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拍惊悚小片?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惊悚片,暑期档,国产
  • 发布时间:2014-11-14 13:22

  当前的内地电影市场中,单就产量而言,惊悚片无疑是国产片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热火朝天的贺岁档,还是竞争惨烈的暑期档,国产惊悚片一直顽强地生存在各类大片林立的夹缝之中,且基本保持着每两周一部新作的节奏。尽管排片量大多微乎其微,也缺乏观众和媒体的口碑支持,然而凭借颇低的投入门槛和稳定的市场回报,低投资、小制作的惊悚片依然成为了本地众多中小规模影视公司的长期产品,同时该类型也是很多内地创作新人切入电影市场一条主要的快车道。

  盈利=动力

  不同于国内其他电影类型,惊悚片因其强烈的影像风格和悬疑色彩而著称,导演的场面调度或艺术观念则居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此类电影的制作往往都是先由出品方确定项目内容,之后再选择合适的导演负责具体的执行。

  从2014年上映的低成本惊悚片来看,其中大多数影片仍没能突破该类型长期被诟病的“小成本+非一线明星+剧情乏力+制作不精=粗制滥造”的印象。然而另一方面,观众不买账并不意味着没人买票。恰恰相反,庞大的惊悚片爱好者群体似乎更容易被新颖、精良的宣传物料所吸引,投入控制在几百万级别的此类影片很多也能轻松赚得数倍回报。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时下虽然没有影视公司将惊悚片作为唯一的主攻门类,但多数还是认定此类型稳赚不赔,“搏一把”“捞一票”的心态在业内仍然较为普遍。

  福建恒业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自2008年开始,因制作、发行了多部低成本惊悚片在市场上奠定了一定的知名度。谈及对此类型项目的热衷,公司总经理陈辉表示更多还是出于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家远离文化中心北京的影视公司,电影发行很难进入到主流市场中来。我们必须要寻找一条捷径。”在他看来,当大家都在做大片的时候,像惊悚片这样的电影其实拥有更多机会,“我们需要在差异化的竞争当中做一个补缺,这个补缺恰恰还能够获得盈利,于是我们就紧紧抓住这种机会,并坚持做了下来。”几年之后,凭借惊悚小片在电影业内站稳脚跟的恒业也逐步从发行业务向上游扩展,进入到自主投拍领域。

  相比之下,九龙品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龙传媒)涉足惊悚、恐怖题材还要更早。2000年前后,公司就承担了《魔镜》的宣传工作,该片当时也一举斩获了1700多万元的票房。尽管产量不高,但龙传媒对惊悚片市场一直保持着关注。今年12月份,全程采用3D实拍的《魔镜2》也将重新登上银幕。相对其他类型,惊悚片的运作可以更为“短平快”,龙传媒总经理王仁奎向记者算了一笔惊悚小片的生意账,“最终可能200万元的拍摄成本加100万元的宣发就能搞定,此类电影上映后做到1300、1400万的票房还是很轻松的,这样算下来最后盈利200万元左右。如果一年做两部,对于一些小公司来说,其实就足矣了。”

  新人实验室

  正是这样的盈利空间给众多内地的中小影视公司带来了持久投资惊悚小片的动力。也正因如此,压缩制作成本成为了此类项目保障投资收益的基本法则。这样一来,起用本地的年轻导演也就成为了投资方顺理成章的首要选择。

  在2014年上映的20余部惊悚片中,有多部都是出自新导演之手,其中也不乏本地新人的长片处女作。就国内的惊悚类型来说,其观众群的主要兴趣点并不在于导演,因此“惊悚片不需要大导演”也是该领域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个重要默契。另一方面,从投资风险的角度来说,动辄数千万的商业大片大多也绝不会交给一个导演新秀。于是,惊悚这样的低成本、市场相对稳妥、且自身创作体系较为成熟的类型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新人实验室”。

  当然,在选拔新人导演时,投资人还是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在陈辉眼里,惊悚片的导演不需要特别正统的专业“出身”,“不能太文艺,导演要能够满足观众获得惊吓或者猎奇的感受。”他说自己一般会给新导演两到三部影片的机会,只有持续的进步才会继续合作。近两年,他看好的此类导演包括周耀武。这位三十岁出头的非科班导演先后拍过《惊魂游戏》《凶间雪山》等惊悚小片,今年也有一部《三更车库》即将上映。尽管之前的电影票房不佳,但是周耀武身上呈现出的类型片意识还是为他争取到了更多的机会。据陈辉介绍,周耀武目前只拍摄惊悚片,“他对这一题材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度,兼具市场意识。”

  另一位内地新导演田里也是一个主攻惊悚小片的新人例子。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田里之前担任过不少微电影、栏目剧、宣传片及短片的导演、编剧和剪辑。在惊悚方面,他之前先是拍过《一箱黄金》《路》等短片,之后又凭借《还魂之迷失曼谷》正式成为了院线商业片导演。当被问及自己选择惊悚类型作为入行起点的理由时,田里的回答既简单又实际,“我只是特别希望拍商业片”,和市场相比,他说自己也更关心“电影本身以及制作过程能够达到的水准”。

