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起抗癌的心理防线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抗癌,癌症,肿瘤
  • 发布时间:2014-08-31 10:09

  ——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薛英威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4月22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癌症患者确诊后1年内,心理问题最严重,患者自杀和因事故而死亡的风险约是其他人的20倍。研究人员认为在此期间须对癌症患者采取适当关注。而在我国,70%~80%的肿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正成为扼杀肿瘤患者生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薛英威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癌症患者临床治疗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构筑起抗癌的心理防线,这对强化自身免疫力、阻止和延缓病程的进展以及疾病康复都至关重要。

  薛英威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胃肠外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胃癌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20余年,擅长胃癌、腹部肿瘤的外科治疗,对消化道癌以规范化根治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有很高的造诣,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项5项。

  《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目前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约312万,全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约270万人。目前,我国已经拥有较为健全的肿瘤治疗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无论内、外科还是放疗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部分肿瘤治疗的有效率也比较高,长期生存的癌症患者也不断增多,但是,却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我国癌症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比较低。美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能达到81%,日、英等国能达到65%,而我国只能达到25%左右。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薛英威教授表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病乱投医、过度治疗、极度绝望、拒绝治疗等,但最主要的、更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心理问题。

  心态影响抗癌结果

  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不幸患上癌症时,有的人能够坦然面对,比如李开复;有的人拒绝药物治疗,比如乔布斯;还有的人无法承受癌症带来的痛苦,一死了之。可以说,心态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抗癌结果。

  薛教授介绍了一个他接诊过的患者例子:

  一男士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医院检查胃病,结果被确诊为胃癌。男士建议最近脸色一直蜡黄的朋友也做下检查,结果他的朋友被确诊为肝癌。过了一段时间,胃癌患者来住院准备手术,当问及他的朋友怎样了,答道已经死了。原来他的朋友得知患癌后精神崩溃,惶惶不可终日,不思饮食,还没撑到做手术的日子就去世了。

  薛教授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身心失调确会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人调侃“癌症患者有1/3是被吓死的”,虽有些夸张,但确能反映我国癌症患者的一个思维误区——癌症就是绝症。医学调查表明,我国肿瘤患者中约有66%患抑郁症,10%患精神衰弱症,8%患强迫症;80%的患者不是死于治疗期,而是死于康复期。而欧美国家的人都把癌症当作一种慢性病来从容对待,这也是他们癌症患者生存率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积极的心理暗示很重要

  有一个用心理暗示治病的特例。1976年,美国作家柯贝尔得了直肠癌,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肝脏部位。他采用了专家西蒙提出的想象疗法——在录音的引导下,想象体内的癌细胞虽然面目狰狞,却不堪一击;想象体内吞食病菌的白血球异常强盛,把癌细胞打得落花流水;想象体内的所有的癌细胞都随着汗液通过毛孔流走了……仅仅4天后,他去医院接受切除手术。医生惊奇地发现他的肝脏竟恢复了正常,遂只为他切除了直肠,他很快康复了。心理暗示创造了一个奇迹。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如此幸运,但乐观的心态,积极的心理暗示,的确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科学实验证明,精神因素与人体免疫功能的潜力密切相关。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使人体抗病能力大大提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能极大地活跃体内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康复活力,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毅力和信心还能有效地充分调动机体各方面的巨大潜能,通过调整、代替、补偿使全身各器官的功能重新趋于协调,使机体适应新的特殊环境。这就是“精神免疫”的功效。

  相反,如果在疾病中精神颓废,则可反馈性地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使病情恶化。人们常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其实谁也无法把你打倒,能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是身患绝症时也千万不要泄气,要相信自己。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行才能从不行到行,也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心理护理有技巧

  癌症患者由于对肿瘤缺乏认识或认识有误、对治疗手段副作用耐受性差、对治疗费用望而生畏,都会导致心理压力过重,悲观绝望,甚至消极治疗。而不良心理及精神状态,可促进肿瘤复发或转移,还可能由情志波动而导致其他疾病,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有效的情志调节能够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就患者常出现的怀疑、焦虑、恐惧、忧郁等“肿瘤心理”,薛教授建议家属采取如下的处理技巧——

  怀疑:指不敢、不愿意相信肿瘤的诊断结果,多出现在求生欲望强烈的中年患者中。对此,不必过早要求患者面对现实,更不必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纠正他的行为,而应耐心地陪伴,请医生多讲解关于恶性肿瘤的相关知识。

  焦虑:为老年肿瘤患者的首要心理问题。对此,可以利用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来提高患者的安全感、满足感。比如在使用某些药物或做某些治疗后,家属多暗示其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正逐渐好转。

  恐惧:常见的恐惧有对疾病未知的恐惧,对疼痛的恐惧,对与亲人分离的恐惧等。研究表明,80%以上患者都愿意知道自己的诊断,主动而有分寸地把诊断告诉患者,同时明确指出癌症已不是不治之症,并结合一些成功治愈的实际病例,可以减轻患者的恐惧。

  忧郁:由于疾病长期折磨或者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患者容易出现忧郁和绝望情绪,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此时家属要避免悲观语言,也不要在患者面前过度悲伤,同时可每天播放舒缓的音乐,来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

  总之,家人要积极合理地帮助患者克服不良心理,共同构筑抗癌的心理防线。

  术后与医生沟通很重要

  在采访最后,薛教授强调,癌症患者要想在术后保持较好的状态,除了要坚定信念,保持乐观外,不定期地与医生进行沟通也很重要。如此可以及时了解癌症是否转移或复发,便于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延误扼杀癌症的最佳时机。同时,与医生沟通可以方便其了解自己的现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当生活方式,丰富抗癌经验。记者了解到,薛教授如此要求患者,亦是如此要求自己的,即使他接诊的胃肠外科患者数量很大,工作繁忙,但仍坚持对患者提供“后续服务”,即主动、经常地与患者沟通,他认为这不仅关乎患者的生存质量,更使医疗行为趋于人性化,让医患双方的联系更紧密,有利病患的恢复和健康。

  □本刊驻哈尔滨特约记者 谭敦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