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这一年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上海自贸区,人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25 15:36
在上海自贸区这片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制度革命正在向纵深推进,减一道程序,少几番折腾,市场正在感知政府之变。
金秋九月,一个收获的季节。距离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周年还差二十多天,记者再次来到了上海自贸区,然而,尚未尽享收获的喜悦,便被泼了一盆冷水,在不同场合,记者屡屡听到人们这样的心里话,“和之前相比,没什么大变化”,“总是被打枪,说是很多事情都能做,但其实什么也做不了……”
当然,说这些心里话的人也多次强调,此番言论纯属私下议论,因为这样的体会似乎和官方发布的自贸区动态完全不符。
这一年,上海自贸区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取得了哪些成绩?又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和问题呢?为什么政策出台和人们的切身体会会产生如此大的落差?站在成立一周年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本刊记者通过多维度探访,力图展示一个真实的自贸区。
成绩单:漂亮
“现在我们正在组织第三方进行一周年进展情况评估,结果要到9月底才能出来,届时我们将统一组织信息公布和记者采访活动。”虽然最新数据尚未公布,但据上海相关负责人近期在公开场合的各种表态,人们也可以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成果丰硕。
7月23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扩大会议,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代表上海市政府作工作报告时,这样评价上海自贸区的表现:自去年挂牌以来,上海市政府聚焦制度创新,突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重点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制度探索。
第一,在投资管理方面,重点探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今年重中之重的工作是修订出台了2014年负面清单。与2013年版相比,2014年负面清单开放度、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与国际通行规则进一步衔接。
第二,在贸易监管方面,重点借鉴国际经验,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去年,海关推出18项、检验检疫推出23项改革措施,今年将在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面推开。同时,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两项制度的创新。
第三,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协调推进“一行三会”51条意见的落地实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目前金融改革的大部分措施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一批金融创新业务顺利开展,一批要素市场平台和金融机构入驻。
第四,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主要建立了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社会信用体系、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等六项制度。
第五,在拓展改革新领域方面主动开展了一些新试点。一是行政公开透明制度,二是公平竞争制度,三是权益保护制度。
另外,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和贸易转型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9月2日表示,挂牌周年庆的时候,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内容将超出此前市场预期的36项制度,增加的内容集中在制度创新,主要涉及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
80分,这是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石良平给上海自贸区这一年表现打的分数。在他看来,这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表现比较突出,但服务业开放动作不大,法律法规进度太慢,需要改进。
隐痛:解读与执行
从“负面清单”发布,到“央行30条”出台,到“央行30条”实施细则落地,再到《自贸区条例》修改实施,自贸区“出政策”的节奏如此迅速频繁,无不显示了高层对于改革先试先行的急迫和决心。然而,为什么政策落地执行过程中,人们的切身感受却是“还是什么也做不了”呢?
记者调查发现,原因就在于很多政策的表述太模糊,导致人们对政策的解读各不相同,具体执行过程中存有“争议”。
6月18日,虽然这天上海自贸区没有出台什么新的政策,但却是自贸区进程中值得纪念的一天,被视为“央行30条”最受期待的一项内容,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于当日正式启动,已接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系统的中行、工行等五家银行实现了开立自由贸易账户的功能。
对此,专家解读称,我国经常项目早已对外开放,目前急切需要探索的便是资本项目开放,即如贷款、证券投资等金融领域相关的资金进出问题。自由贸易账户便是上海自贸区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为实现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试点而进行的账户“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自贸区相关规定,从自由贸易账户业务启动之日起,所有符合条件的区内主体和境外机构,可在上海市已通过系统接入验收的金融机构开设并使用自由贸易账户。
再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自由贸易账户就是设在自贸区内的本外币账户。该账户视同境外,理论上该账户内的人民币和外币可自由兑换,同时该账户与境外账户自由互通,不受外汇管理制度限制,账户中的外币资金额也不纳入境内外汇存量核算。
这项制度安排异常鼓舞人心,被人们称为含金量最高的政策。因为一般而言,在中国境内个人或者企业除非有个经常项目作依托,否则原本是不可以无缘无故购汇或持汇。但是,自由贸易账户的用意就在于打破了这一限制。
但现实又是什么呢?
