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此生无倦意——走进周广胜的艺术世界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周广胜,艺术
  • 发布时间:2014-09-24 16:10

  毛笔还是多年前的那管湖州狼毫,带着些微微的光泽与温润,像是人世间那些小小的不忍释手的悲伤与欢乐,更似生命深处的风惊雨急、岁月静好,一应托付于这墨黑纸白、尺幅浩渺间,一笔一画,草长莺飞,一收一放,晴波滑笏。把书法艺术当成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环境标本之一来经营,虽然艰难却亦勉励活出一种姿态万千的人生来,这正是迈入不惑之年的周君广胜应有的人生况味。

  回首来时路。广胜君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河北景县一户农家,没有钟鼎世家、书香门第供养一派温山软水的脱俗机缘,且为家中独子,更需承载父辈的殷殷期望。在贫穷成为农村生活主色调的青涩岁月里,广胜君没有令家人失望。少年意气当拿云,甘与笔墨伴终古。他酷爱涂鸦,至今在故乡老屋墙壁上仍有痕迹存焉。父母苦中有乐,深感欣慰,欣然买毛笔数管催他学书。然而80年代初期的中国乡村,“文革”印痕甫淡然远去,又正逢改革春风,商潮初涌,因无师指导,唯废然作罢耳。70年代出生的人是最后一拨赶上一叶载愁扁舟的人,惯于从愁苦中奋起,寒窗苦读,竹影摇翠。广胜君终于踏上祖辈望眼欲穿之愿景,顺利考取衡水冀县师范学校。当时恰逢学校开办书法课,广胜君如饥似渴,终日与笔墨为伍。“日日临池,舒戕我心,自得其乐,痴思长绳以系日,常至深夜不觉累。”此乃其30岁时对这段碑影飘飘、帖意翩翩的中师岁月的深情追忆。

  在省城读大学期间,广胜君的专业是政教。大学为广胜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学艺术新天地。“说到习书,余很幸运。因幸遇好时代,资料全,展事多,机会多,提高快;因结交诸多道友,于交流、沟通、争论中收获甚夥”。然而,真正使他接近书艺大境界之门径者,仍是读书。学养和诗心才是中国书法之根。从书里千山走到书外万壑,期间,广胜君读了大量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名著来淘冶性情。文化视野的开拓以及人文情怀的高古,使得广胜君初味“笔锋墨秀,玄旨微情,俱在有意无意、可想不可到之境”。他说:“对于读书、写字,我一直比较努力并快乐着。这样做并不是以不枉人家所冠之的‘书法家’的称号为目的,也不想将来修成什么正果,更不像有些‘大家’所云的‘将书法贯注其身心性命’,而是确实喜欢老祖宗给创造的这门艺术。于是也像他们那样‘游于艺’,学书消日,以书为乐,以‘夜猫子’的精神状态学习,并且能做到夜以继日。”这是广胜君之弥古斋里飘出来的“闲言碎语”,非真正的读书人不能拥有,而其供奉的笔墨也是有着死板文人或宦臣商贾老死不敢亲近的山林野气,越是孤寂恬淡的氛围越是可以挥洒自己的挺拔和风华。

