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投资逻辑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阿里巴巴,投资逻辑
  • 发布时间:2014-11-06 12:21

  收购UC、高德地图,投资新浪微博、陌陌、优酷土豆,投资名单上眼花缭乱的恒大足球、文化中国、海尔集团、银泰集团、新加坡邮政、华数传媒……“买下半个中国互联网”的阿里巴巴俨然更像一个产业投资集团,但其投资逻辑仍在于围绕电商、大数据和金融,布局庞大的互联网帝国。

  阿里巴巴集团(下称阿里)上市在即,其在资本市场频繁开展投资和收购,被媒体戏称为“买下半个中国互联网”。根据公开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阿里发起了42起投资和收购行为,投资方向包括物流、金融、O2O、移动社交,文化创意产业等与电子商务似乎毫无关联的行业,行业内争议声音不断。

  阿里投资路线图中的“秘密”

  从投资案例的数量看,根据公开资料统计,2005年至2014年8月,阿里的投资案例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除了2012年由于准备上市等原因,数量出现小幅度下滑外,2013年至今,无论是投资案例数量还是平均单笔投资金额均出现爆发性增长,屡创新高。2013年投资金额约为90亿元,2014年1至8月投资金额已超过367亿元,其中仅4月,投资金额已超过173亿元。从投资区域看,目前阿里进行的绝大多数投资与收购标的为国内创业型互联网企业及传统的成熟企业,但从2013年开始,阿里不断增加在本土之外的投资。据称在过去8个月,阿里海外投资团队已经投资了数十家初创公司,这些初创公司主要集中在北美,其中包括多家硅谷知名创业公司,比如叫车应用Lyft、网络视频通讯应用Tango、移动应用搜索引擎Quixey、电视内容分享应用Peel和移动游戏厂商Kabam,海外投资将有助于巩固与提升阿里上市时的估值,以及抢占和布局新兴技术和应用。

  从投资行业分布看,2013年以前,阿里主要以电商、物流为核心展开投资布局——从基础网络架构投资,到电商协同服务投资。2013年至今,阿里将重心转移到移动互联网、O2O、金融、社交以及文化创意等生活服务类投资。

  从投资对象与投资金额看,阿里的投资与收购行为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上半年之前,主要是VC思维主导下的长期少数股权投资,投资与收购的公司包括:新浪微博、陌陌、美团网、丁丁网、口碑网、墨迹天气和快的打车等,这些投资重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布局,但与阿里的协同效应并不明显。第二阶段:针对传统成熟的服务业公司进行战略投资,控股天弘基金,投资中信21世纪、文化中国、华数传媒和银泰商业等。以2014年上半年为例,多数投资行为属于第二阶段的投资。

  阿里的投资进化论

  马云曾将阿里的未来业务概括为平台、金融和数据。依靠电子商务起家的阿里,希望除淘宝和天猫销售的实物商品之外,增加市场规模巨大的金融服务、本地生活服务以及像数字音乐这样的数字产品。而阿里投资部负责人张鸿平曾向公众分享过阿里的投资理念——阿里的投资方向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阿里现有业务做比较大的整合,相对来说,阿里会采取控股的方式(多数股权、全资);另一部分,在众多的投资里,采取少数股权投资。通过不断布点、织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阿里将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体系,建立移动互联的“无边界生活圈”,实现“淘宝就是生活”的愿景。

  结合投资案例,看似令人眼花缭乱的投资行为背后隐含相对清晰的产业布局战略——阿里的投资战略基本以电子商务生态体系布局为基础及核心优势,进而重点布局移动互联网产业,尤其是O2O以及移动社交为重点,缩小与百度,特别是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差距,进而围绕用户在教育文化创意产业、医疗服务等不可或缺的生存需求及更高的精神生活需求打造综合性的服务业平台,最终建立无边界的商业生态系统。

  第一阶段:电子商务生态体系布局电子商务是阿里的立足之本,因此其投资与收购的前期布局主要是围绕其主业,逐步形成行业垂直发展优势,最终建立电商、物流、支付三大核心生态体系,这一布局是其能够立足产业发展巨头地位的核心根基。

  电子商务方面的投资主要围绕电子商务各个环节的服务商,比如宝尊电商是为品牌企业和零售商提供整合式电子商务的公司。通过宝尊电商平台黏合起来的数百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商,将平移到淘宝平台开店,互补效益明显。物流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阿里先后入股百世物流、星晨急便,联合银泰、顺丰等企业启动“菜鸟物流计划”;20亿元投资海尔集团日日顺物流,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通过投资新加坡邮政,建立国际化的电商物流平台。2014年6月,阿里与中国邮政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邮政集团将向菜鸟网络开放其全国十几万个服务网点。

