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添火”钢铁电商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对于发展正火的钢铁电商来说,无疑是再添了“一把火”。

  在2014年7月28日,国务院首次为扶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其中,明确了包括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才服务和品牌培育等11个重点领域,为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指导意见》分别提出了每个重点领域发展的主要任务。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指导意见》就指出,要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

  “在大宗商品里,钢铁行业的电子商务眼下发展得最为火热,《指导意见》的出台无疑从政策层面给其发展又添了‘一把火’。”生意社分析师何杭生说。

  当钢铁遇见电商

  电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并不是个陌生的名词。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电商的发展正逐渐根植于我们平常的消费中。国内一批消费品领域的第三方电商,通过扁平化的信息平台压缩消费品长链条渠道,节省中间费用,以更低的商品价格吸引客户,获得了巨大成功。

  也正是因为电商在消费品领域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市场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遐想。尤其是在20世纪末的美国钢铁行业,由于受到日韩钢铁业的迅猛发展和中国钢铁业崛起的影响,美国钢铁行业的风光不再。为了唤起美国钢铁行业的复苏,钢企与电商的联姻开始孕育。

  然而,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追捧之后,国外大多数的钢铁电商却呈现出昙花一现的态势,不少曾风光一时的钢铁电商平台纷纷退出历史舞台。2001年,美国的Metalsite作为曾风云一时的钢铁电商资金告急,2005年,该网站被迫彻底关闭。而由三星、嘉吉钢铁等巨头联合投资的GSX,仅仅上线一年就于2002年宣告破产。

  在同一时期,中国的钢铁行业虽然也开始出现企业试水电商,但与国外发展历程不同的是,从2000年试水开始一直到2012年,中国钢铁电商的发展十分缓慢,一直未能出现代表性的企业。

  然而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钢铁电商开始呈井喷式增长。虽然目前还未有一份足够权威的数据说明国内有多少家钢铁电商,但从各方已经公布的粗略统计来看,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应该已经接近200家左右。其中有近一多半的钢铁电商是在2013年之后出现。

  而且,其中不乏行业巨头和大牌资本的身影。2014年5月20日,国内最大钢铁贸易商之一的五矿发展正式启动了鑫益联电商平台。而在此前的2014年初,风投界的巨头曾成功投资新浪、阿里巴巴等互联网科技企业的红杉中国和雄牛资本等也现身对“找钢网”的投资。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仅工信部长期跟踪的钢铁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就多达30多家。

  事实上,钢铁电商之所以会呈现井喷,一方面,是因为巨大的市场诱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钢材产量突破10亿吨,整个钢铁业的流通规模总量超过10万亿。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市场的倒逼,一直以来,在中国钢铁产业链中,流通环节都是最为薄弱的一环。从钢厂到终端客户,需要经过区域总代理、一级代理商和二级代理商等层层分销,冗长的钢铁流通链带来的是销售成本的居高不下。

  但由于此前中国钢铁行业正处在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整个钢铁流通环节都存在高额的利润,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去提高生产效率的需求并不强烈。

  “直到近几年,当钢铁企业生存日渐窘迫的情况下,行业的求变诉求,使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告诉记者。面对钢铁行业“寒冬”困境的倒逼,以钢铁电商的发展来触发对钢厂定价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已逐渐成为业内的共识。

  识别钢铁电商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钢铁行业之所以会与电商结合,都是在行业被逼入绝境下的变革。

  2012年爆发的钢贸危机,更使钢铁企业意识到,当钢铁行业陷入窘迫的情况下,钢贸环节急需引入新模式重塑供应链体系。因为钢贸商不仅是钢材的流通渠道,其中沉淀的资金更是钢厂和终端用户资金周转的润滑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钢铁电商的发展已经成为钢铁业和钢贸业一道靓丽的风景。但眼下,钢铁电商仍处在探索的起步阶段,众多的钢铁电商平台还没有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盈利模式。

  从目前钢铁电商成立的背景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首先是钢铁生产企业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例如宝钢、沙钢、华菱钢铁等。这类电商的初衷在于拓展销售渠道,并希望能够在未来的电商渠道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至于被动的将销售渠道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这类电商多以销售自己钢材产品的自营模式为主。

  其次,如欧浦钢网等仓储物流载体电商,这类电商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通过自有的仓储和配送等线下服务来支持线上交易。但是却缺乏线下钢材贸易的长期积累。

  此外,还有贸易载体电商,这类电商基本是在原有的钢铁贸易业务基础上衍生出线上交易平台。虽然将传统线下钢材贸易逐步转移至线上是传统钢贸商进入电子商务最简单有效的途径,但因为产品基本同质,如何平衡自营与平台业务的竞争关系是此类模式面临的问题。

  最后是互联网载体电商。作为最了解钢铁行业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长期积累的贸易商、仓储物流、钢厂客户大数据是互联网载体电商的最大优势。

  不难看出,上述这些电商平台的主办方各不相同,因此其发展的思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供应链的直接参与方发起的电商平台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平台中体现中立,并向第三方平台转型。”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由具有天然“第三方”属性的钢铁资讯类企业发起的电商平台,其面临的难题,则来自于如何解决仓储物流加工、供应链融资等供应链管理和协同问题。

  井喷式的背后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何种形式的电商,当前大部分都呈现出对自身定位不够明确,同质化严重的现象。

  简单来说,眼下的钢铁电商的盈利还主要依靠“信息费”或“会员加会费”两类模式,而这与传统的钢贸模式其实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这就使得许多“烧钱式”的钢铁电商不断出现,却依旧无法真正实现电子商务渠道的盈利方式。

  面对这样的情况,比拼成交量,似乎成了当下诸多钢铁电商在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的情况下的首选出路。

  随着钢铁电商概念的火热,涉及钢铁电商概念的钢铁股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资本追捧。今年4月2日,八钢电子商务平台一期现货平台上线,当天上午,八一钢铁股价一度涨停;而上海钢联则在钢铁电商以及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刺激下,去年股价一再翻番。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就在海钢联股价8个月内走出5倍涨幅的喜人行情下,近日却被指出交易量造假。对此,上海钢联亦在半年报中坦承,可能由于流程制度不完善、交易监控不当、工作人员违规等因素,给公司造成经济或声誉上的损失。

  “事实上,眼下的乱象,正是井喷式增长后的必然阵痛,只有找到合适的赢利模式并建立起市场的规则后,这种阵痛才会消失。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钢铁电商都会被淘汰。”生意社分析师何杭生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乱象的出现,正是行业进入‘战国’时代的前奏。”

  由此可见,在钢铁电商这个新兴领域,眼下的崛起者未必就会是未来的引领者。根据以往互联网成功的经验,眼下不为人知晓的公司,往往能够通过一直专注服务中小客户、乐于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具备良好管理和执行力,最后形成稳定而简明商业模式的公司。

  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在8月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将着力抓好《指导意见》的组织实施,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制定配套政策,细化落实方案和进度时间表。”

  特约记者 陈宁文|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