“哪有那么自由,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张强,在上海做咖啡进出口生意,为了分享改革红利,去年在自贸区内注册了一家新公司,“我去银行柜台问过了,现在自由贸易账户里只能存人民币,什么时候可以存外币还不知道,而且和境外账户间进行资金汇入汇出各家银行还有自己的规定,如果单笔金额太大,估计也不行。”
不仅如此,据浦发银行外高桥支行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自由贸易账户里不仅不能留有余额,而且不能提现,要想汇到区外境内账户还是要遵循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
吃闭门羹的还有上海某投资管理公司投资经理黄先生。“我之前想注册个文物交易所,但被他们拒了,原因竟然是,区外没有,不可复制不可推广。”他告诉记者,他曾去参加过多次自贸区政策宣讲会,不同的人政策解读也不同,主讲的人可能有他的理解,听讲的人也有自己的理解,然后在向其他人传达时又会走样,结果就是这个部门的人说可以做的事情,另外一个部门又说不能做。
下一步:畅想与猜想
嫌慢嫌烦,这是微信上广为流传的“关于上海自贸区的10句抱怨”的中心内容。不过,专家提醒人们,改革固然值得期待,但也须以理性的视角去分析,正如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所言,改革不是革命,注定不会是浪漫主义色彩,而是充满复杂利益博弈的渐进式序曲。
中央给上海自贸区的时间是2-3年,开局很重要,但如何把改革和尝试继续推行下去更重要。
对于下一步改革,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建议,2015版负面清单不仅要注重形式调整,避免负面清单的保留行业及特别管理措施目录太细太长,也要注重功能提升,使其在调整形式后,具备三方面功能:第一,成为以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第二,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在准入开放及投资者权益保护与国家主权监管方面寻找均衡,为双边、多边国际经贸谈判提供技术支持。
而鉴于这一年多来的改革实践,石良平则认为目前上海自贸区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自贸区与中央各部委之间就具体改革措施进行的沟通和博弈,下一步上海自贸区急需解决的三大难题,一是成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构,二是完善全国性法律配套,三是加快除金融业之外的服务业开放步伐。
今年3月份,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由外高桥搬迁至临港地区,引发外界对自贸区扩区的猜想。对此,石良平也认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外高桥地方太挤,如果今后自贸区要扩大的话,临港这块地方是个好地方。”
试验意味着试对也可试错,很多人建议自贸区步子应更大一点。不过,上海市政府方面回应称,自贸区是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不是上海自己挖个坑、种自留地。既要大胆闯、大胆试,又要有底线思维,注意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
上海自贸区制度改革的大门已经开启,政府权力少了,市场活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和企业在制度红利的“诱惑”下向“门”内张望,且纷纷涌入……
链接
数说上海自贸区一周年
数据一:今年上半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共新增外资项目1016个,合同外资54.15亿美元,超过九成项目通过备案设立。区内完成经营总收入7400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商品销售额6350亿元,增长11.3%;航运物流服务收入535亿元,增长19.0%;工商税收335亿元,增长21.0%。
数据二:据统计,随着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实施,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中外资企业比例从去年11月的2.6%,上升至今年3月的8.5%,今年6月达到12%。
数据三:今年7月1日,2014版负面清单公布,与2013版相比,由原来190条缩短为139条。其中,取消了14条特别管理措施,放宽了19条特别管理措施,并列出了31条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措施。
数据四:今年自贸区内企业首次改年检为年报制度,至6月底,已有9700多家企业提交年报,占区内企业总数的八成以上;7100多家提交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年度审计报告,为区内企业数的73%。
文|《小康•财智》记者 刘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