  第二阶段:重点布局移动互联网受移动端入口分散特性的影响,和竞争对手相比,阿里在PC端的海量流量优势并没有被成功移植到移动端。通过对UC、高德地图、新浪微博的投资与全资收购,阿里在移动端掌控了多个大流量入口,弥补了与腾讯等竞争对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差距,未来可能将地图资源、支付、电商等资源打通,形成涵盖用户日常生活学习、商业活动、社交等领域,最终形成包含吃、穿、住、行等综合需求的数据收集和汇总的生态体系。此外,通过在VC阶段对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少数股权投资进行多点布局投资,阿里进入了所投公司的董事会,可以有效阻止竞争对手涉足。

  与腾讯、百度相比,阿里在社交流量入口方面的布局一直比较被动,腾讯通过积累多年的QQ用户群,特别是移动社交应用微信等工具已获取明显的领先优势,百度则通过搜索以及91无线等工具同样拥有强大的用户数据以及流量优势,而阿里试图通过力推来往对抗微信的实际效果相对较差。而通过入股新浪微博、陌陌,尤其是全面收购UC,此举或可扭转阿里在移动流量入口方面的劣势。

  而布局本地生活、打通线上线下商业关系是阿里在投资2.0时代最重要的举措——收购口碑网,入股美团网、丁丁网布局O2O,投资快的打车拓展支付宝支付体系,以及大手笔投资银泰集团,阿里力求打通线上线下商业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传统的实体商业与互联网经济的双向融合。同时,围绕建立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闭环目的,阿里全面收购高德地图,借助高德地图开发LBS(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应用服务),在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获得O2O重要的流量入口。

  第三阶段:满足用户更高的生存与精神生活需求

  如果说阿里在投资2.0时代主要围绕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通过线上线下移动商务闭环布局,完善本地生活和基于LBS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在社交、衣、食、住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那么在投资3.0时代则力求通过全面布局满足用户在医疗、教育、金融,特别是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在此目标下,收购文化中国,推出娱乐宝产品,投资优酷土豆、21世纪传媒,以及收购恒大足球队50%股权等案例,本质上是围绕用户在文化娱乐等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展开——娱乐宝实现新的影视剧投资模式、文化中国等生产内容,优酷土豆是播放平台,而与华数传媒的合作则是看中其在内容资源、牌照和渠道方面的优势。通过以上布局,阿里已经形成一个贯穿上下游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

  金融是阿里商业帝国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在金融行业的布局核心发力点集中在互联网时代的“小微”以及个人消费。阿里的电商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小微企业客户以及数亿的个人长尾用户,这些用户有良好的互联网习惯以及黏性,深入开发这类客户需求将是阿里金融的重中之重。而小微金融及个人消费金融都是传统银行忽略或者不愿意触碰的领域,阿里控股天弘基金推出余额宝、投资P2P平台拍拍贷等都印证了上述逻辑。

  而今年1月阿里以1.7亿美元投资中信21世纪,以及1亿美元投资VIP ABC则是其在医疗健康领域以及教育领域的重要布局尝试,未来不排除阿里在健康和教育产业方面有更大的动作。

  阿里投资布局的得与失

  回顾阿里过去十年特别是2013年以来的投资布局,它俨然更像是一家产业投资集团。对投资机构来说,无论是长期的少数股权投资,还是控股型的产业并购,投后管理尤其是后期的业务整合永远是投资界最具挑战的难题。马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以最有效和最合理的方式把资源分到每个篮子里,并形成协同效应,这几乎是很难攻克的难题。

  通过对电子商务服务环节、物流和支付的布局,阿里巩固了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领先优势,通过对UC、高德地图的全资收购,以VC方式参与投资陌陌、丁丁网、美团网等初创企业,阿里获取了部分移动互联网社交、O2O和本地生活入口,弥补了自身在移动互联网的不足。2013年10月以来,阿里通过对传统成熟行业的大规模并购和战略投资,拓展其在文化娱乐、健康、教育等更高层次用户需求方面的存在。阿里控股天弘基金,并在较短时间内使其成为行业翘楚,搅动互联网金融格局便是成功案例。

  目前评价阿里投资战略的成败为时尚早,无论是针对初创型公司的少数股权投资,还是针对传统行业的战略性布局,都需要时间来检验,但回顾过去阿里投资的部分案例,多点布局的弊端同样非常明显。VC思维主导的长期少数股权投资:

