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虹思想的实践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中国画
  • 发布时间:2014-09-25 07:59

  当今中国画坛,单以形态、样式而论,算得上纷葩烂漫。画家多维新之士,于语言、图像的更化革新一途,下足了功夫。有论者言,中国画形态之繁颐,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大抵是不错的。对此,画界、学界一片称誉之声,虽有沾沾自喜之嫌,亦不为过—比起写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单调、乏味,“多元化”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然而,问题在于,形态的多元化并未给中国画带来相应的文化高度—至少现在还看不出多少眉目。我的看法是:繁荣之下,亦有隐忧。所谓隐忧,简单地讲,就是语言、形式、图像的单线突进,已将中国画从既有的知识体系和精神脉络中剥离出来,其结果是,中国画的拓新与推进渐次化约为一场纯语言的游戏,当代中国画语言的“图像化”即可作为例证。尖刻一点讲,形式的繁荣与精神的萎靡锢蔽,大体上构成了当代中国画分裂式的二元化特征。坊间流传的“中国画只有广度而无高度,只有名家没有名作”的论调,盖源于此。

  上述言辞虽稍嫌激烈,倒也勾勒出了当代中国画的隐性困局。如何破解这一困局,近期举办的“海岳风华—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邀请展”试图给出答案。感受于这种文化雄心,我认为此展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展览。可以从其主张的三个方面来看:

  其一,重彰中国画的要义。作为东方哲学象征的中国画,在彰显“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同时,以“逍遥游”“心斋”的修为方式,借笔墨达到“澄怀观道”的文化理想,在创作中实现最大程度的精神自足。

  其二,强化艺术家的个人经验与时代风格。如何在消费主义时代,在跨文化语境中,保持内心对外部世界的独特感受,并以此作为艺术风格的起点,是一个画家自我建构的必由之路,也是展览最为钟意的主题。

  其三,全面考究艺术家的多项功夫。比如,知识背景、书法、诗文、笔墨技术等。展览以此将画家复原于中国画既有的人文体系中,并在那里确认他的身份与价值。

  展览主办单位《中国书画》,是美术界、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向来以建构中国画的时代风格为己任。2013年,又以“弘扬书画艺术,推广经典文化,传承人文精神,促进艺术繁荣”为主旨成立书画院,当年即举办了首届年展。今年的第二届年展是首届年展的延伸、提升与推进。本届参展作品以“一人一品”为美学鹄的,成为时代与传统最有价值的回声。

  60年前,一代大师黄宾虹曾在《国画之民学》中言道:“中国理论、精神胜于物质,不但能以艺术的精神医治个人的病,还能防止国家和民族的病兆。艺术是最高养生法,不但足以养我中华民族,且能养成全人类的福祉寿考。”如果说这段铮铮之论当年还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的话,那么今天在中华文艺复兴的浪潮中,它正在以不可遏止之势转化为现实。读参展作品,我总觉得本次展览与宾虹所论之间有一种跨越时空的逻辑关系。基于这个缘故,我更愿意将“海岳风华”展看作是宾虹思想的有效实践。

  (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题目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刘光

  张晓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