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抓税源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范仲淹,税源
  • 发布时间:2014-10-22 13:45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垂青史,但他曾任过盐税官却鲜为人知。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赴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西溪镇盐仓监官,掌管盐税长达4年。

  盐税在我国古代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历朝历代都很重视盐政管,各个朝代均按户区设置了地方盐政管理官员。宋代的盐税,更是在中央财政收入中举足轻重。据《两宋财政史》统计,淮南盐产量大约占全宋盐产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北宋末年,两淮盐利的最高额为1500万贯至2405万贯,而当时全国盐利最高额总数为3113万贯。

  范仲淹赴任的泰州西溪就是历史上盐税的主要征集地。北宋朝廷在地处江淮平原的盐城设置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管白驹、丁溪等五个盐场的生产和储运事务。所谓盐仓监,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盐务管理所。

  范仲淹初到泰州西溪上任之际,有人曾劝他不要在这个小地方做税官,他不以为然地笑着回答:“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他在西溪盐税任上,不仅勤于盐政,而且开始实施加强赋税管理的政策,他抓住发展农业的命脉,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抓好重点税源,千方百计为百姓做实事。当时横贯盐城境内的唐代海堤“捍海堰”因年久失修,早巳颓坏,每年秋季海潮泛滥,导致海水倒灌,冲毁盐田,淹死百姓,灾难频频发生,盐灶也多被冲毁,严重影响盐民纳税。范仲淹自告奋勇,主动上奏朝廷,提出重修海堤的方案。公元1024年,他征集4万民工,重修海堤。在工程初期,难以确定海堤的正确走向,常常是刚筑起的海堤第二天就被突涨的海潮摧毁,工程难以继续。范仲淹苦思冥想,终得一计。命人在涨潮时向大海中倾倒大量稻壳。第二天落潮后,自然粘附在海岸的稻壳就成了蜿蜒曲折的修海堤的线路。四万多民工在他的带领下苦战近4年,终于筑成了全线142华里的捍海堰,使沿海2600多户盐民重返家园恢复生产,守护了堤内人民的生命财产,也保住了各大盐场,为国家取得田赋、盐课几十万,盐城人民感念他的无量功德,将这条北起埠宁、南至海门的护潮长堰称为“范公堤”。

  庆历3年(1043年),范仲淹外任参政知事,长期的官海生涯和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治国理论体系,面对内忧外患的宋王朝,范仲淹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毅然上书了著名的新政改革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革新时弊的十条政治主张,其中“厚农桑”、“减徭役”的篇章,充分体现了范仲淹重视农业和减轻徭役的财税思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