  协同效应并不明显

  在物流领域,2010年阿里以7000万元投资星晨急便,获得30%的股份,之后又增资2000万元,尝试性地在物流领域投资。双方期待改变物流行业的格局,然而仅两年之后,这家新星企业即由于加盟制的混乱陷入空前危机,高管失联。快的打车是阿里布局O2O的尝试之一,目的在于通过打车软件接入支付宝的支付方案和信用体系。但背靠腾讯的滴滴打车加入用户争夺战争后,双方通过恶性的“补贴战”,靠烧钱维持了一段时间,目前趋于平静,加上不确定的政策监管因素,快的打车的未来难以确定。阿里力推的来往是为了响应马云当初杀气腾腾地开战宣言“杀到企鹅家里去”,而如今成了“扶不上墙的阿斗”。2014年,阿里对美国移动视频聊天服务商Tango和陌陌的投资则基本宣告了来往的失败。同时,阿里对新浪微博的投资也难言成功,至今没有找到高效商业模式的新浪微博还在亏损,面对微信等移动社交APP的挤压,以及微博僵尸粉众多、营收模式不清等问题,新浪微博的未来难言乐观。

  同时,阿里似乎也无法掌控所投公司的发展方向,如阿里投资美团网。随着美团网进一步做大,在寻求新一轮融资时,其并不愿阿里再次增资以保持公司的独立性。再如,阿里曾经投资搜狗,但在2012年却从搜狗撤资,仅充当了财务投资人。

  控股型收购项目:业务与文化整合面临挑战

  2005年,雅虎以10亿美元外加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获得了阿里40%的股权。2013年8月31日,雅虎中国正式下线。当年雅虎邮箱和雅虎通两款产品均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但阿里拥有雅虎中国之后,先是把雅虎中国的技术力量转移到淘宝搜索,最终由于雅虎中国的战略不断在门户与搜索之间徘徊,导致了雅虎中国的没落与失败。

  2006年10月,阿里收购口碑网——这一大众点评网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十年后的今天,口碑网只是淘宝网旗下一个无足轻重的本地生活平台,其曾经的竞争对手58同城、大众点评网都已发展成各自领域的翘楚。阿里希望口碑网成为与电商业务紧密结合的本地化生活信息社区平台,最终为阿里旗下的各类服务带来用户黏性和信息互动。但口碑网后来在餐饮和分类信息定位上摇摆不定,最终失去竞争力。

  探究阿里未来投资收购方向

  2013年至今,阿里“疯狂”进行投资布局,除了为提高其上市估值的想象空间——投资与并购是提高公司价值的最快捷的途径,核心仍在于围绕电商、大数据和金融塑造庞大的互联网帝国,打造覆盖电商商务、社交、文化传媒娱乐、医疗、旅游、物流、金融服务和O2O生活服务等线上到线下的商业闭环。展望阿里未来的投资收购重心,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方向:防御性投资为主。VC思维主导下的长期少数股权投资,例如对新浪微博、陌陌、墨迹天气、Tango、高德地图等的投资,其战略在于补齐阿里在移动互联网社交方面的短板,拖住对手,提高资本市场的溢价。加强文化传播、娱乐、物流、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的战略投资。投资标的基本以成熟的、有一定规模的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力求形成线上线下强大的商业尤其是服务业闭环,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需求。

  不排除暂时放慢投资,尤其是针对大型标的收购行为。重心转移到并购和投资后的业务整合,与阿里业务形成协同效应。近期,阿里COO张勇正式出任银泰上市公司非执行董事、文化中国改名阿里影业,以及中信21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也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些举动意味着阿里正在对其并购的资产进行加速整合。

  加大海外,特别是美国优质项目投资。投资主要方向为移动互联网公司,除了配合阿里在美国上市及国际化步伐外,重心仍是为了抓住移动互联网潜在的爆发型应用。

  正如所有大型公司的发展路径一样,一个公司变大之后,其创业精神开始丧失,主营业务不断膨胀。想要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环境中,迅速发展出一个独立的新业务,打败某个在细分领域更为专注的创新者,其概率微乎其微。有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投资或者收购这类公司。如果初创公司是以在某些垂直领域的深耕细作而形成优势,那么考虑被阿里收购的机会较大,这也注定了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未来不会停止战略投资的步伐,当然,这对促进互联网行业的创业与风险投资不失为一种利好。

  □ 文/白宗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