨的租金压力,是导致店面关张的重要原因。

  一个品牌的衰落,资本市场往往是最直观的表现。Esprit母公司思捷环球盈利能力连续三年下滑,3年间股价跌幅超过90%,自2007年以来,Esprit股价已由最高位的130港元跌落到如今的13港元,市值由1700亿港元缩水到不足160亿港元。自上市以来股价连续上涨47倍的大牛股思捷环球(00330,HK)如今却面临被踢出蓝筹股的命运。根据思捷环球最新的盈利情况来看,思捷环球2012-2013财年将面临上市10年以来首次亏损,亏损额度将超过30亿港元。曾经的盈利能力可比肩国际一线品牌的思捷环球,今年出现了上市以来最差的业绩。

  面对H&M、ZARA等新兴“快时尚”品牌近两年的快速扩张,一批曾经的时尚大牌们正遭遇集体“滑铁卢”,Esprit便是其中之一。

  “Esprit本质上是个强大和有利润的品牌,但该品牌在过去数年逐渐失去灵魂,品牌的优良传统被忽略,顾客凝聚力正在流失。”思捷环球在财报中如此自我评价。

  管理层动荡加速颓势来袭

  Esprit品牌1968年诞生于美国旧金山,而真正将它全球化的却是中国人邢李源。

  1972年,邢李源成为Esprit的代理商,成立了思捷远东有限公司,主要负责Esprit亚洲地区的业务,并将此部分业务和资产于1993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之后思捷远东陆续收购了Esprit在澳洲和欧洲的品牌管理权和业务,并在1996年买下Esprit美国63%的股权。1998年,公司在伦敦交易所上市。

  1997年,思捷远东有限公司收购WTL持有的Esprit私有业务,公司更名为“思捷环球控股有限公司”。2002年,思捷环球收购剩余股权,Esprit成为全球统一管理运营的品牌。至此,Esprit搭建起其全球时尚服装帝国,成为全球时装领域优雅的舞者,引领着全球趋势。

  然而,在这一切背后却隐藏着巨大危机,点燃这一危机的导火索恰是缔造者邢李源。从2003年开始,邢李源陆续减持思捷环球的股份,期内持股量由42%大幅减至1.79%。2008年,邢李源辞去思捷环球的所有职位,同年,思捷环球的财务总监、执行董事等不断辞职,一场人事风暴席卷思捷环球。随后,一直追捧思捷环球的一家美国基金也开始突击减持,Esprit的行业地位开始滑落。

  而这一人事动荡风波并未就此平息,2011年12月,思捷环球首席财务长周福安宣布辞职,并于2012年6月初离开公司。2012年6月12日和13日晚间,思捷环球接连发布公告,宣布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范德施和董事会主席Hans-JoachimKorber辞职,董事会主席将由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柯清辉即日接任。

  与管理层接连不断的持续动荡相伴而来的是经营业绩的不断下滑,持续下滑的市场业绩触发了众多投资者的不满,并倒逼公司进行战略转型。

  衰落之谜

  创始人离开固然对企业打击巨大,但一家成熟的企业难道会如此不堪一击吗?其实看似稳健的背后,由于业务、渠道和产品策略失败,才是最终引发Esprit的市场快速衰落的真正原因。

  一直以来,Esprit的业务中心一直在欧洲市场。2007年,Esprit欧洲地区的销售占其全球业务的86%,直到2010年这个占比还在83%以上。正是基于此Esprit将亚太区和北美区都归并到了欧洲的行政级别之下,并形成了“made in China,sold in Europe”的模式。但严峻的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美债务危机的蔓延,欧洲市场需求相对受影响,且欧元的相对贬值也大幅拉低了Esprit的欧洲营业额,特别是在ZARA、H&M、C&A等快时尚品牌大行其道之时,Esprit的商业模式之殇日渐凸显。

  定位偏差、缺乏时尚感以及对中国市场和需求的漠视也是引发Esprit危机的关键诱因。Esprit的定位仅仅是一个中产品牌,远没有形成奢侈品牌那样的传统和独特风格;而相比快时尚品牌,它的设计又太过单一,既没有办法领导时尚潮流,也很难符合不同区域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在服装市场重镇--中国市场,Esprit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发展相对迟缓,直到2011年,Esprit中国的销售额才占其全球销售的11%,其市场颓势也无法抵挡。

  此外,Esprit渠道模式陈旧,不能快也不能大。从渠道角度看,如今Esprit的渠道模式仍然单一,以零售和批发为主,直营零售多依赖于商场。虽然也有少量大型旗舰店的设立,但多种零售业态的交叉反而给它带来了高昂管理成本,复制性较差。原本具有先发优势的Esprit受多业态、多子品牌运营方式的拖累,表现在零售店面上,己做不到上千平方米的“大店模式”,在供应链效率上也达不到“快时尚”要求。

  漫长的自省之路

  在2011-2012年年报中,思捷环球承认Esprit品牌稍微失去活力导致顾客流失。为了扭转这一颓势,思捷环球前任行政总裁范德施在2011年9月宣布为期四年的转型计划,计划耗资超过185亿港元,范德施也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重建了管理团队。

  2012年,思捷环球对外发布消息称将有计划地结束其在北美地区的全部业务,合理化其欧洲业务。这意味着,其已经彻底开启了渠道及业务战略调整的新时代。此前,为实施四年转型计划,思捷环球已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完成长期亏损的北美洲零售业务的剥离;2011年确定了新的品牌代言人,聘请全球收入最高的模特儿吉赛儿作为品牌代言人,开设新的概念店,精简业务机构,以重塑品牌定位等等,力求通过品牌重塑战略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

  一方面,作为业务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扩大在中国内地的渠道以及品牌投入成为重中之重。根据公司业绩报告,2010至2011年营业额为337.67亿港元,其中中国内地的销售由前一年的7.93亿快速涨至26.75亿港元,成为集团第二大销售来源地,区内门店销售增长已达2.7%,大幅跑赢欧洲市场。

  另一方面,大刀阔斧重组渠道。由于此前渠道相对单一,以零售和批发为主,Esprit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销售渠道多元化。一般而言,快时尚品牌都将销售额的5%投入到市场中,而此前Esprit的这个比例仅为2.5%,公司表示今后将不断加大在渠道方面的投入,扩大特许加盟力度。

  此外,革新设计也是Esprit未来的改革重点。为此,Esprit邀请阿迪达斯现任副总裁李冠仪出任中国区新领导。李冠仪早前已经取得了服装设计的学士学位,这或将有助于其引领Esprit团队实现全球化的差异化产品设计。

  正当公司的185亿港元四年重塑品牌计划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连续的人事变动,尤其是前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范德施的离职,最终给转型计划带来了空前的风险。转型计划原本将年销售增长目标定为8%-10%,但2012-2013上半财年却录得13%的负增长;经营利润率目标原定为15%,但上半财年也录得负数;内地业务的表现亦不尽人意,集团不得不延迟扩张计划,且有可能调整经营方向。

  去年刚刚走马上任的新执行总裁马思浩还提出了新转型计划,该计划实施时间为2014-2016年,该计划以有效管制成本为主,目的为帮助公司恢复盈利能力。计划实施的同时,公司将在缩短供货时间、提升试点店销售方面有所改善。管理层预计该计划实施之后,预期复苏将由2016年开始。

  从近年来全球时装品牌的发展历程看,Esprit的业务发展、渠道以及产品战略均备受业内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Esprit寻求战略转型算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荣誉之战。且不论最终结果如何,但Esprit主动求变的战略转型之路为部分企业提供了些许借鉴。

  栏目主持 图片提供:陆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