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流动的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2-08 14:00
“世界是平的”论断精彩而深刻。但就当下而言。还远没有达到那么平,故而由不平所产生的流动形态存在于现今世界的很多角落。
1月10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由高邦仁、王煜全主编的《流动的世界》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现场交流出我意料的热烈。这本书,我觉得值得推荐。
认识流动的世界很重要
前段时间,《世界是平的》很流行。说“世界是平的”,不如说“世界是流动的”更加确切。世界因为流动而变平,但在世界还不那么平的地方,流动依然存在。认识流动的世界很重要。
首先,流动的世界是数字化生存的2.0版。我提到胡泳翻译的《数字化生存》,那时的数字世界,是不流动的世界。我们整天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地看世界变化;我们坐着不动地改造世界,颈椎都弄出职业病了。今天的数字世界,是流动的世界。手机随着我们移动,信息随着我们移动。因此,流动的世界变得对数字化重要起来。
其次,流动的世界是变化的世界。移动互联网只是一个技术现象,但最终会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世界的态度。流动的世界与不流动的世界,最大的不同,是对待变化的根本立场不同。在一个不流动的世界中,人们习惯一百年、一千年也不发生变化。但在一个高度流动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变化的。因此在不流动的世界中,认为不变是永恒的,变是一种扰动,最终会回归不变的基准;而在流动的世界,人们会认为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只有变的本身是不变的。最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已习惯了变化。到欧洲小镇去,问人家小镇怎么还同十年前一样,一点没变化。人家就反感地说,这里又不是中国,怎么能十年就变了呢。现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同清代时比,已经倒过来了。是我们习惯变,欧洲不习惯变了。明天的变化比今天的变化还大,因此认识流动的世界非常重要。
第三,流动的世界是明天的世界。以时间为标准,过去的世界是不再流动的世界,未来的世界是流动的世界。我看现在的图书中,还是以关注不再流动的世界为多。中国人对不再流动的世界,有一种病态的喜好。什么康熙、乾隆、小燕子,跟你有什么关系?大家都关心曹操墓,那其实就是一个不再流动的世界(盗墓的除外)。美国人在这点上比较好,说“明天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的名言)。看了《阿凡达》,相信都会对美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想像力所震撼。整天关心曹操墓,还不如多关心关心明天该怎么生活、工作。流动的世界,就是明天的世界。流动的世界,才是重要的世界。
认识流动的世界就是认识人自己
伟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60岁的时候,被流动的野狗吃掉了。随着野狗带着他在世界上到处“流动”,他的名言“一切皆流(Pantarhei)”,传遍了世界。
今天,我们不在野狗肚子里,也一样能体验到一切皆流。因为我们现在已身处流动的世界。
正如《流动的世界》指出的:“随时随地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创造,世界以我为中心,我也在改变世界”,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对移动互联网生活本质的概括。世界可以是平的,是弯的,但未来的世界终将变成无缝的和流动的。面对可能改变自己命运和生活的这道门,每个人都需要做好准备。
“飞矢不动”是在中移动产生前,关于移动原理的最早描述。箭在飞,但相对每一个瞬间的位置,都是静止的,所以箭相对不动。把箭换成手机,就是说,人在不断移动,手机贴在人身上,所以手机相对不动。所以中移动的最高境界广告应该是“手机不动”,意思是手机已经卖出去了。
对于人来说,抓住了手机,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能始终贴在变化之上。因为信息流与我们同在。世界与我们同步变化,我们与世界同步移动。
“飞矢不动”说的是流动的世界中不变的一面,与“不变”、“不动”对应的,是变动不居的差异。飞矢在每个此时、此在,都是不同的。变的本身不变,反过来理解,就是一切皆变。变就意味着差异。
德里达造出“延异”(ladifferance)这个词,来表示象流一样延续着的差异,或由所有差异联成一体的流动。过去人们一般把“同一”理解为流,德里达的创造在于把“差异”理解为流。