  不过,实际上很多新导演在类型片流程化的制作流程中是没有太多发言权的,尤其是在传统的“导演中心制”并不占据主流位置的惊悚类型。从演员班底到剧组配置,从剧本修改到后期制作,决定影片卖相的关键环节大都无法由新人导演完全掌控。在此类型中,分工合作甚至是联合导演也是较为常见的状况。《还魂》就是由田里和另一位相对资深的导演刘晨合作完成的,“他负责剧本、筹备工作以及前十天的拍摄,我负责之后三十天的拍摄和所有的后期制作。”

  不过,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拍电影的机会对于新导演来说无疑还是最为宝贵的。加之惊悚片或许也是目前唯一真正“英雄不问出处”,且能够持续提供实战机会的商业类型领域。因此,即便这个“新人实验室”中的机会相对具有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当下的众多新导演投身其中。

  如何走出“小片”格局?

  相比创作力量的青涩,本地惊悚类型更大的限制还是来自目前此类型自身的既有桎梏。“惊悚片给大多数投资人的概念就是小投资、低成本、短周期、瞎忽悠和赚小钱”,龙传媒总经理王仁奎说,“如果有导演说一个项目的投资需要500万元,马上会有人说可以200万元拍完;如果有公司说宣发需要400万,又很快会有人说其实100万元也能搞定。”

  时至今日,“烂片集中营”和“品质无底线”依然是很多观众对于本地惊悚小片的刻板印象。对于一些已经完成了初步积累的影视公司而言,未来要进一步树立企业的品牌,再做惊悚片的话就势必需要突破其现有的“小片”格局。如何脱“小”,也就成了当前很多项目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一些公司的选择从是主创和投入方面入手,改变本地惊悚片惯有的创作品牌弱势的局面。

  剧角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的剧魔影业今年主投了惊悚片《替身》,正在内地拍摄的该片由香港导演彭发执导、内地演员徐娇主演,计划投入成本2000万元。对于惊悚片而言,这个预算已经相当可观。剧魔影业执行董事袁冰涛表示片方目前还在商讨是否制作3D版本,“实际上,我们以前对于国产惊悚片的套路是比较排斥的,这个片型的票房容量也比较有限,因此追加投资的风险也特别大,除非是名导作品。”

  《替身》出品方此次也专门打出了“香港鬼王”的概念,袁冰涛表示,“彭发导演本身就意味着不会赔钱,关键是他能够突破目前国内惊悚片的创作套路,使这部影片将来回收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作为在香港、泰国发展多年的资深导演,彭发在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电影市场也具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这可以进一步保障投资。”

  打造“鬼王”概念的也不止剧魔影业一家。采取三段式结构的《魔镜2》也邀请了韩国、泰国的资深惊悚电影导演加盟。该片的制片人刘辰表示,“投资3000万,三个鬼王导演,在保障了国内成本之后还可以有韩国、泰国的海外收入。”

  作为导演,虽然没有过多参与到内地此类的大肆宣传中,但彭发倒不十分在意“鬼王”这个“封号”。在他眼里,华语惊悚片关键是需要做出变化,“穷则思变,变则通。”在彭发看来:因为文化、历史的不同,影片的风格固然会有差别,但国产惊悚片目前的问题却在于缺少属于自身的辨识度,“好像跟谁都学了一点,但也就是一点,凑起来又总是怪怪的”。因此,相比创作,他更看重的还是惊悚电影“专门配套的宣传模式和观影环境”。

  总的来说,面对当前同类竞争的日益增多和惊悚类型整体的市场局限,越来越多的公司和项目都在努力摆脱“小片”的局限,其大多也都投入了高于制作成本数倍的宣发费用,试图通过宣传造势来实现惊悚类型在票房上的突破。

  相比之下,另一些公司则选择了在影片文本和制作水平上进行更为彻底的换血和升级。一部《京城81号》,可说让陈辉和他的福建恒业彻底摆脱了“永远的惊悚小片”的评价。无论是从整体的制作水准,还是叙事的逻辑性,乃至布景、服装、道具等细节,该片无疑都和观众所熟悉的本地惊悚小片拉开了距离,其也一举刷新了本地惊悚电影尘封多年的卖座纪录。

  其实单从制作规模来说,《京城81号》也算不上什么大片,不过2000万的投入对此4亿元的票房产出,依然可说是一部本地惊悚类型的现象级影片。在超高票房的推动下,影片也已正式启动续集项目,其成本将增加至3000多万,班底也将进行升级,“惊悚题材的投资成本其实并不需要太高,较多的室内场景、生活化的场面都不需要太高的花费。《笔仙》系列、《床下有人》系列都是因为前作的票房刺激产生的,续集的投资基本与前作持平就行。”在陈辉看来,国产惊悚类型未来发展的关键远不在于单纯投资的增加,自身内容及制作水准的与时俱进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

  文/郭小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