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专家将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现状分为三种:一是没有管理的“管理”,这在刚刚建立或建立不久的私营家族式企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即企业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全靠命令和指挥行事。二是有管理,但表现形式较为粗放;这在刚刚渡过生存危险期的中小型企业中占据多数,这样的企业处在发展的不规范期,是典型的企业转型过程的产物。三是有管理,但不是自己企业自然发展的结晶,而是“泊来品”,基本属于“照抄照搬”型。这在一些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中小企业也较为常见,其管理形式与企业实际运作状况不配套、不协调。
不论哪种“管理”,中小企业的“管理危险戏剧”却时时上演,令人心惊胆寒。
案例:H企业是一家初具市场规模的企业,但企业管理远未达到理想结果,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于是企业通过引进“外脑”等方式导入了一些大型企业的管理方案。运行了一年之后发现,企业离职率一直很高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H企业陷入了员工离职后再招,招聘后又离职的“怪圈”。管理层虽努力挽留,但员工最终还是选择了离职。公司虽然能够不断的招进新员工,同时也有“挖墙角”情况出现,带来很多工作和管理上的问题。
离职的一些员工在网站上发表意见和建议,指责抱怨,揭露公司管理上的弊端,也给公司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不久后,公司又出传闻,说因效益不好,去年的年终奖不发了,员工群情激愤、一片哗然。后来董事长为平息事端召开员工大会,公开声明说,公司效益很好,年终奖照发,让大家不要听信谣言。但发年终奖的效果并不好,原因是对一些部门经理或主管评定绩效不合理,员工也有不满情绪。于是辞职像传染病一样,引起更大的连锁反应,新进的大学生也受影响,情绪低落,大部分员工萌生去意,无心工作。这使得H公司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人员和管理危机”。结果,公司总经理换人,人力资源部经理引咎辞职。
分析:H企业其实有管理,但却严重超前,急于向规范型、管理型的大企业过渡,由于“激进”或“急于求成”,往往会通过借助外界力量或从同类企业里采取 “拿来”的形式,将“一些大企业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生吞活咽“,也不管自己能不能消化。同时,加之企业机制的不合理性,抛弃了与企业自身相配套的管理模式,而生搬硬套地给自己穿上”过于肥大“的管理”外套“。使企业的实际情况与这些太过于规范和超前的管理模式相脱钩,给企业和员工带来不适症,以致管理内容脱离于企业实际,并较难发挥效用,最终使企业的管理事倍功半。
中小企业发展有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固然可喜可贺,然而一招不慎,全盘皆输。企业在追求快速发展时,倒闭、破产、严重不景气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巨人、三株、秦池、爱多VCD等知名企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千方百计保证其不失败,不破产倒闭,则成功大半。每个中小型企业都想长成”参天大树“,但并非都能如愿,中小型企业只有摈弃了管理上的浮躁与短视,真正地认真审视自己,不断地在管理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才能更上一个台阶,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建议:
1、防止机制跟不上战略
企业发展靠两条腿,一是经营,二是管理。不同阶段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初创企业经营是第一位的,可能不会先重视管理,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中小企业最应该重视的就是管理了。因为这时的中小企业,有了一定的营业规模和资源,在保住目前的经营业绩前提下,如果还不重视管理,一谈不上发展,二一旦出现任何小问题,企业可能就经受不起,尤其是成长中的企业。所以说,初创企业重经营,成长型企业重管理。
而无论是国外的企业,还是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一般都有两个过渡期:一个是企业权力交接过渡期,一个是企业发展过渡期。这两个过渡期,都是企业的敏感期与危险期。中小型企业要想真正地规范起来,从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管理模块与企业实际要配套、协调,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同时,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企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战略的成功与否,正确的战略,会促进企业的发展,而错误的战略,则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失败。
现代企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几乎百分之百的成功企业,都将”战略“放在第一位。从古至今,从洋到中,无不重视战略,《孙子兵法》始为”计“,三国争雄,成于”谋“。而防止企业管理不要在经营战略上出现失误,主要应防止企业经营盲目多元化和单一化,以及防止企业扩张过快,致使其他各方面跟不上企业的快速扩张需要。
〔未完待续〕
王运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