一位美术家从移动的观点理解延异说:“移动焦点”的说法类似于结构主义语言哲学上的“延异”概念。这令人想起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移步异景”这个审美标准。比如苏州园林,一步一景,移步异景。意思是说园林形态千变万化,每走一步,看到的山、水、树、亭都会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而组合成一幅新的、不同的画面。永远不会让人感到单调。
移动互联网的世界就是这样,每走一步,这个世界就会发生与前一步不同的一点点变化。虽然信息流一直伴随我们,但信息内容却时时在更新。
信息之流,就是差异之流。因为信息就是熵,熵就是差异。信息就是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两次踏进的,虽然是同一条信息河流,而河水的“内容”完全是不同的。
推而广之,这个世界正在以变异作为新的本质,异质性、不确定性,风险、个性化、差异性等等,都是延异的不同表象。进入流动的世界,意味着进入一个不确定、高风险而千变万化的世界。
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流动的世界》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讲各式各样的故事。不会看的人,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会看的人,将从中悟到流动的世界的根本,思考自己该何去何从:是硬扛着,还是顺应它。
书中“世界以我为中心,我也在改变世界”这句话说得非常好。把“我”摆进流动的世界,恐怕就应该是这样一个态度。当你抱着“变的本身不变”这样一种适合流动世界的世界观时,世界将以你为中心,因为你在变化的根上适应世界、改变世界。
某报的一位记者曾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将来一切都不停变化,什么都不确定,到处都是风险,下一代人多可怜呀。我回答她说,你看海鸥,直接站在浪上,跟着浪一齐起伏,她并没感到什么不确定,反而象飞矢不动一样,觉得自己稳稳当当的。海鸥反而会觉得不随变化而变的人好可怜:站在岸上傻呆呆的,又不下来玩,一点戏水的乐趣都没有。下一代人就会这样看我们现在二三十岁的“老人家”。
流动的世界给下一代的最大礼物,就是丰富多彩。不流动的世界,好比美国现代舞大师邓肯论婚姻时比喻的,好比进了人生这座大楼,一生只进一个房间;而在流动多变的世界中,一个人可以选择进入人生大楼中所有不同的房间。我们这一代人,一生按同一个轨迹,只活一辈子;下一代人可以在同样时间活一百辈子,活出多重自我,不同人生。
……
1月10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由高邦仁、王煜全主编的《流动的世界》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现场交流出我意料的热烈。这本书,我觉得值得推荐。
认识流动的世界很重要
前段时间,《世界是平的》很流行。说“世界是平的”,不如说“世界是流动的”更加确切。世界因为流动而变平,但在世界还不那么平的地方,流动依然存在。认识流动的世界很重要。
首先,流动的世界是数字化生存的2.0版。我提到胡泳翻译的《数字化生存》,那时的数字世界,是不流动的世界。我们整天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地看世界变化;我们坐着不动地改造世界,颈椎都弄出职业病了。今天的数字世界,是流动的世界。手机随着我们移动,信息随着我们移动。因此,流动的世界变得对数字化重要起来。
其次,流动的世界是变化的世界。移动互联网只是一个技术现象,但最终会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世界的态度。流动的世界与不流动的世界,最大的不同,是对待变化的根本立场不同。在一个不流动的世界中,人们习惯一百年、一千年也不发生变化。但在一个高度流动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变化的。因此在不流动的世界中,认为不变是永恒的,变是一种扰动,最终会回归不变的基准;而在流动的世界,人们会认为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只有变的本身是不变的。最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已习惯了变化。到欧洲小镇去,问人家小镇怎么还同十年前一样,一点没变化。人家就反感地说,这里又不是中国,怎么能十年就变了呢。现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同清代时比,已经倒过来了。是我们习惯变,欧洲不习惯变了。明天的变化比今天的变化还大,因此认识流动的世界非常重要。
