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纷繁复杂,但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善恶。能够分清善恶就能明辨是非,就能知道做人做事的底线。企业财务管理也是如此,应该以善恶为标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企业财务管理贵在立志,即确定财务管理目标。现在一谈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之类的说法。这些目标看上去很伟大,但仔细想想问题很多。首先是这些目标没有什么善恶或者是非标准,并不能体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远大理想。如果企业财务管理向往的就是如何赚钱,如何最大化企业价值,而没有善恶标准,企业财务管理就会走向邪路。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追求善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现在许多企业财务管理是随波逐流的,没有什么方向感,即没有远大理想,为赚钱而赚钱,为价值最大化而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一旦失去了理想,闪光点就会越来越少,唯利是图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让人厌恶。这种风气都刮到政府部门了,办什么事想到的就是收钱,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为企业自己好还是为社会好,其境界是有巨大差异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为社会增加正能量。我们的传统文化要人们志存高远,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应该有远大理想,不能够仅仅为了企业的一点私利而奋斗,更不能为少数几个人的私利而奋斗。
企业财务管理贵在有良知。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人要有良知,企业财务管理也不例外。当下社会人们非常重视欲望的追求和满足,但对良知的渴望却非常缺乏。企业财务管理为了利润最大化而相互比拼,却不知道企业的意义是什么。虽然企业的物质财富在不断增加,人们的收入也在增加,但财务管理人员的良知却在下降,有的甚至泯灭,不知道财务管理究竟为什么?有许多财务管理人员只知道在竭尽全力地攫取物质财富,甚至为了金钱去铤而走险、违法乱纪,做人做事的良知完全丧失。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财务管理人员高度警惕,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我们可喜地看到,现在的党中央、政府正在扭转这一社会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重塑人们的良知。传统文化的良知就是要人们从内心做起,认清自我内在,做一个有良心的人。这样的人是不会去干一些损人利己之事的。有了良知的企业财务管理就不会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有良知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内心是宁静、充实、强大的,他们所追求的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问心无愧的,他们所采取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也是容易被大家理解接受的。有良知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真正做到君子坦荡荡。
企业财务管理贵在树立“从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事情是非对错进行判断的标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要求人们“从善”的,要求人们要有德性。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价值观的对错可能决定企业的兴衰。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企业财务管理也要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要树立“从善”价值观,这样既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树立“从善”价值观的企业财务管理就会更加“诚信”,就不会在资本市场“圈钱”,就不会赖账不还,就不会做假账。树立“从善”价值观的企业财务管理会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就不会为了企业赚钱而损害社会利益、他人利益,在他人、社会需要救助的时候就会伸出援手,甚至慷慨解囊。如果不树立“从善”价值观,企业财务管理往往就会以得失为标准进行价值判断,就会出现有利的就干、无利的坚决不干这样一种结果。不同的价值观,其财务管理行为模式肯定会不同。
有人会问企业财务管理是为企业理财赚钱的,如果考虑的是行善积德,企业还怎么赚钱?我要说理财赚钱与行善积德并不矛盾,他们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多考虑别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别人也会多考虑企业的利益,社会、国家也会更加关注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的利益反而更有保障。许多成功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企业财务管理贵在树立“从善”价值观就是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这对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企业会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稳健发展,企业取得的财务管理成果才更有意义;企业会远离各种财务丑闻,企业高管、财务管理人员不会东窗事发。这样的企业才会有凝聚力、战斗力。企业不会因为有钱了就飞扬跋扈,也不会因为没钱了就一蹶不振、破产倒闭。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其生命力是最顽强的。
王棣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