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合拍 山雨欲来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韩国,合拍,进口
  • 发布时间:2014-11-14 13:25

  对话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办人金东虎

  合拍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电影行业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2014年,继中国与英国、意大利的电影合拍协议先后签约后,备受瞩目的中韩电影合拍协议也在7月份正式签署。不同的是,正当各路媒体还在忖测其于中韩影视业的长远影响时,一些筹备中的两国合拍项目已经浮现于市——此次的合拍协议似乎展现出了空前的作用力和执行力。中韩合拍有多大空间?两国影视产业之间又有怎样的互补可能?未来合拍有哪些局限?尤其是政策出台之后,市场层面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困难?这些问题或许才是决定中韩合拍长远前景的关键。

  合拍协议签署前后

  在两国电影合拍协议正式颁布之前,韩国电影很难进入中国的主流影院市场。受国内电影进口配额制约,韩国只能在34部进口分账影片中和好莱坞正面展开争夺,每年能够拿到的配额指标也就是一两部,再加上两三部左右的引进批片(即进口买断片)。这样的局面使得韩国电影面对体量庞大、发展迅猛的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束手无策。

  以2014年在韩国本土创造了票房新纪录的历史战争片《鸣梁海战》为例。其自今年7月份上映以来,在韩国本土共吸引了1700万人次观影,总票房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不过直到9月,发行方CJE&M才对外确认该片将引进中国。或许正因如此,CJE&M正在筹备的该片续集《露梁海战》早早就确定将与中方合拍,这充分显示了中韩合拍目前对于韩国电影的战略意义。

  除了《鸣梁海战》系列,《重返20岁》也是一个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合拍项目。影片由今年凭借《催眠大师》获得大陆市场认可的中国台湾导演陈正道执导。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电影均由韩国CJE&M推出,根据该公司日前透露的新计划,科幻题材的《拳法》和灾难片《平安岛》也已确定将作为中韩合拍项目运作。

  如果说对于合拍,韩国目前看重的还是中国内地诱人的市场空间,那么相对而言,中方的合拍诉求显得要更复杂一些。

  中方希望借助合拍整合更多资源,以更好地使中国电影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此外,目前国内影视业也很看重韩方的明星等专业资源,希望能通过合拍推进国内“粉丝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例如中国的乐华娱乐公司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大火后,迅速签下了该剧的韩国导演张太维,并开始筹备《商学院合伙人》等影视剧项目。这家将“粉丝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的本地新公司不久前刚刚获得黎瑞刚旗下华人文化产业基金的战略投资。

  机遇背后的局限

  应该说中韩合拍协议的签署在政府和政策层面为两国合拍提供了机遇,然而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合作,仍有不少繁复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解决,正如中国导演王小帅所说:“只有真正实现民间合作,情况才可能真正转变。”

  日前,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J文化财团和中央新影集团影视剧中心主办的“中韩青年梦享微电影展”在北京正式举行。作为中方评委的导演王小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本人对合拍仍处于“无准备、没把握”的阶段,“根据以往经验,除了爱情片和风光片,合拍其实很难有其他类型的突破”。韩方评委导演吴基桓表示,“中韩尽管同处于一个文化圈,但是在电影的具体表现形式上还是有不小差异”。吴基桓曾经执导过中韩合拍片《分手合约》。此番他再次来北京,其中一个任务是要为接下来的合拍新片挑选演员。作为中韩合拍的先行者之一,吴基桓认为当前两国合拍虽然形势大好,但落实到具体执行层面,“要找到能够反映中韩文化的合拍项目,并不容易。”

  实际上,合拍片的一大难点就在于要兼顾两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乃至市场和观众的口味,这也往往直接导致合拍电影在两地市场表现的严重失衡。以近年来的《笔仙》系列为例,三部电影分别在内地取得了6100万、8200万和5000万元的票房成绩,然而在韩国本土市场,该系列电影却一直表现欠佳。相对应,之前由韩国著名导演许秦豪在中国拍摄的合拍片《好雨时节》在韩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但在中国市场却又乏人问津。当然,长远来看,合拍无疑能促进中韩两国影视产业的资源互补,但就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中韩合拍电影的前景依然需要直面众多挑战。

