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借势”的管理智慧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管理
  • 发布时间:2014-08-26 16:21

  发掘“人才的专长”

  齐国的一位著名辩士淳于昆一天之内推荐了七个贤士给齐宣王,于是齐宣王就说:“寡人曾听说在千里之内倘若能找到一位贤士,贤士就很多了。如今,你在一天之内给我推荐了七个贤士,那么贤士不就太多了吗?”淳于昆说:“话不应该这么说。羽毛相同的鸟才会聚在一起,脚爪相同的野兽才会走在一起。在低洼的地方去寻找柴胡和桔梗,则费一辈子的时间都无法找到,但是到泽黍与梁父两座山之北面寻找,则柴胡与桔梗将多到必须用车来装载。天下的事物都是同类相聚,我也算是贤这一类的,君王要我举荐贤士,这件事对我来说,就像到河里去提水,用火石去打火一样容易。”

  不论是治理国家还是经营企业,只要经营者能够重视贤才的发掘,贤才的网罗与贤才的重用,贤才将不断的引进贤才。只有引进和发掘贤才专长,才会被企业领导“借势”。美国钢铁之父卡内基是被公认为最善于用人的人。他知道如何去发掘贤能的人;发掘了贤能的人之后,他会任用他们;任用之后,他会推心置腹地信赖他们。所以,他的墓碑刻着: “墓内躺着的是一位知道选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来为他服务的人”。

  正如有高峰必有深谷那样,有长处的人必有短处,而且才华愈出众的人,其短处越严重。要借势一个人的长处时,根本不可能不接纳 (或不忍受)这人人的短处。因此, 严格说来,企业组织中实际拥有的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能干的人”!用人的基本原则在于借助并发挥人之长处,而不在于回避人之短处。人才是用来做事的,而非用来投领导之所好。经营者需要根据企业组织各种机制,让人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并且让人的短处受到中和,从而减少其危害程度。

  管控“过程正当其时”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如果您当政于齐国,您能够取得像管仲那样的成就吗?孟子说:你们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如何有本事,而不研究当时各国的形势,那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要知道,就是武王、周公那样的明君贤相,遇到不利的形势,也同样治理不好国家。所以,这正如你们齐国人说的:“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有智慧,也不如很好地运用形势;就算是你有好的犁锄,也不如等待农时再耕作。

  儒家的这句名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类对水的流动规律的认识及其自觉运用的自然描述,比如说,“水到渠成”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推而广之,也就是“功到自然成”。它既反对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观蛮干,也否定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消极无为态度。“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这里的“智慧”,自然是指人的知识和能力结合而形成的聪明才智,而所谓“势”,就是客观事物运动的基本趋势、方向等等,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管理者均认同这样的一个理念:最好的控制便是避免失去控制。而在借势中的过程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就借势控制所试图发挥的效果而言,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企业组织之所以多重视事后控制与事中控制,而疏于事前控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消极回应之心理非常强烈,以致凡事均抱持“般到桥头自然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二是为事后控制及事中控制所做的“付出” 或“奉献”,不但昭彰在目,而且容易赢得喝彩,可是为事前控制所做的“付出”或“奉献”,却非一般人所能理解,也非一般人所能察觉。

  孙子认为,战略的最高准则是以“势”取胜,而不是苛责部下,以苦战取胜。他并未给“势”下定义,而是巧借自然现象作比喻,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意思是说,激流飞下,能够冲走石头,正是因为迅猛的水势所造成的,所以成语中有“势不可挡”一说。善于借势者,一顺百顺事事如意;不善取势者,处处制肘举步维艰,凄风苦雨。没有势就没有利,没有利就没有势。正所谓:理有所至,势所必然;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完)

  文 王运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