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药,到底何时用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退热药,医院,西药
  • 发布时间:2014-08-31 10:25

  有些家长,看着孩子发烧很着急,期盼“立竿见影”退热,于是有意加大剂量或短时间内重复喂药,甚至同类药物同时使用,无形中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而另一些家长,顾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在家已经测得孩子发高烧,且家中也备有退热药,却常不给孩子喂药而直接到大医院候诊,而从家到医院,从挂号到看病,少则半小时,有时甚至3小时,无形中增加了孩子高热抽搐的危险;还有一些家长,谨记腋温大于38.5℃才吃药,而他的孩子曾有过高热抽搐史,属于特殊情况……

  退热药,尤其是小儿退热药,选起来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说到退热,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发热。

  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一般说来,测量腋温大于等于37.5℃,可视为发热;体温小于等于38℃称为低热;38~39℃称为中等热度;39~40.9℃称为高热;大于等于41℃称为超高热。

  西药有3类,中药看柴胡

  西药主要选择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解热、镇痛、消炎作用,主要包括3类。

  (1)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泰诺林):解热作用强,作用缓和而持久,对胃肠道刺激小,正常剂量下对肝脏无损害,可作为退热药的首选,尤其适宜老年人和儿童服用。但大剂量使用,可以损害肝脏,甚至造成肝坏死、肝衰竭。

  (2)布洛芬(美林、恬倩、托恩):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较持久;抗炎作用较弱,对胃肠刺激性为同类药物中最小,偶可致无菌性脑炎。

  (3)右旋布洛芬:作用较布洛芬强,起效快。

  中药柴胡,有散热解表作用。现代药理实验和临床实践均表明,柴胡及其制剂有明显的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并能增强免疫力,抑制某些病原体,故多用于流行性感冒和疟疾之辅助退热,如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柴黄颗粒。中成药类不良反应少,偶见胃肠道反应。

  38.5℃,不是需用药的标志

  (1)一般情况下,腋温不超过38.5℃,可暂时不服退热药。这是因为发热对患儿机体有保护作用,一定限度的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防御反应。此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抗体生存活跃,酶的活性增加,肝脏解毒功能加强,有利于消除致病因素而不必退热。可采用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方法,临床上不主张用药。

  (2)通常当孩子发热至腋温超过38.5℃时,就要给孩子喂退热药了。因为发热在39℃以上时,不但体内营养物质和氧气消耗过多,还会引起小儿抽风。在服用退热药的同时进行物理降温(如降温贴和退热凝胶),也能减少药物用量。

  (3)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如果已经高热或超高热,请先口服退热药后再就近医院诊疗。

  (4)如果孩子有肺炎、心力衰竭、心肌炎、先心性心脏病及5岁以下有发热抽风史,即使腋温不到38.5℃(肛温不到39℃),也应给予退热药。

  (5)对于麻疹患儿,体温过高,发热大于等于40℃者,可酌情给予少量退热剂。应注意避免急骤退热,尤其是出疹期,以免过早地退热使毛孔闭塞,皮肤小血管收缩,造成疹子出不透。而疹子没有发透,突然隐退,容易导致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发生。因此退热时一般退至38℃左右为宜。另外,采取退热处理时,还要注意不可采取冷敷和酒精擦浴(可洗温水浴),因为冷刺激同样可使体表血管收缩,不利于疹子发透。

  【用药提示】

  (1)对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有过敏反应者禁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活动期消化道溃疡者禁用。

  (2)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热原因,腋温超过38.5℃时应去医院就诊。

  (3)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老年人应适当减量,并注意两次应间隔4~6小时,右旋布洛芬24小时不超过3次,其他几种药24小时不超过4次。在解热的同时需多饮水和及时补充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或糖盐水),保持充分睡眠。

  (4)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宜在餐后服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不良反应。

  (5)如为混悬液,在用前一定要充分摇匀。

  (6)不宜同时应用两种以上的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以免引起肝、肾、胃肠道的损伤。另外,柴胡类一般作为辅助退热,高热时需合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并及时就诊。

  (7)解热用药一般不应超过3日,如症状未缓解应及时向医师咨询,不得长期服用。

  (8)滴剂和混悬剂易于儿童服用,口感好,为儿童所喜欢。切记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以免被儿童当作糖水,过量服用引起药物中毒。

  □执业药师 冯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