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花钱的政府不是好政府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3-08 10:50
  “两会”开始第一天,一件小事就引来了大争议。据政协委员张晓梅在其微博上透露,“委员报到时每人领到一部新电脑,和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电脑用完后不用再归还。”有好事者立即做了测算,仅给“两会”代表委员发笔记本电脑一项,就让“两会”增加约1000万的成本,认为这是政府乱花钱之举。

  给“两会”代表委员配发笔记本电脑,政府自有其逻辑,比如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既节约资源又提高会议工作效率,也许还能“拉动内需、支持民族品牌、提高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能力”。更何况去年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后,财政收入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国库充裕,花费区区1000万,给辛苦参会的代表委员们改善一下办公条件,也算是“让利于民,以人为本”。

  不过,老百姓对这种逻辑并不买账,网络舆情讥讽一片,张晓梅也很快意识到“泄露了天机”,知趣地删除了其微博上的相关言论。

  政府的花钱冲动,不仅体现在一台笔记本电脑上。大到去年的4万亿投资,小到年初江西省地方党政一把手的电话拜年,政府部门总是能想到各式各样的方法,“为老百姓花钱”并且“把钱花在刀刃上”。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一直高于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速,但却总是能听见各级政府在喊捉襟见肘。不久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新闻发布会中,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表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将于2012年占到GDP总量的4%,但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不小,原因在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足。这是否意味着,要增加教育经费的支出,又需增加税收以提高财政收入?

  财政收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取”和“用”的度该如何把握,是需要讨论的问题。现代政府存在的意义,缘于一部分社会必要的公共服务,即无法靠市场手段解决,人们也无法自给自足,因此需要建立以非盈利为目的的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向大众收取一定的资金,用于服务大众。但这种“取”和“用”需要以“必要的公共服务”为底线,如果人民自己、企业和市场能办的事,政府就可以不办。

  反观一些政府机构,总爱把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讨论引导到怎么花钱、如何花好钱上,碰到问题就寂寞难耐,打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旗号,出规划、开税源、谈融资,不顾民众和市场的需要,一厢情愿地当家作主大把花钱,热情之高、手笔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殊不知这种“爱花钱”的习惯一旦养成,钱再多都供养不起,就像爱消费的贵妇,橱柜里永远缺少一件大衣。

  为何一些政府机构总是“爱花钱”?我们认为,首先是政府错误理解了其职能定位,把首要目标放在追求GDP成果上,而非着力于提高社会的公平和效率,维护人民权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花钱”总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长期以来某些官员们把“民主”理解成“为民做主”,视自己为人民的父母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替“子民”花钱理所应当。当然还有上不得台面的潜规则,一些当权者,看到政府花钱中存在的利益缝隙,今朝花钱权在手,他日获益就不难,在“为民花好钱”的掩护下高歌猛进,大搞利益输送,滋生贪污腐败。

  需要澄清的是,我们不是反对政府花钱,而是提醒政府不要“爱”花钱,不爱花钱的政府未见得是好政府,但爱花钱的政府一定不是好政府。我们不能因为某个或者某届政府花好钱了、花对钱了,就认为政府爱花钱是件好事。在财富分配的过程中,负责花钱的人总是容易成为最大的获益者,因此当人民给了政府花钱的授权,政府就更应该在花钱上自律,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以多花钱才能办事为耻。如果只有靠充裕的钱才能办好事,那公务员们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政府中又要那么多“能人”干吗呢?

  政府的花钱情结,不能只靠“公共道德”来约束,还应该在制度层面上加以限制,各级政府应该尽快将财政收支的细节公之于众,让每个公民都有权对政府花钱进行监督。2009年10月,广州市财政局开政府预算透明之先河,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当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从而赢得一片赞许。此事虽出人意料,但却是政府本分之举,唯有官方透明,公众参与,政府花钱才能渐显效率。

  社会财富总量有限,政府要花钱多了,老百姓的口袋势必就干瘪。过去数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远小于财政收入增幅、贫富分化和国富民穷的现象日趋明显,已经说明,如果政府太爱钱、太爱花钱,最终将会损害到民众的利益。政府应该懂得,市场能比他们更有效率地分配资源,放权让利才是社会和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良方,一旦有可能,就应该将更多的社会财富让渡给民众来支配。

  穷人的孩子会当家,政府只有学会“克己复礼”,学会如何在“拮据”中工作,才能用更少的人、花更少的钱,为老百姓提供更实在的公共服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