  章草伴我行。南朝王僧虔《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周君广胜习书起步于颜楷,转习“二王”,后学米芾,旁涉大篆及汉隶,今攻章草。而今早已经是大学书法教师,同时还创办书法学校的他且行且珍惜。观其章草作品,无论扇面、条幅、对联、斗方小品,还是气贯长虹的长卷,都有着深山古寺般的拙朴与微茫。观其章草创作理念,仿佛驻足传统庭院中的一口老井旁,领悟着“万事尽如秋在水,几人能识静中香”的境地。广胜君的创作思路是融今草于章草,入古出新。师古而不泥古,书风追求自家风貌。“我常想,书法创作不能亦步亦趋,毫无自己的创造,若完全步人后尘就会平淡无奇无新意,恹恹无神、无生气,艺术生命也将会尽毁。既取法乎上,又入古创新,这才是真正的习书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广胜君在书法追求上甘做一颗使流水说不出话来的石子,不虚不浮,不为法缚,直指本心,明心见性。“我临帖和创作相结合,在创作中尝试用今草书法的率意活泼之态写章草,不论是大字创作还是小字创作,我均在线条节奏感、墨色、抒发性情上寻找表达和突破的方向,注意不受结构之约束,用笔中锋着力、沉着痛快,结字平中见奇、婀娜多姿,笔势方圆兼备、曲中见直,用墨讲究层次、五色皆妙,气势前后呼应、笔意连贯,如此于字法、墨法、章法诸方面均融以今草笔意,从而打破了章草横向取势的传统格式,使得节奏强烈,韵律悠扬,给人一种音乐的感觉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广胜君对于章草创作的可贵探索与刘艺在《草书创作经验谈》中提出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注重神采与格调的观点不谋而合。抛开了章草书写传统的束缚,广胜君在章草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其创作的章草作品多次在全国展、中青展、全国楹联展等诸多展览中获奖。他29岁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后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直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不过,面对这些成绩,他只是哂然一笑,“梨花不如桃花红,桃花不如梨花白。要想开得出众,吸引住人们的眼光,不要管其他的花开得怎么样,只要自己开得又大又好看,比什么都强。人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丁亥之夏,风荷正举,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家新先生见到广胜用章草所书的毛主席《沁园春·雪》后,面对着砚边三巡过后的酒香与墨香,拍案赞叹:“广胜兄以章草书毛主席《沁园春·雪》词卷,意气风发,诗情盎然,不让前贤,自书胸臆,蔚然大写。余尝浸淫章草之法,惜未入堂奥,今观斯作,于心钦佩,欣然!”狼毫轻啸,笔走龙蛇,远离花哨,老拙到底。广胜兄的章草尽管仍有大境界可追求,但而今也已透出汩汩的地气,经得起前尘旧事磨洗过的雨夜重逢,经得起世俗流风的任性吹拂,更经得起早年故乡风雪夜里那颗等待花开的心蔓延怒茁。

  山水寄情怀。稍许对中国书画史有所涉猎者,便可如数家珍般举出古今诸多书画双绝之大家,古代如王维、米芾、赵佶、赵孟頫等,近代如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他们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以虚笔烘托实情,以实笔敷设虚境,胸中有风规,韵味应笔生。他们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深厚如同线装的宋版,久远如西湖的月色,笔意沉秀间墨光流丽,一如风雪夜里浮动的暗香和书香,堪为后世学习的模山范水。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卷》画作上题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即言书画皆擅之妙谛。周君广胜之难能可贵处,正是在于书画双修。他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山水画,有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之分。“余身居太行,出于观山写生之便利,自然以北方的太行山作为学习研究的方向,那千山万壑、山高林密的万千景象,时常令余流连往返。余很幸运,始学绘画便是师从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白云乡老师,白师山水画气势磅礴,法度森严,气象万千,树木山石变化莫测,显示出一派群山苍苍、大野茫茫之气象。”广胜君是以书法为梯,登览山水景象,旷放人生的。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书法学习经历的书家,面对自己只有零基础的绘画,他却极有天赋和见解。换言之,广胜君是从书画同源性的视角切入绘画学习的。“我始终认为,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研究,是中国传统绘画母性的根本问题,理解并把握了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而言是一个极大的飞跃。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哲学都一致,所以中国书法和绘画也有了诸多的一致:总的审美观念意趣是一致的,最基本的手段—‘线条’即基本的笔法是一致的,墨法要求是一致的,款识的要求是一致的,作品总体的章法要求也是一致的。”远心天授,玉振金声。书法与绘画,同样承载着传统的意绪,又不忘现实人生的诸般况味;同样可以穿过名利的走廊而没有缰人的清高与“头巾气”;同样在小世界里透着“大乾坤”,让人深深切切触摸到大地的老根、生活的脉搏。现实中学习绘画者不重视书法学习,而自身又羞于书法落款甚至倩人题款者大有人在,其所忽视者并非书法在绘画中不可替代之作用,而是对书画同宗同源之论“棒打鸳鸯”式的放逐与消解,最后无论怎样废寝努力,终归是墨影压春愁,难臻阔境。周君广胜践行于书法入画,将厚重多变、张弛有度、气势雄强的北碑书法用笔施诸山水画创作中,质朴劲健的笔触,雄浑厚重的色调,很融洽地合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体现文人画的风格。面对广胜君古色今香的绘画作品,除了对其在画坛初露峥嵘即获成功报以欣然微笑外,更应默许其间跳跃的书法元素足以掀起深刻的文化因缘,令其画境走得更深更幽更远。

  “城上已吹新岁角,窗前犹点旧年灯。”笔壮福厚的广胜君相信,任他世风多元,百味攻心,只要坚守住属于自己的人生据点,自然可以在风物华美的艺术世界里,用一生的笔墨来温暖滚滚红尘里的清华凉影,其书画作品亦能泛起风霜遮掩不住的岁月风采。

  (作者单位:中国书法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光

  郝永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