第三,流动的世界是明天的世界。以时间为标准,过去的世界是不再流动的世界,未来的世界是流动的世界。我看现在的图书中,还是以关注不再流动的世界为多。中国人对不再流动的世界,有一种病态的喜好。什么康熙、乾隆、小燕子,跟你有什么关系?大家都关心曹操墓,那其实就是一个不再流动的世界(盗墓的除外)。美国人在这点上比较好,说“明天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的名言)。看了《阿凡达》,相信都会对美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想像力所震撼。整天关心曹操墓,还不如多关心关心明天该怎么生活、工作。流动的世界,就是明天的世界。流动的世界,才是重要的世界。
认识流动的世界就是认识人自己
伟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60岁的时候,被流动的野狗吃掉了。随着野狗带着他在世界上到处“流动”,他的名言“一切皆流(Pantarhei)”,传遍了世界。
今天,我们不在野狗肚子里,也一样能体验到一切皆流。因为我们现在已身处流动的世界。
正如《流动的世界》指出的:“随时随地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创造,世界以我为中心,我也在改变世界”,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对移动互联网生活本质的概括。世界可以是平的,是弯的,但未来的世界终将变成无缝的和流动的。面对可能改变自己命运和生活的这道门,每个人都需要做好准备。
“飞矢不动”是在中移动产生前,关于移动原理的最早描述。箭在飞,但相对每一个瞬间的位置,都是静止的,所以箭相对不动。把箭换成手机,就是说,人在不断移动,手机贴在人身上,所以手机相对不动。所以中移动的最高境界广告应该是“手机不动”,意思是手机已经卖出去了。
对于人来说,抓住了手机,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能始终贴在变化之上。因为信息流与我们同在。世界与我们同步变化,我们与世界同步移动。
“飞矢不动”说的是流动的世界中不变的一面,与“不变”、“不动”对应的,是变动不居的差异。飞矢在每个此时、此在,都是不同的。变的本身不变,反过来理解,就是一切皆变。变就意味着差异。
德里达造出“延异”(ladifferance)这个词,来表示象流一样延续着的差异,或由所有差异联成一体的流动。过去人们一般把“同一”理解为流,德里达的创造在于把“差异”理解为流。
一位美术家从移动的观点理解延异说:“移动焦点”的说法类似于结构主义语言哲学上的“延异”概念。这令人想起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移步异景”这个审美标准。比如苏州园林,一步一景,移步异景。意思是说园林形态千变万化,每走一步,看到的山、水、树、亭都会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而组合成一幅新的、不同的画面。永远不会让人感到单调。
移动互联网的世界就是这样,每走一步,这个世界就会发生与前一步不同的一点点变化。虽然信息流一直伴随我们,但信息内容却时时在更新。
信息之流,就是差异之流。因为信息就是熵,熵就是差异。信息就是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两次踏进的,虽然是同一条信息河流,而河水的“内容”完全是不同的。
推而广之,这个世界正在以变异作为新的本质,异质性、不确定性,风险、个性化、差异性等等,都是延异的不同表象。进入流动的世界,意味着进入一个不确定、高风险而千变万化的世界。
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流动的世界》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讲各式各样的故事。不会看的人,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会看的人,将从中悟到流动的世界的根本,思考自己该何去何从:是硬扛着,还是顺应它。
书中“世界以我为中心,我也在改变世界”这句话说得非常好。把“我”摆进流动的世界,恐怕就应该是这样一个态度。当你抱着“变的本身不变”这样一种适合流动世界的世界观时,世界将以你为中心,因为你在变化的根上适应世界、改变世界。
某报的一位记者曾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将来一切都不停变化,什么都不确定,到处都是风险,下一代人多可怜呀。我回答她说,你看海鸥,直接站在浪上,跟着浪一齐起伏,她并没感到什么不确定,反而象飞矢不动一样,觉得自己稳稳当当的。海鸥反而会觉得不随变化而变的人好可怜:站在岸上傻呆呆的,又不下来玩,一点戏水的乐趣都没有。下一代人就会这样看我们现在二三十岁的“老人家”。
流动的世界给下一代的最大礼物,就是丰富多彩。不流动的世界,好比美国现代舞大师邓肯论婚姻时比喻的,好比进了人生这座大楼,一生只进一个房间;而在流动多变的世界中,一个人可以选择进入人生大楼中所有不同的房间。我们这一代人,一生按同一个轨迹,只活一辈子;下一代人可以在同样时间活一百辈子,活出多重自我,不同人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