  对话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办人金东虎:中韩联手打造亚洲电影中心

  作为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办人、韩国文化部次官的金东虎,今年已届78岁高龄。2010年在第1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宣布正式卸任之后,这位韩国电影重要的国际推手并未解甲归田——应第12届亚洲短片电影节邀请,金东虎拍摄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评委》;数十年间频繁担任各大国际电影节评委的他还出版了《电影,电影人和电影节》一书。作为韩国总统朴槿惠直接领导的韩国“文化隆盛委员会”委员长和“韩国文化融合委员会”的委员长,金东虎往来于各国之间,致力于为韩国影视剧的国际输出开路。今年10月26日,金东虎携自己的影片出席了首届“中韩青年梦享电影展”闭幕式。就之前刚刚签署的中韩电影合拍协议,以及两国合拍未来的前景等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他接受了《综艺》记者的采访。

  《综艺》:您认为,中韩合拍将给两国带来哪些机遇?两国影视产业又有哪些资源可以通过合拍来实现互补?

  金东虎:中韩合拍最重要的是可以把中国的好故事和韩国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发展两国的电影文化以及各自的影视产业,并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通过合拍,两国可以取长补短——韩国的IT产业,包括电影的制作、拍摄技术在全球是比较领先的;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电影市场最近七八年均以30%左右的速度在高速增长,而韩国目前在亚洲地区来看也算是一个电影强国。因此两国如果能够联手制作更多电影的话,一定会在亚洲成为电影产业的中心,对其他亚洲国家将起到引领作用。

  《综艺》:目前中国电影市场非常看重由韩国明星及韩剧所引发的粉丝经济,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金东虎:我自己其实还是更喜欢“韩流”一词。据我所知,“韩流”这个词在中国媒体上第一次出现是1997年。韩国电影、电视剧在中国有了一定影响后,这种趋势也延伸到了音乐等其他领域,产生了很多的歌迷粉丝。

  “韩流”文化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波浪现象,从长远来看它是会有起伏的。为了延长生命力,必须以国家文化为基础和根本来发展它,这就要求中韩两国之间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综艺》:您如何解读今年新出台的中韩电影合拍政策?为什么合拍协议会在2014这个时间点签署?

  金东虎:之前韩国电影进中国市场受配额限制,每年只有几部电影可以进入影院。同样,中国电影在进入韩国市场时也会碰到一些壁垒。现在通过合拍协议,不再有这些阻碍。对于韩国来说,不管资本和制作团队是否来自中国,只要在韩国拍摄就可以享受相关优惠;而在中国拍摄的电影,即便主创是来自韩国团队,也可以按照合拍协议享受国产片待遇。这样互相给予两国合拍片以国产电影的身份和资格,就可以摆脱以前所有的壁垒和限制,真正促进两国的文化和电影交流。从大环境上来说,中韩两国马上要签订FTA(FreeTradeAgreement,自由贸易协定),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多领域合作即将大规模展开。加上中韩两国电影市场现在都在快速地发展,正好也有共同合作的需求,所以在今年这个时间点上签署这样的合拍协议,我认为是各方面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综艺》:中韩有哪些合拍项目已经进入到筹备阶段了?

  金东虎:我现在知道的项目已经不胜枚举了,包括《坏姐姐之拆婚联盟》《我的早更女友》《平安岛》《拳法》《斗破苍穹》等等影片。

  《综艺》:不过,之前进入中国院线市场的韩国电影整体缺少突出的市场表现,您觉得合拍能否解决这一问题?

  金东虎:合拍协议的签订实际上可以对票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院线非常多,现在已有超过2万块的银幕。如果能有很多中韩合拍片在中国上映的话,相信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这样就能解决以前在进口片层面的很多问题。

  《综艺》:我注意到今年韩国的釜山电影节也有更多华语电影参展,您如何看待此类活动的窗口作用?

  金东虎:电影节在电影产业里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可以通过其平台向全世界介绍本国的电影发展情况,起到“窗口”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引进海外优秀影片和制作水准,不断提高本观众的审美水平,促进本国电影产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还能拉动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很多方面的发展。最近中韩两国政府也在推动民间合作,相关合作现在也非常多,包括我了解的一些民间文化交流机构,如“共同研究所”也在成立当中。我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两国才能真正持久地携手共进,包括电影在内。

  文/郭小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